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清末名臣李鸿章的一生!

1901年11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晚清名臣李鸿章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这个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被西方称之为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大的人,毁者云其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丧权辱国;誉者则曰他尽心竭力,为民担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梁启超在其所作《李鸿章传》中写道:“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日益为清政府所倚重,其主张“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包括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1870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其建议下清政府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北洋水师,并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并购买西方先进军舰,舰队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此时的李鸿章处在自己人生的巅峰。

1894年-1895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号称世界第九的北洋舰队被日军击败,全军覆没。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国家花费数千万两白银建立起来的舰队一战而溃,作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难辞其咎。1895年四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导致国内民愤四起,而又不能指责清政府为慈禧倾尽国库一心筹备万寿庆典,故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做了清朝丧权辱国的替罪羊。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对华战争。联军很快攻占天津,进入北京,慈禧带光绪帝出逃西安。逃亡途中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罪已诏”,授予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令其迅速办理谈判事宜,李鸿章垂暮之年依然北上进京,虽然他知道这一次是背黑锅做替罪羊。经过9个月的艰苦谈判,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近代以来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李鸿章为签订和约竭尽了全力,离死亡也越来越近,1901年7月,李鸿章病情加剧,不能视事。11月7日中午李鸿章忽然嘴唇喃喃颤动,两行清泪从眼窝中滚出,须臾气绝。终年78岁。

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作为政治家,他在各个方面都遭到了“惨败”。由于昧于世界大势,频频被洋人所欺。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个失败者。他并未使中国走向富裕与强大,甚至临死时也没见到独立自主的中国。清朝最后的裱糊匠死了,这古老的中华帝国,穿越历史的尘埃,终于接近了她的终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