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里九五至尊的帝王都不是主角,金庸小说里五大帝王!

虽然金庸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江湖儿女和侠客武林,但是金庸也花了较多笔墨描写了五位重要的帝王,《射雕》中豪气干云的成吉思汗,《倚天》中缜密毒辣的朱元璋,《碧血》中刚愎苦命的崇祯帝,《鹿鼎》中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以及《书剑》中出尔反尔的乾隆帝。这五个皇帝被刻画出了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对小说的剧情也有着不小的推动作用。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毛主席给予这位草原枭雄的评语。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通过郭靖的视角,着力刻画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极富谋略、善于用兵,且能团结整个部族的力量,胸襟开阔、知人善任。他既能够重视哲别的能力,也能够欣赏郭靖的忠义。

成吉思汗建立了世界性的伟大功业,却也留下了残暴嗜杀的恶名,功过的确难说。至少依照郭靖的标准,成吉思汗算不得英雄,只能算个枭雄了。

在《倚天屠龙记》中,朱元璋作为张无忌的下属有过三次出场,每一次都被金庸重点描写,可以说他一手促成了张无忌的成与败。他是张无忌的对立面,他心思缜密、手段毒辣且刚毅果决,是天才型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反衬出了张无忌的优柔寡断与仁义善良。

朱元璋第一次出场,还是以和尚的身份,张无忌对他的第一印象是“相貌十分丑陋,下巴向前挑出,犹如一柄铁铲相似,脸上凹凹凸凸,甚多瘢痕黑痣,双目深陷,炯炯有神”,朱元璋以威胁恐吓的手段抢了牛肉后,张无忌心下佩服:“这姓朱的和尚容貌虽然难看,行事却干净爽快,制得人半点动弹不得,手段好生厉害。”

朱元璋第二次出场,张无忌已成为明教教主,朱元璋以雷霆毒辣的手段探听到了万安寺中被囚群雄的消息,张无忌听了以后第一次感到了朱元璋的可怕,心想“这人下手好辣,实是个厉害角色”。

到朱元璋第三次出场,便是小说结尾,他在与徐达的谈话中故意误导张无忌,将其挤走,终于掌握了最高权力。朱元璋深谙张无忌的性格弱点,因此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攫取了权力,此后他一步步走向帝王之路。

崇祯皇帝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苦命的天子,本来就生不逢时,他的刚愎残暴又被皇权无限放大,最终成了一个最勤政的亡国之君。在《碧血剑》中,金庸着力刻画了这位末世君主,通过袁崇焕的含冤而死,反衬崇祯致命的性格弱点。

崇祯帝在小说中出场两次,第一次是袁承志进宫帮助崇祯平定内乱后,崇祯帝问他想要什么赏赐,袁承志傲然答道自己是袁崇焕之子,崇祯帝叹道:“现今我也颇为后悔了。”但当袁承志要求他为生父洗雪冤屈时,崇祯帝的刚愎自用性格再次暴露,“要他公然认错,可比什么都难,听了这话沉吟不语”。袁承志细看崇祯,发现他“两边脸颊都凹陷进去,须边已有不少白发,眼中满是红丝,神色甚是憔悴”,袁承志心想:“他做皇帝只是受罪,心里一点也不快活。”

崇祯帝第二次出场,就是北京城破之时,崇祯砍下了长平公主的右臂,自己也在煤山上悲剧性地上吊自杀了。那份天下闻名的罪己诏在风中飘荡:“朕登极十七年,致敌入内地四次,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袁承志心下恻然良久:“你话倒说得漂亮,什么勿伤百姓一人,要是你早知爱惜百姓,不是逼的天下饥民无路可走,又怎会到今日这步田地。”

金庸对崇祯的批判通过袁承志表现出来,他也通过对崇祯的描写,探讨了一个王朝何以衰亡的深刻原因。

在这五个帝王中,唯一一个被金庸称为“英雄”的,就是康熙大帝。成吉思汗和朱元璋都被当作枭雄来刻画,崇祯和乾隆都成了反面角色,只有《鹿鼎记》中的康熙帝,被作为正面来进行描绘。在所有皇帝中,也是康熙帝的出场次数最多。

在这部小说中,金庸是将康熙作为灵魂人物来进行塑造的,韦小宝只是这位空前绝后之帝王的影子而已。康熙帝自小长于深宫,一生面对着接踵而至的威胁,但他自学成才、坚毅果决,终于凭借自身的能力与运气,一次次化解险情,开创一代伟业。小说通过韦小宝的双眼,讲述了康熙帝的不断斗争、不断进取从而巩固政权的前半生,他十六岁除掉权臣鳌拜,二十八岁平定三藩之乱,三十岁收复台湾,三十七岁抗击沙俄成功,直到四十四岁率大军亲征击溃枭雄噶尔丹,这一生功业之辉煌,能与其比肩者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天骄、洪武寥寥数人而已。金庸从全方位的视角来审视这位皇帝,他的爱民仁政之举、他的军事才能之强、他的临机应变之道、他的驾驭人才之术,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对知己朋友的义气与背叛之取舍,也让读者一再体味到帝王之苦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