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关羽到底有多厉害?

《三国演义》里,能集中展现关羽战力的,汜水关斩华雄是一处。

十八路诸侯会盟,共击董卓,董卓命华雄为先锋,汜水关前挑战。

第一个单挑华雄的是俞涉。

┃绍曰:"谁敢去战?"

┃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

骁将的"骁"字:

《玉篇》:"勇捷也。"

《史记·留侯世家》:"定天下枭将也。"枭通骁,骁将是用来定天下的。

说明俞涉勇敢、敏捷、而且是定天下级别的将军。遇到华雄呢?

┃"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接着,

┃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同理,"上将":

《抱朴子·清鉴》:"咸谓勇力绝伦者,则上将之器"。

说明潘凤的勇力是无与伦比的。遇到华雄呢?

┃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看来潘凤还比俞涉多撑了几个回合。

这时,关羽出场。时人对其未有所闻,曹操温酒的事儿诸位都知道。关羽遇见华雄怎么样了呢?

┃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这是什么速度?注意,以下几件事是同时发生的:喊声响起,关羽骑马朝华雄冲去,诸侯正欲探听,关羽已经提着华雄的头回到帐内了。看到了吧,这只能是骑马冲过去,一刀劈掉,还不能下马,直接提着人头回才行的。

斩华雄

第二处,诛文丑。斩颜良先放一放。

文丑这个级别的将军,杀当时各路猛将那就是几刀的事儿。

曹军战文丑时,张辽、徐晃一起出战:

┃"(文丑)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力再赶,坐下战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马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

类似的,张辽和徐晃都是曹操虎将,一起出战,结果一个被箭射掉了簪缨,马也被射倒,另一个也只是截住厮杀。关羽来了呢?

┃"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又是一刀。关将军的青龙刀估计是杀人效率最高的存在了。

斩文丑

过五关斩六将,是第三处。

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这六人,是当时曹操阵营里守卫关隘的文臣武将。关羽斩文丑这个级别的也就一刀,斩他们就不必说了。但好歹也得有一刀吧。

可是,演义归演义,这些事儿搁在真实的历史中,就不太靠得住了。先说华雄。

群雄讨伐董卓,孙坚驻军梁东:

┃"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音:chì-jì-zé;意:古代男子包裹头部时,用红色毛毡做的头巾],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闲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闲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大意是说,董卓和孙坚战于梁东这个地方。有一次,董卓突袭孙坚营地,孙坚猝不及防,便带着几十个骑兵突围。孙坚经常戴着一个红色头巾,所以非常显眼,于是他把头巾取下来,戴在他的亲信祖茂将军头上,这样就可以顺利逃脱了。果然,董卓带领军队去追击祖茂,孙坚成功逃脱。祖茂被董卓的军队追逼得又紧迫、又困累,于是下马,把红色头巾绑在一个柱子上,自己则藏在草丛里。董卓的军队看见红色头巾,便围着红色头巾绕了好几圈,走近了才看清原来是柱子,于是就走了。这样祖茂才成功逃脱。接着,孙坚重整军马,在阳人这个地方,打败董卓的军队,斩了董卓的都督华雄。

故,正史上,华雄是被孙坚的军队斩杀的。具体谁杀了华雄,没有记载,可能是被孙坚的某个将领斩杀,也可能是乱战中战死。但华雄是被枭首的,也就是被砍了头。

文丑之死,也和关将军扯不上关系。

官渡之战前,曹军进至延津,徐晃:

┃"破文丑,拜偏将军"。

文丑是被徐晃军杀死的。但是具体怎么个死法,以及被谁所杀,都无记载。只能推测是被徐晃军中某位将领所杀,或死于乱战中。

过五关斩六将就更是文学创作了,历史上压根儿没那些事儿。

那么,正史里,关将军谁都没斩么?非也。

演义中,关羽斩颜良这一茬儿,是合着正史的。先看演义:

官渡之战前,袁绍派颜良进军白马。颜良是位怎样的将军呢?

┃"颜良性狭,虽骁勇,不可独任。"性格狭隘,骁勇。

颜良军和曹军摆开阵势后,曹操让宋宪出战,宋宪:

┃"吕布部下猛将"。

结果,

┃"颜良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马至,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

三个回合,颜良就把猛将宋宪斩了。接着,魏续策马替宋宪报仇:

┃"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良更不打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

宋宪、魏续这类猛将,颜良根本懒得搭理,连话都懒得说,几刀就结束战斗了。

吕布旧将用完了,曹操自己的人要上了。第一位是徐晃:

┃"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

徐晃和颜良打了二十个回合,才撤。说明他还能继续打下去,但终究是敌不过。

综上,颜良的战力,对宋宪、魏续这一类猛将,完全就是碾压;对徐晃这种曹军主将,基本也可以说是碾压了。

没办法了,曹操这才把关羽请出来。当时颜良阵势十分浩大:

┃"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颜良在"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

关羽遇见颜良怎么样了呢?

┃"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关羽"跑到(颜良)面前,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

这一段,《三国演义》用了84个字写,正史《三国志》,用了65个字: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诸位看了不知作何感想?有没有觉得"不又是一个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么,早习惯了"?

别急,如果告诉您:整个三国正史里,真正做到万军中取上将首的,这是一个孤例,不知您又会作何感想。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注意,这回是现实,不是小说了:

颜良几万精兵,一列列严整有序,站那里呢,固若金汤的站着。颜良自己站在军队后面的主将麾盖下。关羽呢?一人,一马,一刀,径直朝颜良几万人马冲去,冲开了一条路,还冲到了颜良跟前,还只用了一刀,把颜良刺于马下,几万人围着关羽,他就这么下马,把颜良首级割掉,拴在马上,再上马,提刀,原路返回。

斩颜良

文学创作和历史事实的差别不消说了。古往今来无数文学作品里的两阵相杀,无不是:两将单挑,一位被斩,活着的那位挥军掩杀,大破敌军。

诸位细细想想:这怎么可能呢?

事实上,古代两军交战,武将单挑的例子是极少的,也根本不需要。那都是写出来让读者看着过瘾的。

而关将军杀颜良,可不是什么文学创作了,这是实实在在发生的真事儿。现实里,都知道,再勇猛能打不怕死的人,十个人一起上,他能怎样?不敢一起上?没关系啊,使绊子呗。一个独立的个体再强,如果他不知道团结人,在众人面前,那是根本不值一提的。充其量让人觉着这人蛮厉害罢了。想到这儿,不知您有没有点儿毛骨悚然?

所以了,关将军在三国时到底有多厉害?

答:别说是三国时了,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最顶级的历史级存在。

大家对关羽都有什么样的见解?大家可以在下方留言,说出自己的看法,一起交流,这样既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又能通过探讨促进思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