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忠义之人非关羽?曾同袁绍势不两立,史书里他和吕布齐名!

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创授权)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传统的价值观已崩塌,人与人之间只剩下相互倾扎和尔虞我诈,在这样一个时代,忠义与友情愈发显得弥足珍贵。关羽为何在后世受到普遍推崇和敬重,按照流行说法,是统治阶级鼓励和提倡,用来教化民众愚忠,当然不排除有这样的原因,从遍布全国的关帝庙可见一斑,但这绝不是全部。

如果想把某人塑造为全民认可的道德模范,单靠官方愚民就行,这种观点,未免太低估普通百姓的智商了。其实一个人赢得朝野官民都推崇认可,往往是这个人容易引起大家情感共鸣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在后世流传最广的人,往往是那些悲剧性英雄人物,无论是在古代希腊,还是中国古代,被后世人奉上神坛的人,大多数都是悲剧人物,以三国为例,最为人熟知的关羽、诸葛亮等人,无不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英雄。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一个人他的上级的忠心,对朋友的义气,绝对不输于关羽,其结局远比关羽悲惨,但他的名字却不被大多数人所知,这是为何?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他的名字叫臧洪。

臧洪早年就很聪慧,十五岁时已经为世人所知,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后来,在广陵太守张超处担任功曹,很快他出色的才华就显露出来了,经他之手的事,都被打理的井井有条,有了臧洪这个称心的手下办事,张超也乐得清闲,当起了甩手掌柜。

消息传到张超哥哥陈留太守张邈耳中,他好奇的向弟弟打听:“听说老弟你将郡内大小事务都交给一个叫臧洪的人打理,这个人到底咋样啊?”

张超对臧洪赞不绝口,称他的才干,远超过自己,可谓当代奇才,他办事,我放心。

人在职场,最难得是被上级赏识,而像张超这样毫无保留的信任,让部下没有任何思想包袱的甩开膀子去干事的领导,更是万里挑一。

士为知己者死,能有这样的上级,臧洪自然非常感激。时间一长,两人在职场是亲密合作的上下级,在私下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臧洪抱定主意,打算一辈子跟定张超,为他效力,供其驱驰。

然而,没多久天下大变,董卓废立天子,各地诸侯林立,互相攻伐不止。曹操作为新兴军阀崛起,占领了兖州。

袁绍对张邈很不满,曾多次暗示曹操干掉张邈,但曹操由于与张邈私交不错,拒绝了袁绍。然而,就在曹操攻打徐州之际,张邈最终还是担心曹操会对自己下手,和陈宫联合吕布一起发动叛乱。

没多久,张邈等人就被曹操击败,吕布和陈宫赶往徐州投奔刘备,张邈在投奔袁术路上被杀,拒绝出逃的张超死守雍丘。

张超被曹军团团围住,部下处在绝望之中。但张超说:“如今之计,也许就臧洪会来救我。”此时臧洪被袁绍任命为青州刺史,而当时袁绍和曹操还是同盟军,因此,部下都觉得,张超是在痴人说梦,谁会为了一个老上级干自毁前程这种傻事呢?

实际上,张超没看走眼,臧洪得知老上级命在旦夕,急的团团转,请示袁绍拨一部分人马,前去救援张超。

但遭到袁绍拒绝,一来二去,拖延了三个月,此间,曹操已经攻破了雍丘,杀了张超全家。臧洪得知后觉得对不起张超,愤怒之下,宣布脱离袁绍。

在袁绍看来,臧洪这是等于公开背叛自己,便亲自率军来攻打,

将臧洪围在东武阳城,前后长达一年,但是怎么攻都攻不下来。

硬攻不下,袁绍让笔杆子陈琳,连写了两封信,劝他不必臧洪了一个已死了的朋友兼老上司,而对现在的上司闹翻,拿个人生命与全城军民的生命来拼,但都被臧洪拒绝了。

袁绍看了,知道和解无望,便下令加紧对臧洪所守东武阳城围攻。

最后,东武阳城粮食吃光了,后来连老鼠、牛角、羊角,也吃光了。臧洪叫城内的军民退出,不要与他同归于尽。他说,他是为朋友张超而死,将士与百姓们并非张超的朋友,不必死。然而,七八千将士与百姓们,没有一个肯出城。

最后,城破了,臧洪被捉,大骂袁绍后,被杀。

按理说,臧洪誓死抵抗袁绍,应当被曹操大力赞扬才是,但在《三国志》中,臧洪却与为世人所不齿的反复无常的吕布同列一传,这又是为何?

众所周知,《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因此它也代表曹魏的官方态度。仔细一想,臧洪抵抗的袁绍固然是曹操的敌人,但他帮助的张超是张邈的弟弟,而张邈的背叛是曹操心头永远的痛。

估计曹操永远都不想触及这段往事,这就决定了臧洪尴尬的历史定位,当然历史是胜利者书写,故而臧洪不被后世广为所知,也不足为怪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