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为何曹魏忠臣都没人管?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曹操死后,当年跟着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夏侯诸曹、五子良将等人才逐渐凋零,导致曹芳继位后,曹爽成了执政大臣,而曹爽又非贤能之人,妄加擅权,尽失人心,最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而且当时大部分人都是支持司马懿的。那么司马家篡魏的时候,曾经人才辈出的曹魏宗室旧臣去哪了?为何没有“忠臣”出来管这件事呢?下面小编就带您一探究竟。

当年,曹叡大限将至,为了稳固曹氏江山,将曹芳立为太子,以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五人共同辅政。这五个人虽然都是曹氏宗族,但是却无执政经验,撑不起曹魏大局,之所以能够成为辅政大臣,多数靠的是和曹叡的关系。

在曹魏前三代,诏书基本都是出自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两人之手。然而这两人与辅政的夏侯献、曹肇是政敌,素来不和,担心他们掌权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刘放和孙资向曹叡进言,极力阻止夏侯献等人上台。结果曹叡听取了刘、孙二人的建议,在最后时刻放弃了夏侯献、曹肇等人,将辅政大臣改成了两个人,曹爽和司马懿。

辅政之初,曹爽还比较谨慎小心,凡事都与司马懿和众朝臣商议。但是不久之后,曹爽就在其心腹的挑唆下,排挤司马懿和有不同政见的朝臣,独缆朝政,凡事都要由自己专断。为了不受任何人的限制,曹爽甚至将郭太后迁到别宫软禁了起来,此等公然犯上的行为,手下人敢怒不敢言,也为郭太后帮助司马懿埋下了伏笔。

没有了限制的曹爽,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还想着建立军功来巩固威信,于是大举进攻蜀汉。但曹爽并没有军事指挥才能,面对蜀汉名将王平、费祎等人的防守,曹爽毫无办法,导致魏军铩羽而归,死伤无数,浪费了大量物资,关中地区因此损失惨重,百姓怨声载道。

曹爽不仅失了民心,而且其擅权行为,还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使曹魏士族元老“抱团取暖”。虽然曹魏士族本来并不是铁板一块,但是在曹爽专权的过程中,这些人逐渐心向司马氏。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士族高门都纷纷出面,帮助司马懿维持京城秩序,而这些人的举动,实际上都是在表达对曹爽专权的不满。

之后,司马懿从被曹爽软禁的郭太后那里拿到了手谕,又趁曹芳和曹爽出城祭拜先皇之机,率领三千死士来到了空虚的洛阳城。司马懿先是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把手武库,又派人去占据了曹爽等人的营地。最后经过一系列的威逼利诱,迫使曹爽投降,并把曹爽、曹羲、何晏等人抓捕入狱,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劾奏朝廷,最终将这些人夷灭三族。

曹爽最初的一系列行为遭到了众朝臣和士族元老的联合反对,最后以这个结局收场,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正所谓“墙倒众人推”。而且当时司马懿手持太后诏书,打的“清君侧”的旗号,在这些朝臣和士族元老眼中,此时的司马懿才是忠臣。

然而,在司马懿父子漏出獠牙之后,大权独揽,比曹爽更加可怕,这些士族元老们才恍然大悟,但也悔之晚矣。因为司马懿擅长装病装傻,加上其“影帝”级的表演,骗过了当时这些士族元老的眼睛,使得这些人极大地减少了对司马懿的提防。他们低估了司马懿的权力欲望,而且没想到一向病恹恹的司马懿身体居然这么好,着实被司马懿给“将了一军”。

但是,当时并没有人能够除掉司马懿,甚至在司马懿死后,想除掉其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人也都以失败告终,后来的“淮南三叛”就是最好的例子。王凌、毋丘俭、诸葛诞都是为了维护曹魏政权而起兵反叛,结果最终都被司马氏所镇压。此后,曹魏那些“忠臣”便也再没有了任何反抗司马氏的行动,司马代魏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