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不过是个家奴,却气焰嚣张,大官不敢招惹,康熙亲自下令杀头

我们看历史剧,封建时代等级森严,奴仆作为仆从、下人,往往是被主子欺负的,但欺负主子的奴仆你见过吗?别说,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位。

此人姓张,名凤阳,是清康熙时期礼王(即和硕礼亲王,代善)家的包衣(包衣是满语,即奴仆)。这个张凤阳,尤其善于结交权贵,钻营奔竞,因此朝中宫中熟人不少,气焰十分嚣张,当时有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任之暂(短)与长,要问张凤阳。”

索三就是索额图,老明指纳兰明珠,二人都是康熙时期的重臣,张凤阳能与二人并列,可见其威势。

有一次,张凤阳到郊外玩耍,走得累了,便躺路边小憩一会儿,恰逢某中丞(官名)带着几个兵卒路过,见张凤阳挡着道路,便呵他起立让开,张凤阳斜着眼睛,露出很鄙夷的神情,骂道:“你是什么龌龊官,气焰怎敢如此嚣张?”不到一个月,中丞就被人弹劾了。

太傅高士奇宴请宾客,张凤阳不请自来,自坐上席不说,在席间袒胸露乳,歪戴帽子,在座宾客无不侧目。

那张凤阳如此嚣张,礼王知道吗,为何不管?礼王其实是知道的,之所以不管,是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像这种钻营小人,要么不管,要管就得一巴掌拍死,否则给他一逮着翻身的机会,后患无穷。

这时恰逢董鄂公(何和礼,清朝开国老将军)因事得罪了张凤阳,张风阳即带领自己的一干恶徒闯入董鄂公家,砸了个稀巴烂,还把人家堂屋给拆了。董鄂公将此事报告了礼王,礼王便求见康熙,康熙说:“你的家人,你自己管。”礼王回家后,立即就将张凤阳杖毙了。

那现在问题出来了,礼王好歹也是朝中大员,大清铁帽子王,位高权重,杀自家一个为非作歹的奴才,还用禀告康熙?其实这正是礼王的高明之处:前文说过,张凤阳钻营奔竞,朝中、宫中势力很大,杀他一个容易,可要堵住他背后势力的嘴,还真得拿出皇帝的招牌来才行。

果然,张凤阳刚死,后宫孝惠章皇后的懿旨就到了,懿旨要求免除张凤阳之罪,当然,这份迟到的懿旨也就没什么用了。

消息传出后,京城百姓欢呼雀跃,都在夸赞礼王的聪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