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山汉墓出土一种“怪”兵器,专家说:因这个原因它后来绝迹了

在冷兵器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战争形式的多样化,兵器也逐渐变得多样化,以适应不同战场上的需求。所以,既有新式武器“轮番上场”,也有老式武器“黯然谢幕”,而新旧交替的背后,自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比如,在秦汉时期就有一种兵器,它十分的盛行,最后竟突然“消失”了,直到专家在古墓中发现了它,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委。这件兵器到底是什么样儿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2009年,江苏省盱眙(xū yí)县破获了一起盗墓案,之后,考古专家们又顺藤摸瓜,在该县云山村的一处水塘内,发现了一座古墓,即现在的大云山汉墓。经过数月的辛苦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金银玉器,以及完整的金缕玉衣,并根据出土的印章,专家们又推测出墓主人为西汉江都王刘非,即汉景帝之子。除此之外,专家们还发现一件让人惊奇的“怪”武器,也就是小编今天要说的“主角”。

当时,考古专家们正在清理墓室,发现在一处回廊上,竟然有陪葬的马车,虽然看起来全都已经腐烂了,但是依稀可见车内有一些东西,惊喜之余,便开始着手清理。而当专家们清理了烂泥和腐物之后,发现这里面竟然是一些兵器,有长矛,铜戈和玉戈等等。但其中还有几件武器,看起来十分的特别,似剑非剑,似矛非矛,专家们未曾见过,所以一时也叫不上名字。接下来,这几件奇怪的兵器,就被专家们带了回去,并做了一番仔细的研究,其中的秘密很快就被发现了。

原来这兵器竟然叫“铍”,一种兴盛于秦汉时期的兵器,以往只见史书记载,而鲜有实物,因为在汉朝中后期,这种武器就突然消失了,而其中的原因,专家们当时也很难说明白,因为没有实物做研究。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能意外发现它,确实是一件,让人感到惊喜和意外的事儿。

“铍”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铍,大针也”,由此可见,这是一种用于刺杀的兵器,它的长度在30厘米左右,刃似剑,带横挡,后有握把。它的使用方式有两种,近距离格杀;更重要的是,将其插到木棒或者竹竿上,进行远距离格斗。于是,专家们也就特意尝试了一下,然后经过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最终发现了它被“淘汰”的原因。

首先:它很轻,没什么分量,与同时期出土的矛相比,铍在战场上一点优势都没有,另外在冲锋陷阵的时候也没有自重产生的惯性,所以战斗力也就很弱。

其次:它既不如枪锐利,也不如刀锋利,所以刺杀的时候,要刺穿敌人的盔甲,就比较费劲了,而砍杀的时候因为轻,再加上不太锋利,所以也没什么杀伤力,因此后来的枪和刀,就替代了它。

最后,它使用麻烦,要和木棒或者竹竿结合使用,而且还要捆扎,但战场上都是争分夺秒的,等敌人兵临城下了,有的士兵却还在捆铍,所以怎么能不战败呢?另外,在战后还要取下来,如此来来回回的折腾,耗时耗力。因此,用铍还不如用刀和剑,既犀利又灵活。

由此可见,这样的兵器即便是优点再多,也难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所以作为一件兵器来说,注定要绝迹,最后被其他更有优势的武器所代替。另外,从这件兵器之中,小编也不由的想到了人,如果我们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那就迟早会被“淘汰”,而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就要去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