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没有少数民族,匈奴、鲜卑、契丹、蒙古……都是多数民族

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今日中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但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并没有少数民族的概念,我们说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回鹘、女真、蒙古等等都不是少数民族,是可以和汉族人进行南北对抗的多数民族,而生活在中国古代的人们也从来没有将他们当少数民族看等过。如果,以我们今天的目光去衡量,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只有一个,它就是乌孙,虽然在后来消亡了,但却属于中国古代史上的真正的少数民族。

先秦时期,当华夏族(汉族旧称)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现代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开发了中国及中国周围的广大地区。比如,生活在东北的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等民族在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北部的俨狁、狄、匈奴、鲜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华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区;西域的龟兹、于阗、鄯善等“城郭国”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区;西北部的戎、羌、氐等族在今西藏、青海地区;南部的苗、濮、武陵蛮、长沙蛮东南部的百越等南蛮各族在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别在海南岛和台湾,东方的夷族,九黎处于今山东和江苏周围;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而这与古代的少数民族并不认为自己是少数民族,有着很大的关系。

恩格斯不适合于中国,古羌是“多数民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但是,这句话并不适合中国,基于考古发现指出,我国整个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锄耕农业结合在一起,到了青铜时代,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形成了灌溉农业,而适宜放牧的地区在锄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成游牧业,从而实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这就为我们从源头上解决了一个问题,即中国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会种地的,只不过他们居住的区域不适合耕种而已。在我国,人们知道最早的民族恐怕要属于古羌族,应该是一个以古羌族为主的多民族混合体,这个民族疑问是会耕种的,比方说在河西走廊的西城驿遗址就有证明。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13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中,甘肃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榜上有名,这一距今约4000年的古遗址考古发掘,为史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证。是一处以从事旱作农业为主、兼有饲养,并进行着冶金等手工业生产的史前聚落址,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境内,范围为35万平方米,距今约4100年至3500年。从2010年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联合对这个遗址进行了8个年度的发掘。

人们不但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麦子,还发现了西北地区最早的土坯房子。据新华社报道,参与现场发掘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国科介绍:“大量小麦、土坯建筑的发现是西城驿遗址考古的重要成果之一”(新华社兰州2018年8月1日电 ,考古发现西北地区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早的土坯建筑)。而这表明早在4000年前,河西走廊地区已与西方发生了频繁接触。

我们要说的是,不管如何接触,这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是以古羌为主的,而羌汉是同源的,所以,我们就不能把古羌当成少数民族,它是那个时期中,华夏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源头上就被定了性的,是多数民族。至于古羌创造的文明在青藏设有、河西走廊以及新疆地区都有体现,尤其是在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火烧沟文化(其实,火烧沟文化就是四坝文化)特别明显。

像孩子随父姓而不是母姓一样,民族亦是

游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现代考古发掘逐渐证明,游牧诞生的时间不会早于公元前1000年。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游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纪中叶,分布于阿尔泰山以西西徐亚人,被称为斯基泰人。我国《史记》、《汉书》中斯基泰人称为“塞”或“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

中国的匈奴人和斯基泰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考古发现的北方匈奴墓葬有很多处,内蒙古境内较重要的有杭锦旗阿鲁柴登、准格尔旗西沟畔、伊金霍洛旗石灰沟;陕西境内有神木县纳林高兔;新疆境内有托克逊县阿拉沟等处,这些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器都是装饰品,重要的是首饰、剑鞘饰、马饰或带饰,如项圈、耳坠、串珠、冠饰以及各种动物形饰片或饰牌,没有任何器皿。

这些饰片饰牌均以草原上常见动物为题材,如牛、羊、马、鹰、狼、虎等。反映在装饰图案上,就是奇异的动物文饰,多为动物斯咬的景象。还有鹰首狮身的格里芬神浮雕,不管是西亚的格里芬兽还是塞种人的再或是匈奴人的,都呈现出类似的造型和修饰风格。

我们知道的匈奴人的历史也就两千年,匈奴第一代单于头曼率领着他的子民出现在黄河河套地区的时候,给我们的感觉是他们仿佛是从天上掉下来,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冒出了这么一群人。接下的冒顿单于基本在和刘邦差不多的一个时期内统一了北方草原,成为草原部落的首领。

匈奴与汉朝虽然属于对立状态,但在我们的《史记》里明确地说他们是华夏民族:“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今天,对于这种说法很多人是反对的,甚至认为司马迁胡诌的,但是,我们这个民族就这么个习惯,即我们从来不认母系的,而非常较真父系,从家庭到民族都是这样的。

比方说,我们娶个少数民族女子生下孩子,一定随父姓,而不是母姓。民族也一样,华夏或者汉族的军队出征,取得胜利后,留在当地,娶了当地的女子成婚,其后代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华夏民族。像唐朝的皇帝血统中明显有鲜卑人的血统,但谁也没有说他们是鲜卑人。淳维的后代统一了北方草原,他们当然也是华夏民族,司马迁是对的。

因为这个原因,匈奴包括鲜卑的起源说中总少不了汉地说,如匈奴按《史记》,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西迁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人。并称其“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鲜卑的汉地说则来自《史记索隐》引东汉应奉上奏汉桓帝书:“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以及《翰苑集》引《汉名臣奏》云:“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

很明显,他们的血统都是多源的,所以,他们的起源说也就有了各种说法,但能够盛载其文化,并与之发生最密切关系的只有汉族,所以,匈奴和鲜卑在古代的历史都不是少数民族。

所谓少数民族一直向多数发展,总想接近甚至成为汉族

我们的史书很奇怪,每逢中原政权更替,就会以不同的名称命名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等都是,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错觉,仿佛每换代一次,北方草原上原有的民族都统统消亡了,不存在了,又从天上掉下了一群新人。是这样的吗?回答肯定不是,人还是那些人,不过换了名称而已。

这样,就有了一个关于民族传承的正确答案: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回鹘、女真、蒙古等等都是一家人,不过所处的时段不同罢了。如此推理,匈奴、鲜卑等等源头上的人群随了“汉姓”,成了华夏人,那么其后代也应该是一样的。而且,这些所谓的少数民族一直都是向多数发展的。

我们读史书,总会读到这样的事情,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回鹘、女真、蒙古等等都是一样的,他们统一了北方草原,让那些不同的民族穿上他们的衣服就成了他们的民族。在这一点上,突厥人做得特别明显,大面积地强制其他民族穿上他们的衣服,加入他们的民族。而在他们心中,变成其他民族也是一样的。

根据《北史》的记载,隋炀帝北巡时,不但被突厥人尊为“圣人可汗”,称“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圣人可汗。今是大日,愿圣人可汗千岁万岁常如今日也”,其汗室成员还诚恳表示要换上汉人的衣服成为汉人: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华夏。幸亏隋炀帝没答应,否则,现在那些自称突厥后裔的人会很寂寞。

想要成为汉族的想法在契丹人向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不但推崇中华文化,还期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甚至,其皇帝也称“愿后世生中国(中原)”。而对于契丹族源,《周书》记载是“本炎帝之后”,辽朝末年史官律俨修在《皇朝实录》则说是“黄帝之后”。

正是这种“向往”让北方草原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由匈奴人口的不及汉朝一郡至契丹人甚至有能力与宋朝分庭抗礼,甚至后来蒙元与满清统治全中国。这个时候,我们还能说他们是少数民族吗?回答当然不是。

中国历史上能算上少数民族的,只有乌孙

据《汉书张骞传》记载,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在位)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

复兴后的乌孙成了受塞种人影响很深的操突厥语的民族,基本没有得到汉化,仍以游牧的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不务农耕,养马业特别繁盛。这么一说,中国历史上谁是少数民族已经非常清楚,如果说有,那么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乌孙。

但是,其首领称为“昆莫”或“昆弥”,据先秦典籍称“昆”为“昆戎”、“绲戎”、“混夷”,如《孟子·梁惠王章》:“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商汤)事葛,文王(周文王)事混夷(昆人)。”也就是说,他们仍然与华夏民族脱离不了干系。

虽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依然是西汉属国。汉宣帝在神爵三年设西域都护府,西汉取代匈奴在西域的位置,长官都謢负责管理西域事务,乌孙的一举一动受到西域都护府的监视。至三国时还曾经向曹魏政权进贡,“无岁不奉朝贡”。再其后国势久衰,避居天山山中。

现代学者研究认为,乌孙这个族名应该是突厥语的音译,很可能有“团结”、“联合”的含意,大多数学者同意这个说法(洪涛《关于乌孙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央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2期)。这一点与维吾尔族的汉语意思“维护你我”基本一样,亦可引申为“团结”、“联合”的含意。它们一今一昔,分明都在说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是个什么样子——一直都是多民族的混合体,一脉相承中,因为与华夏民族(汉族)发生了密切关系并仰慕之才发展壮大起来的。(文/路生)

结语:我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的族称是什么,这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历朝历代都始终没有搞清。新中国成立后,为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组织力量对民族成分进行辨别,即民族识别,科学家理清了中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也就是说,真正提出少数民族这一概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并在此后实现了各民族平等的权利,而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虽然,古人不讲究少数民族概念,但中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