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趣史】一汉当五胡!原来汉胡在这一方面的差距竟如此之大

【三点趣史】一汉当五胡!原来汉胡在这一方面的差距竟如此之大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汉朝这个王朝可谓是寄托了我们民族太多的感情与敬意。汉朝既有霍去病一样如流星一般的不世战将,也有像李广这样从军一生却难以封侯的宿将。无论西汉还是东汉都绕不开一个民族,那就是匈奴;这位老朋友贯穿两汉的历史,可以说是汉朝兵将的老对手。那么汉朝武士是如何击退、驱逐这些剽悍的对手呢?

其实汉朝军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强,汉朝军队的摧枯拉朽是建立在一个强大的农耕帝国的基础之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汉朝陈汤才敢喊出那句经典的口号:“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古今中外打仗就是离不开钱粮,就是离不开补给;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在汉朝人们一天吃两顿饭,其中成年男子的口粮为:每月二十一公斤,每天消耗口粮零点七公斤,已经与当今成人消耗量相似;而且当时汉朝人经常吃肉。当时汉朝一个农民可以养活四个非农业人口,所以说当时汉朝的生产力已经很强大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形成了丰厚的经济基础,这就是汉朝能够战胜匈奴根本原因,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在汉朝,要想当兵可不是随便是个人,去征兵处报个名就可以当兵的。在汉朝能当兵是荣誉,你要是家里没有几十亩地,十头牛,你连参加征兵的资格都没有。只有汉朝中产阶级的男丁才能参加军队,称之为“良家子”这样的人也是汉帝国的核心与中坚。作为一名帝国军人,伙食比起百姓可谓是云泥之别,汉朝的军人每月有二十一升到三十升粮,一个小小的伍长每个月花在副食上的收入就达到其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个伍长一个月就吃了十五斤肉,加上青菜以及其他副食,汉朝武士首先在体制上就力压匈奴人一头。

比起汉朝,游牧民族匈奴人的日子就过的比较艰辛。其实游牧民族的日子很苦逼,就饮食方面,这些匈奴人主要的来源是采集,比如采集果实与菌类为主。虽然后来匈奴人也学会了种地,但是他们的农业就是“刀耕火种,凭天吃饭”,在春天播下种子,然后转场放牧,等到秋天归来开始收割粮食;这种粗放型农业自然产量不高。所以在一般匈奴人的餐桌上主食是谷物与奶制品。

什么?匈奴人竟然不吃肉?他们不是饲养了羊以及其他牲畜?可惜这些羊就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本钱,你见过那个农民把种子粮吃掉。所以普通的匈奴人根本吃不起肉,如果一个匈奴人不停吃肉,那就预示着他的牛羊已经大批死亡,这并非一个好兆头。所以在当时“一汉当五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匈奴人体质与汉朝人不在一个等级。

其次在战马与武器方面匈奴人也不占上风,汉朝当时已经广泛装备铁质的“扎甲”与“鱼鳞甲”,根据居延地区出土的《汉简》中记载:“白玄甲十三领、革甲六百五十、铁甲二千七百一十三。”铁甲数量是皮甲的四倍;可以看出汉朝军队已经广泛装备铁甲。而匈奴人除了箭头是铁的外,士兵防护还是以皮甲为主。在战马方面,汉朝的马匹也比匈奴人的马匹更加精良,因为在汉朝无论是军马还是民马,只要从事重体力工作都是喂粮食的。而在匈奴人思想里,马吃草就好,有如此差距,根本原因就是游民民族没钱,生产力的匮乏,不足让其与强盛的农耕帝国相抗衡。

但是匈奴人骑兵训练水平与汉朝人相比还是占尽优势,毕竟匈奴人上马为军,下马为民,从小就学习马术骑射,这一点汉朝军队还真是无法与其抗衡。所以汉朝就采取了用强弩这个武器来对付匈奴人的骑兵。汉朝的弓弩比起秦朝进行了优化,弩上配备了铜造的机匣“郭”,弩的射击组件全部组装在机匣内部,使得弩臂可以承担更大的力量。从而增加弩的射程。在当时弩的射击距离是一百七十米,每个弩兵发射十二支弩矢,命中六次才算合格。除此之外,汉朝武士还喜欢用重装弩弓对匈奴指挥官进行狙击,对匈奴进行斩首行动,从而打乱匈奴人的部署。所以在实战中,匈奴人的骑兵在三百米开外就可能受到汉朝军队的火力覆盖。

从诸多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汉朝能够称雄一时,把匈奴压制的抬不起头。表面上是汉朝武士的赫赫武功,其实是汉朝的生产力远强于匈奴。但是,即便有生产力的代差,到了汉武帝后期,汉朝仍然被战争掏空了国库,汉武帝发罪己诏也是迫不得已。所以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支撑起一个国家的军队与国防,没有经济没有生产力,再强悍的军队也只能称霸一时。

作者:老王总吃瓜

简介:九零后军迷,喜欢写作。信仰坚定心中有国,传播军事历史正能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