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舫:十个关键词致敬苏东坡

12月24日,李舫在讲座上。

12月24日晚,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的“名人大讲堂”之“苏东坡月”的第二场讲座在省图书馆星光厅开讲。

著名作家、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用“豪放”“博喻”“瞬息”“信笔”“细墨”“佛老”“手足”“涅槃”“为官”“担当”十个关键词解析苏东坡的人生和思想,与现场观众一起致敬苏东坡。

诗书词画皆通的全才

苏东坡应该是在全世界最有知名度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文人,曾经被法国一家报社评选为影响世界的“千年英雄”。讲座开始,李舫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典故,表达对苏东坡的敬意。

李舫说,苏东坡是一位全才,诗奠宋调,词开豪放,所以第一个关键词就用了“豪放”。李舫认为,苏东坡这种风格,也跟他成长的这片巴蜀土地相关。李舫提到,四川是一个乐观的地方。这种能够豁达和无所畏惧,以及视而不见的勇气,其实正是养育了苏东坡的豪迈之气,养育了他的豁达,还有各种优秀禀赋。

不仅如此,苏东坡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很有造诣,因此她用“信笔”“细墨”这样的词来形容苏东坡。

“他的书法风格,是十分圆润的,饱蘸墨汁、淋漓入笔、圆圆润润。”李舫说,实际上,这种风格,跟当时主流的审美是不太一致的,从中也可以看出苏东坡性格中的洒脱。

苏东坡爱画画,也爱研究绘画理论,他首次对中国“文人画”进行了系统总结,开启了对当时甚至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影响颇大的艺术思想风潮。李舫说,从东坡留下的那幅《古木怪石图》,能看出他的绘画与他的诗歌风格一脉相承,与西方印象画所追求的有相似之处,就是跳脱被描绘对象的实际本身,强调意境与气韵。

善于发现美好的生活家

李舫说,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数次被贬,总是在被迫行走,身不由己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但就在这颠沛的一生中,他总是用豁达乐观,以及博学多才,将自己培养成了一位善于发现美好的生活家。

首先从他留下的作品中就能体现,因此李舫用了“瞬息”“博喻”这两个关键词。“苏东坡作文、作词、作画、书法,最大的一个本领就是放大瞬间。作品中把很多生命中生活中的瞬间感悟,用轻快的比喻写出来,为世人留下了欢愉的一瞥。”李舫提到,苏东坡特别擅长比喻,用了很多前人不会用的比喻,有不少都来自生活之中,十分灵动、精准。“例如苏东坡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短小,但其中充满了灵动的比喻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除了这些著述之外,如今流传在民间的“东坡肘子”“东坡饼”等,从另一个侧面见证这位千年英雄对生活的热情。苏东坡爱美食、写美食,也要自己动手做美食。李舫说,苏东坡还爱玩,就算是被贬、被流放,到了当地,他也爱去四处逛逛,欣赏生活中的美景。“贬至黄州之时,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扛起锄头当农民,苏东坡不仅没有自怨自艾,反而乐呵呵地以那里一块坡地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名号。”李舫说,苏东坡既能够在得意时与民同乐,也能够在落魄时仍怡然自得。

从一个个体成为一种精神

“山积而高,水积而长。”李舫说,千年前的苏东坡和今天的苏东坡,其实不是一个概念了。“千年前的苏东坡是一个个体,但是在今天,苏东坡已成为一种现象、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风貌。”

“‘呵呵’在今天是一个网络用语,但在千年前,苏东坡在儋州时,写给朋友的信中,就曾用了40多次‘呵呵’。”李舫说,那是苏东坡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不仅生活艰苦,而且无书可读,他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抄书,但他却用这么多“呵呵”,来笑度自己艰难的一生。

“苏东坡一生没有任何地方让他停留,他一直在不停地走,一直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羁绊他。他的思想杂糅百家,非常丰富,淋漓尽致。苏东坡对人对事,都是一片光明朗照。”李舫说。

李舫说,在被委以重任的时光里,苏东坡总是用满满的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投入到地方的管理和建设。在人生逆境的时候,在饱受劫难的时候,苏东坡能通过各种磨难,将自己修炼成为“吸纳无数颗星星、让自己发光的发光体。”

“东坡去世后,大概在一个世纪中,有很多很多人给他立传著评,直到今天也在不停刷新,超越了时间、超越了地域。”李舫说,也许正如西方汉学家所说,“苏东坡的文章里有自由自在的想象。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