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的第二次“偷听”事件,更加意味深长,却被很多人都忽略了

>“偷听”,似乎是一件并不太光彩的事情。但是《红楼梦》中的三位主角,却都曾涉嫌“偷听”事件。第三十二回,林黛玉因为贾宝玉弄了个麒麟回来,特意来怡红院“偷听”史湘云和贾宝玉的对话;第五十二回,贾宝玉偷听麝月和平儿谈论“虾须镯事件”;最著名也最饱受争议的是第二十七回,薛宝钗在滴翠亭“偷听”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并把“偷听”的嫌疑,成功的转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这一事件,自《红楼梦》问世之日,就被无数的红迷拿来反复争论。

然而,三顺今天要说的“偷听”事件,与这几次都无关,是一次极易被忽略的“偷听”事件。

在第三十五回,贾宝玉和薛宝钗借了莺儿来给自己打络子。袭人把莺儿安排好了之后,就和众丫头们吃饭去了。于是,宝玉一面看着莺儿打络子,一面和她闲话。两人先是谈论莺儿的年龄姓氏,接着贾宝玉话题一转,又提到“宝姐姐也算疼你了,明儿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跟了去”。在古代,姑娘们的婚事,是不能随随便便被不相干的人,尤其是男子背地里议论的,所以,贾宝玉的这句话已经颇有失礼的嫌疑了。

但是对于贾宝玉的“失礼”,莺儿不仅没有反对,反而“抿嘴一笑”。贾宝玉本来就是一个没谱的人,莺儿的这一笑,使得他更加的口无遮拦,又说出了更为“露骨”的一句话“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哪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类似的话,贾宝玉也曾经对林黛玉讲过——“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登时就搁下脸来,问:“二哥哥,你说什么?”宝玉这才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慌忙赌咒发誓赔不是。贾宝玉也曾经因为摸了一下紫鹃的衣服,说她穿的单薄,被紫鹃当时就怼了一句: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姑娘常吩咐我们,不叫和你说笑……

此时,贾宝玉对莺儿说的这句话,比摸一下紫鹃的衣服要严重多了。但是莺儿不仅不恼,反而娇憨婉转、语笑如痴的说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次。宝玉忙问: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

两人正说的热闹,只听外头有人说: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一看,是宝钗来了。那么问题来了,屋里的两个人一言一语,说的正热闹,宝钗为何要说“怎么静悄悄的?”难道她真的没有听见?她为何又会偏偏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掐着点进来了?这真的仅仅是一个巧合?

宝玉和莺儿的对话,是正常的音调,并没有刻意放低。古代的房子隔音效果如何,三顺没有研究过。但是在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去怡红院叫门的时候,晴雯不开门,黛玉在院外就听到了屋里宝玉和宝钗的笑声,说明最起码怡红院的隔音效果并不是很好。黛玉在院外就能听见屋里的声音,宝钗都走到屋里了,还听不到宝玉和莺儿的对话?如果她仅仅是没有听清,她应该问的是“你们说什么呢?这么热闹?”而不应该问“怎么这样静悄悄的”。

所以,宝钗的这一句话,颇有“此地无银”的嫌疑。所以,宝钗应该是早就到了怡红院门口,宝玉和莺儿的对话,她也听了个一字不漏。所以,她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刻,一步走了进来,及时的制止了莺儿的话。您说为何宝玉和莺儿没听到宝钗的脚步声?这一点,应该是古代大家闺秀的脚步都比较轻吧,比如三十六回,袭人正在宝玉床前绣鸳鸯,宝钗进了屋中,看见外间床上睡着的丫头,又转过十锦槅子,来到宝玉房内,问袭人话时,袭人才猛抬头,发现了宝钗。所以,此处宝玉和莺儿听不到宝钗的脚步声也并不奇怪。

那么,既然宝钗早就到了,为何不早点制止莺儿对她的“推销”?毕竟贾宝玉的话都那么“露骨”了,已经构成对她的“亵渎”了。这就是三顺为何要说宝钗的这次“偷听”是意味深长的原因。宝钗一心留意在宝玉身上,着意在“金玉良缘”,这一点在《红楼梦》中有很多暗示,三顺以前也曾经论证过。这一次意味深长的“偷听”,也不过是宝钗又一次着意“金玉良缘”的具体表现。

莺儿半吐半露的一番话,更能激起贾宝玉对薛宝钗的好奇心。如果薛宝钗任凭莺儿把自己的“好处”都说了出来,薛宝钗在贾宝玉面前还有什么可发掘的魅力吗?半吐半露,半遮半掩,才是最合适的状态,才更能激发贾宝玉这个呆瓜的兴趣。薛宝钗的心机,绝对不是我们所看到的表面那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