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乱世中的热血诗人

有着“词中之龙”之称的辛弃疾,作为宋代豪放词的集大成者,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开创性的贡献,而且在人格上也是值得我们瞻仰的典范。他早年突破金人的封锁,杀开一条血路回到宋朝的怀抱,有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他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现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但是很可惜的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并不把他的建言献策放在心上。辛弃疾可以说是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因此他很多的诗歌都流露出一种英雄没有用武之地的愁思。

辛弃疾心怀大志,雄才大略,有着收复北方失地的雄心,无奈于当时的南宋朝廷只是想要偏安一隅地苟且生活。现实的残酷,梦想的丰满,两者之间的巨大的差距使得辛弃疾耿耿于怀,念念不忘。

下面辛弃疾的这首词就在写民间立春日的习俗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宋代·辛弃疾 《汉宫春·立春日》

这首词是当时辛弃疾刚刚从北方金人统辖的地区回到宋朝领地所作。当时刚刚“锦襜突骑渡江初”南渡而来的辛弃疾住在京口(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刚刚成家——他凭借自己的才华与魅力娶到了先于他寓居京口的范邦彦的女儿、范如山的妹妹,总算不再孤独地漂泊,有了固定的居所了。

这首词的上片通过立春时节景物的描绘,比如对“无端风雨”等的具体描绘,也有对习俗的描写,比如“春幡”“黄柑荐酒”“青韭堆盘”等。其实这字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南宋不安定的政局的影射。“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写的是:按当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这种习俗在古代是很普遍的,比如欧阳修在《春日帖子》中就有“共喜钗头燕已来”的句子。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既指自然界多变的气候,也暗中寓指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经历巨大变故后惊魄不定、碌碌无为之态,好像仍然被严寒所笼罩似的。“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写的是作者由春幡联想到此时正在北飞的燕子,可能已经把他的山东家园作为归宿了。“年时”就去年之意,这也说明作者作此词时,离别他的家乡才只有一年的时间而已。接着“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三句,则是叙述了作者刚刚从北方来到这个地方,生活尚未安定下来。春节到了,连旨酒也备办不起,更谈不上过节所需要的食物了。

下片则转入作者对春天再度来临的感受,开始写整个春天。“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作者用了一个“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虽然这里只是作者的虚拟之语,但是实际表达了作者刚刚回到南宋急欲报国、收复失土的决心,深恐自己沉醉温柔乡而磋砣岁月,年华虚度。

接着“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其中“解连环”运用了典故:,这是《战国策》秦昭王送玉连环给齐国王后让她解开的故事。当时的齐王后果断机智地把玉连环椎破,使秦的诡计流于破产。但是当作者把视线转向自己身处的朝廷中时,有谁能够当机立断地做出出师抗金的决定的?这里的清愁是一种忧国伤时的清愁,难以排遣尽,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也在他其他很多的诗歌中有所表现。

最后的尾句“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在抒发作者对时间易逝,而抗金大业难成的悲慨,其实也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北伐收复故土的事业的担忧,非常害怕一年下来花开花落又一轮回了,而北方那些被金人占据的失地仍然没有得到收复,广大南迁人民有家难回。事实证明,辛弃疾的这种忧虑是非常有必要的——南宋小朝廷醉生梦死,偏安一隅而弃置北伐大业,最终被蒙古大军一举灭掉。

辛弃疾之所以为我们所赞颂至今,除了他的文学成就,更是因为他的人格品质,也在于他忧国伤时,居安思危的意识。“词中之龙”除了是对他豪放词风的概括,也是对他渴望通过北伐以收复故土的坚定意志与矢志不移地热爱自己的民族与国家的爱国精神的最好概括。

文|青舟(三度平台签约作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