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战役关乎国家命运,明朝以多打少,为何却一败涂地?

萨尔浒之战,是发生在万历四十七的一场明和后金(后改国号清)在辽东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之后,明朝丢失对辽东的主动权,并且国力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后金则得到了对辽东的主动权以及获得了大量的物资。

背景

万历后期,朝廷党争激烈,军务松弛。对于后金的崛起和野心竟毫无察觉。在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建立后金并且稳定之后,决定对明朝用兵。在数月之内,攻陷抚顺等地。

在抚顺沦陷之后,明朝朝野震惊,而努尔哈赤也深知,明朝将要增派援军,便于万历四十六年农历九月主动退兵,因为就形势上而言,此时的明朝仍然是占有主动权的一方,努尔哈赤自然不敢过于贪婪。

双方的战略部署及过程

抚顺被攻破之后,兵部侍郎杨镐出任辽东经略,于次年朝廷集结十二万人,对外号称四十七万。

战略部署是:

杨镐坐镇沈阳指挥,由总兵马林率领一万五千人,从开原到浑河地区从北面发动进攻。

总兵杜松率领三万人由沈阳出发从西面进攻,在这里杜松率领的三万人为主力军,担任主攻。

总兵刘綎率领三万人,沿着董家江(今吉林浑江)由南面进攻。

总兵李如柏率领两万余人由西面进攻,兵分四路,夹攻努尔哈赤。出兵的当天,突然天降大雪,原本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出兵却只能改为二十五日。

而努尔哈赤,拥兵六万。并且早在杨镐制定好战略部署之后没有多久就知悉了明军的战略部署,并且准确的判断了因地形险峻等因素,明军不可能很快的抵达相应的位置。于是下达了“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部署,逐个击破明军。

万历四十七年农历三月初一,杜松军抵达萨尔浒,却再次将军队一分为二,让一部分的军队驻扎在萨尔浒,自己率领剩下的部队突进。努尔哈赤发现杜松孤军深入,也将军队分散,自率主力进攻萨尔浒。

最终杜松军全军覆没,杜松本人也战死疆场。在主力军被破之后,萨尔浒之战的结果已经显现。

农历三月初一夜,北面的马林军已经得知杜松战败,不敢冒进,驻扎在萨尔浒东北。但是三月初二努尔哈赤率主力北上,最终马林军战败,马林逃走。

而刘綎方面,由于地形崎岖,没有能够按期到达,并且也没有得知杜松战败,于是努尔哈赤假借杜松的名义让刘綎急进,三月初四刘綎中伏,战死。

李如柏方面,由于行动迟缓,未能按期到达,当得知后金已经全面歼灭其余三军后撤退,但是在撤退的过程中被后金的哨兵发现,哨兵便在山上吹响进攻信号,李如柏军以为努尔哈赤主力进攻,便溃散而逃。大量的踩踏使得李如柏军狼狈不已也损失了近千人。

萨尔浒之战的结果,以后金大获全胜而告终,明军损失兵力数万人,将领数百人,军用物资无数。

后金在这场战役中变得富有了起来,而大明王朝在这场战役中不仅在军队、物资上损失惨重,国力也是大大的损耗,自此大明王朝开始帝国飘摇,对辽东的后金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对于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后,大明王朝的繁荣和虚弱全都摆在了努尔哈赤的眼中。

浅谈明朝的战略

事实上,在这场战役中,明王朝从开始就已经奠定了这场战役注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明朝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呈现颓势,万历三大征就已经将明王朝的国力消耗的难以恢复到往日的辉煌。在这种情况下,明王朝的军队十二万人,就已经是东拼西凑出来的,除去明军自己的主力八万人,还有明朝的盟友海西女真以及朝鲜军。

尤其要说的就是朝鲜军,朝鲜军的战斗力其实真的不高,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倭援朝战争中,朝鲜军的表现可谓之一泻千里。

明朝的八万人其实也不会很强,万历后期,党争激烈,无暇顾及军备。吃空饷等情况也是屡见不鲜,这样长期军备松弛的军队又怎么能够打仗。

而努尔哈赤的六万兵力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东拼西凑出来的,而是他自己的八旗主力军,那个时候努尔哈赤刚刚统一了大部分的女真部落,并且建了国,称金,史称后金。

在战略方面也出现了巨大的失误,虽然战斗力不强,但是起码人数就在那里,两倍的军队也不应该让六万人打的溃不成军。

而且,将领方面杜松、刘綎、马林那都是身经百战,骁勇善战的顶级名将,而李如柏也是曾经辽东著名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之弟,但是下达作战指挥的人却不是他们而是杨镐。

在这里,辽东经略杨镐的锅肯定是跑不了的,而却杨镐也并不是武人出身,他是文人出身。按照孙子兵法的说法,两倍与人的兵力也不至于能够让他去围攻努尔哈赤。

明朝廷过于低估努尔哈赤的实力而过分高估了杨镐,杨镐过于自信,希望借此一役歼灭努尔哈赤,灭掉后金,这样的想法本就很难能够实现的,要说如果只是给努尔哈赤一些厉害瞧瞧,这样也许还有可能,但是历史不容许假设。

更可笑的是,在制定方针时的保密工作真的不敢恭维,在没有发兵就已经让努尔哈赤知道了。最终在这一连串的失误后,萨尔浒之战的失败便是不可避免的,无数无辜军民为朝廷的昏庸和杨镐的自负用生命买了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