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难酬的将军,惆怅道路上的异乡人,姜维的悲催人生之二

壮志难酬的将军,惆怅道路上的异乡人,姜维的悲催人生之二

上一篇小编说到,本是大魏天水青年才俊的姜维,在蜀汉首次北伐之际,惨遭上司猜忌,无奈之下,姜维投降诸葛亮,就此进入蜀汉阵营。

姜维从了诸葛,待遇立马飙升,军衔获颁“奉义将军”,任职仓曹掾,主管蜀军的后勤粮草,类似现在的总后勤部部长。最嘚瑟的是被封“当阳亭侯”,姜维27岁就被封侯,看官们想想大将张翼、廖化,他俩分别干了20年乃至40年才被封侯,诸葛对姜维的宠幸可见一斑。当然,这与诸葛亮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有关,但诸葛欣赏姜维也是明然的,他曾评价:“此人,乃凉州之上等人才。忠勤时事,思虑精密,他的才能连马良都比不上。”

马良曾担任“从事”,也就是秘书的职务,他绝非泛泛之辈。事实上,马良后来在外交上屡有重大贡献。他曾出使东吴,给东吴的领导留下极好的印象;夷陵之战时,他前往荆州南部号召了当地土著加入汉军的行列,立了大功。因此,小编认为诸葛亮其实是指姜维在军事领域上的能力优于马良,诸葛亮对姜维的另一个评价可以佐证小编的看法:“小姜在军事上很有见解,既有胆色、又明义理,还深解兵法。我想让他先操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之后将军事全敎给他。”所以,小编认为姜维就是一位纯粹的军事家。

领导栽培有方,自己确有过人之处,姜维的升官速度堪比火箭。“中监军”、“征西将军”...一个接一个的官帽戴在了姜维头上。中监军可以参与军中的重大决策,这就不是“总后部长”可比的了,征西将军算是有实际任务的将军头衔,比起“奉义将军”这样的名誉称号又要强得太多。当诸葛在最后一次北伐中染病病逝的前夕,他的安排魏延殿后、姜维次之。魏延当时是蜀汉的头号大将,自然由他殿后,姜维成为第二殿后意味着他在诸葛心中,综合军事能力仅次于魏延。此时汉军还有王平、吴懿等战功赫赫的前辈,这个安排是对姜维极高的肯定。

面对如此欣赏自己的诸葛,姜维必定充满着幸福。当丞相在五丈原倒下时,姜维暗自发誓:“我一定要完成您的志向,不辜负您的期许和栽培!”不过,随着丞相归天,姜维却迎来了一段颇不得志的时期。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姜维是丞相的接班人,所以姜维应该在诸葛亮死后就执掌蜀汉的军政大权。其实,在朝政方面,诸葛亮早有交代蒋琬和费禕接班,政务安排中并没有提到姜维。这也符合小编前边的判断,姜维在诸葛眼中只是位军事人才。

但是若论“北伐”这个战略目标的传承,姜维却是诸葛眼里毫无疑问的战略接班人。这需要先分析一下蜀汉内部的派系势力。首先是“草创派”,包括最早跟随皇叔的关羽、张飞等人,不过随着皇叔的归天,这些人日渐凋零,对朝政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真正掌权的是一直赞同北伐的“荆州派”,包括诸葛亮、蒋琬、魏延等来自荆州的人物,身为益州的外来务工人员,打回老家是他们的梦想。还有就是“东州派”,就是刘璋等在汉末进入益州的外来户,这些人来益州较早,有法正、董允等人,他们属于中间派,对于北伐的决心并不坚定。丞相归天之后,“益州本土派”的影响力愈来愈巨大,身为益州本土人士,张翼、马忠这样的将领对于北伐这样消耗益州民力的事自然极力反对。

姜维身属何派呢?很遗憾,来自凉州,较晚加入蜀汉阵营的姜维算是杂派,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凭靠。丞相归天后,虽是荆州派的蒋琬掌权,但他认为北伐已经过度耗费财政和人力,于是冻结了对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这段时间的姜维,只有平定内部叛乱的纪录。等到东州派费禕接班,他更加反对北伐,甚至将部分守军从汉中撤往内地,姜维的军旅生活更受到压制。但是,这一切都未能削弱姜维北伐的志向,他甘愿踏上一条苦难之旅。

据《三国志》,姜维先后发动11次的北伐,但他的战绩又如何呢?

第1、2次北伐,虽然失败,但是姜维本身损失不大,但魏国藉机镇压羌族,强化了陇西地区的治安;

第3次北伐,战场上,姜维无重大损失,但充实了蜀国人口,算是小有成果;

第4次北伐,姜维确实打败,部分蜀军还投降了魏国;

第5次北伐,虽未战败,但徒劳无功损耗了蜀汉资源。

从前5次北伐战绩来看,姜维绝大多数都是吃亏了,姜维为此叫屈的理由是,我的兵太少啊!这么说,不是没有他的道理。

此时主掌蜀汉兵权的是大司马费禕。这位东州派的老兄不赞成姜维积极北伐的构想,但也不愿完全放弃“恢复汉室、克复中原”的战略愿景,于是他的策略就是:“要北伐是吧?我也不拦着你。最多给你1万的弟兄,你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姜维之所以看到郭淮就跑路,就是因为兵力相差太多。这时的姜维,壮志难酬,但费禕此时甚得军民爱戴,若他继续消极北伐,姜维北伐终究是小打小闹。

出兵西北的时候,出身凉州的姜维,看到与家乡极为相似的风景,不知有何心情?家乡如今成敌国,虽然长时间的居住,使异乡益州成为他第二个家乡,无奈这块土地的许多人依旧当他是个异乡人。曾经启蒙及提拔他的诸葛亮归天已久,丞相虽被众人缅怀纪念,但实际上大家已逐渐舍弃北伐的信念,姜维为此又是如何的感伤?光阴似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时间来到公元253年的正月,蜀汉即将迎接一个巨变的新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