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是傅作义麾下虎将,二人称兄道弟,为何却因一件事翻了脸?

傅作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抗战时晋绥军名将,忻口会战痛击日军;抗战胜利后的国军上将,统御华北;解放战争末期又率几十万大军起义,将北京城完好保留;建国后治水有功,成为新中国部长级的官员。这样一个人物,可以说人生经历跌宕起伏足够丰富。但是戎马几十年,傅作义却有一件事做得并不漂亮,事后他也尽力去弥补,尽管如此,仍然和一位曾经最要好的兄弟闹了很大的矛盾,此人就是同为原国军名将的陈长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948年,傅作义位高权重,担任华北剿总司令,掌帅北平。他多年的好兄弟陈长捷此时也是风生水起,在天津担任城防司令,官至中将军衔,统领兵马何止10万。北平和天津唇齿相依,把陈长捷放在这个位置上,傅作义是再放心不过了,而陈长捷作为傅作义的心腹对他自然也是拼死效忠。但是1948年底华北的形势却让两个人乐不起来。原本解放军在华北、京津一带的实力并不突出,甚至是我军主力部队中相对比较弱的,人数也只有三个兵团十几万人,不太可能直接威胁傅作义50万大军,但是由于国军在东北的大溃败,一下子使得100多万武装到牙齿的我军东北野战军腾出手脚,下一步就将直扑京津,这一点傅作义心里是清清楚楚。

陈长捷带领12万人镇守天津卫,是北平傅作义赖以生存的门户,如果天津被我军攻下,北平也同样没什么指望。陈长捷是经久战阵的一员虎将,从和傅两人的关系和陈长捷的能力来说,自然是会在天津一直拼死顽抗下去。但是天津守不守得住,不光是陈长捷行不行的问题,东野近百万人入关,傅作义倾其所有都很难应付,何况还有原先就在华北活动的十几万我军部队配合,这令傅作义十分头痛。但人通常的心理就是患得患失,没有被逼到最后一刻,怎么会舍得放弃之前拼死打下的基业呢?陈长捷年长3岁,傅作义严令自己的老兄陈长捷,一定要坚持守住天津,陈长捷对傅作义忠心耿耿,一口答应下来。

后面的历史我们都清楚,平津战役爆发,天津国军方面尽管苦苦支撑,但是攻城的东野刘亚楼部队足有30多万人,几乎是陈长捷守军的3倍,而且那时候的东北野战军早已不是装备落后的面貌,拥有各种火炮上千门,并且组成了专门的炮兵纵队,因此攻打天津时无论火力还是兵力都占据绝对上风。陈长捷不是没有想过撤退,如果尽早行动是有机会的,坚守下去反而不明智。期间陈长捷给傅作义打电话请示过,傅作义也在动摇,是否要起义或者投诚,他的一句话将决定陈长捷及十几万弟兄的性命前途。但是傅作义最后还是告诉陈长捷要坚持,守下去才有希望。陈长捷念及兄弟情,想给傅作义争取时间和主动,拼死不投降,最后直到天津城破,才做了我军的俘虏。

问题就出在这里,傅作义得知天津守军被全歼之后,下定了起义的决心,很快就和平解放了北平,并与解放军换防。傅作义由此成了解放的功臣,形象很是深明大义。但他的兄弟陈长捷以为很对得起自己的老弟,其实却为他背了锅。不是陈长捷不想起义,而是请示过后得到了上级的否定答复,而转眼间傅作义变了卦,成了功臣,而陈长捷却成了阶下囚。这两人的命运之后有了天壤之别,傅作义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他的仕途,当上了水利部部长并且颇有建树;而陈长捷由于并非起义将领,战争中还负隅顽抗不投降,给我军造成较大伤亡。因此陈长捷一直在功德林监狱改造到1959年才出狱,整整关押了11年。

这期间毫无疑问,陈长捷和傅作义翻了脸。尽管傅作义在建国后多次向相关部门申请让老部下提前出狱,也为当时一念之差害了兄弟而后悔,但是历史已经写下,确实难以靠个人的意愿去改变事实。陈长捷痛恨傅作义当年把自己陷入绝境,傅作义却主动起义青云直上的举动,一直不肯原谅。傅作义去探监,陈长捷也是避而不见,这一点不难理解。直到1959年陈长捷获得特赦出狱,听说了傅作义在自己改造期间多方奔走营救自己,他才颇为感慨,想起战争年代彼此的情谊,最后决定与老上司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