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明明可以逃到南京,学宋朝建立南明,为何他偏要死守北京?

崇祯十七年三月一日,大明军事重镇山西大同被李自成攻破,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明朝守军望风归降,京师危急。十五日,李自成便包围了北京,十七日,他们开始攻城,十九日便进了北京。

崇祯本来有一线生机,那便是学当年的南宋,由他或者太子逃到南京,另立朝廷,保留明室一支血脉,力图恢复河山。可是,在李自成攻破大同后,崇祯明明还有十几天的准备时间,可他为何选择死守京城,而不是撤到南京、重整旗鼓呢?

迁都南京,其实在明朝历史上早有计划,而且由来已久。早在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时,他认为,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寿命都非常短暂,不如迁到汉唐故都长安或者北宋首都开封那里去。

可是在当时,迁都长安,水路运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封虽然地处中原枢纽,可这里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北宋就是吃了这个大亏。所以,朱元璋最终还是决定留在了南京。

不过,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取得了皇位后,便把自己的老根据地北京作为了都城,把南京当做第二首都。然而,当时明朝把北京作为都城,有很大的弊端。

一是为了让北京成为经济文化中心,需要疏通京杭运河,明朝因此不知费了多少财力物力;

二是当时蒙古人虽然被赶回了大草原,但是军事实力仍然非常强劲,随时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而北京在当时是一座孤悬在最北方的大城市,它远离中原腹地,极易受到蒙古人的进攻。

所以,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又有了回迁南京的意思。不巧的是,此时南京正在发生历史上罕见的连续大地震,迁都计划被暂时搁置了。

而后来,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俘虏。接着蒙古兵临北京城下,此时朝廷再次起了迁都的动议。可是,此时瓦剌已把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即便是能够突围,蒙古铁骑也能够追上。

于是,在于谦的带领下,朝廷上下誓死守城,敢有妄言迁都者,斩立决。于是,从此再无人敢再谈迁都了。

可到了李自成即将围城的当口,崇祯再谈什么励精图治,什么砺兵秣马,都已经为时已晚,只有利用最后的十天宝贵时间,一走了之,方才可以给大明朝续命。可是,崇祯为何就没有最终下定迁都的决心呢?

第一,大臣的反对:

首先,明朝初年,朱棣虽然迁都北京,但是照样在南京“备份”了一份大臣班底,这个班底一般由一些退居“二线”的官员组成。也就是说,只要选出一个皇帝来,南京的朝廷立马可以运转,后来的南明就是这样做的。

可是,一旦崇祯南迁,必然不会一个人走,他要带着满朝文武。这些人到了南京,跟这里的一套班子必然在职能、职务上相互重叠。而如果北京的大臣们到了南京没有职务可干,他们就打死也不愿意走人,或者宁可投靠李自成。

其次,明末朝政腐败,大臣们在京城之内都有自己的产业。让他们抛弃这么多年的既得利益,甚至是几代人的家业,跟着崇祯到南京白手起家,许多人骨子里就不情愿,因此便会议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迁都。

第二,皇帝的犹豫: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皇帝尊严和面子的问题。京城不是一般的城市,历史上,历朝历代国都的失守,大多宣告了一个王朝的灭亡,或者是它命运的转折点。北宋丢了开封和中原,尽管有南宋延续香火,但它被人讥讽了几百年。

而且,与一般的城市不同,这里还有列祖列宗的陵墓。如果此时选择不战而走,让李自成占领中原,再像攻占凤阳一样挖坟掘墓,那么,崇祯的“正统”性还有多少?而逃到南方,这位丢掉了国都的皇帝,就一定能够获得南方的支持吗?

其次,则是留谁守卫北京的问题。如果崇祯决定自己留守北京,与京师共存亡,那么,如果守住了还好,但如果守不住,那就是灰飞烟灭,而且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所以,从保命的角度来看,只能让太子来守北京。

可问题来了,如果要学宋朝南渡,还有被太子取而代之的风险: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时,宋徽宗也是禅位给宋钦宗,自己跑到南方避难,可宋钦宗奇迹般的守住了,宋徽宗就算再厚脸皮,也无法再继续当皇帝了!

而现如今,如果太子守住了,崇祯将会面临跟宋徽宗一样的尴尬局面;而如果守不住,他作为一个逃跑天子,以后这皇帝还怎么好意思当下去?

再次,即便崇祯能够成功逃到南京,继续当皇帝,可南方的局势,也不一定就是他能收拾了得。正如南宋初年那样,宋高宗会为什么会自毁长城,害死岳飞,还不是因为手下的统兵大将们个个手握兵权,让皇帝没有了安全感?

而此时的明朝,尽管南方还有百万之众,可湖北的左良玉拥兵自重,淮南的刘泽请、刘良佐等总兵飞扬跋扈。哪个又是好调遣的主?让崇祯到南方去指挥这样一个腐朽的朝廷、一堆跋扈的军阀,关键自己还穷得叮当响,何其难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