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从秦始皇手中幸免的国家,战战兢兢活了十年,让他被骂了千年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坐拥西北大片区域,商朝时期,秦人祖先受命在此抵抗西戎势力,到了周孝王统治时期,先祖秦非子被周王封为附庸,周幽王被犬戎处死以后,秦襄公前去救助周王室,因功得到王室赏识,正式成为周王室的诸侯国。

秦穆公统治年间,秦国开始崛起,灭掉了犬戎控制的数十个国家,向西方开拓了上千余里地盘,稳定住大后方以后,奠定了大国地位,战国初年,秦国并不是最强盛的那个,在魏国步步紧逼下,退守至洛水西侧,经过商鞅变法改变国家体制之后,才渐渐挽回了局势。

等到秦始皇继任国君的时候,秦国国力空前发展,一举灭掉了其余诸侯国,创造了封建王朝的开端,前无古人的功绩令人敬佩,秦国统一以后,严令法度,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国策,推行了众多有利于统一的政策,影响了后世上千年。

从这里看,秦始皇堪称封建历史最伟大的帝王,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秦始皇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统一,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小国——卫国,始终没有纳入秦国版图当中,直到秦始皇去世也没有完成,按理来说秦国足够强大,为什么会留下一个弱小的卫国呢?其中必定会有特殊原因。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在这件事上自然有他的想法,卫国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史记》当中的卫国势力十分弱小,或许根本看不到眼里,秦国灭掉附近的魏国以后,并没有对卫国下手,而是要求统治者搬迁到西方,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卫国没有反抗的权力,只能听命于秦国。

可以说与秦始皇同时代的诸侯王都是不幸的,在这个强大的对手面前,都显得黯淡无光,卫国最后一任君主也是如此,面对秦始皇注定没有作为,不过他同样是幸运的,秦始皇并没有对他出手,灭掉其余各国以后,唯独留下了卫国,在战战兢兢中,卫国又多存活了数十年。

秦始皇死后,胡亥上位进行统治,胡亥下令废掉卫国国君,这才使得卫国正式灭亡,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出手动用武力灭掉了卫国,其实战国后期,卫国已经处于衰落地位,仅仅还剩一个濮阳控制在手中,公元前242年,秦国在各地设置郡县,卫国被迁徙,此时的卫国已经失去了主权。

卫国在众多诸侯国当中实在不起眼,或许和国君的作风有关,卫国国君知道自身实力弱小,根本没有争雄的心思,很早就自降身份,这也使无论是魏国还是秦国都没有对他出手,后人分析,卫国之所以存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秦卫两国向来交好,卫国之所以长时间存活,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秦国的保护,虽然是两个国家,彼此之前却十分亲密,秦国许多大臣的老家都在这里,并且卫国对秦国根本产生不了任何威胁,这是卫国能存活下来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秦始皇或许并不想背上暴君的骂名,灭掉六国虽然功绩卓越,但是发动了大量战争,百姓流离失所,损失惨重,留下一个小小的卫国或许就是为了树立仁德的形象,实际上,秦始皇考虑问题十分全面,并不像后人以为的那样残暴,很多人可能没想到,秦始皇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化建设的人,认为要想缔造一个繁荣昌盛的强国,离不开读书人的帮助。

秦朝初年,言论自由,许多士子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过一些人过于嚣张,肆意批评朝政,引起了秦始皇不满,这才下旨焚烧书籍,要注意的是历史上的“焚书”与“坑儒”是两件事,秦始皇并没有坑杀读书人,“坑儒”坑杀的是一些蛊惑人心的术士,那时一些方士常常以“儒生”自居,蛊惑秦始皇有不死仙药存在,最终知道自己被人耍了,这次大动肝火抓了上百个术士集体活埋。

此举惹恼了那些文人,他们自认方士也是儒生的一部分,在众多书籍中批判秦始皇的暴虐行为,要知道读书人虽然别的不懂,却极其擅长写文章,秦始皇得罪了这些人,使得儒生集团不断在书籍当中贬低秦始皇,导致上千年的时间里,秦始皇都被视作惨无人道的暴君。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秦始皇十分在意舆论影响,不仅保留了卫国,其余诸侯国的贵族也得以生存下来,此外一些边远地区在秦国眼中根本没有攻打的必要,不仅路途遥远,还会浪费大量财力物力,例如江南海上的越人,因地制宜十分擅长水上作战,秦国想要取胜也不容易,况且这些残余势力根本无法对秦国造成威胁,因此也就没有出兵的必要。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即便留下了些许弱小势力,秦始皇还是完成了名义上的大一统,卫国之所以没有被秦国夷为平地,大致就是以上的几种原因,卫国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知名的事情留下,广为流传的也就只剩孔子曾在此地游学数十年。

这个不起眼的小国还是战国时期存活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总计存活830多年,历经35任君主,卫国也是公认的人才产地,战国时代,商鞅、吴起、吕不韦等人都是卫国人士,因为秦国不灭的原因,成为后世不断探讨研究的对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