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奇女子,一生却鲜有人知

时代的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尘埃。

——苏青

提起民国奇女子,张爱玲当属大名鼎鼎。而当时有一位与张爱玲齐名的女子却少有人知,那就是苏青,就像刚开头说的那句话一样,每个人都是渺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尘埃。

很多人知道苏青都是从张爱玲开始的。

她和张爱玲“珠联璧合”,红透了大半个上海滩,被誉为“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

张爱玲曾经说:“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但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书籍中,却很难找到苏青的名字,因张爱玲影响太大无法忽视。

王忆安写,张爱玲虚无,苏青实在。张爱玲是须掩起来看的。苏青却跃然在眼前。她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我们好像看得见她似的。

苏青,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属于城市新兴的市民群体,因为父亲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她被寄养在外婆家。原名冯和议,字允庄,祖父给她取了“和仪”这个名字取“鸾凤和鸣、有凤来仪”之意。早年发表作品时曾署名冯和仪,后以苏青为笔名。

初中毕业那会儿,苏青出演《孔雀东南飞》女一号,跑龙套的李钦后对她动了心思。两个人对彼此互有好感,随后,李家上门提亲。当时,苏青的父亲已经过世,苏家家境拮据,便同意了这门婚事。

20岁时,苏青考入民国第一学府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外文系。在大学期间,因为貌美才高,苏青有了“中大宁波皇后”之称,追求者甚多。

李钦后考入东吴大学法律系,他大概担心这位“宁波皇后”在中大读书会有情变,提出结婚。苏青本不愿过早结婚,但当时她怀有身孕,加之母亲不停苦劝,所以还是回到宁波,与李钦后履行了婚约。

苏青只好退学,在家待产。

五年间,苏青接连生了四个女儿,最后才生一儿子。 婆家极其重男轻女,因为生不出儿子,结婚头几年间,她在夫家彻底成了个罪人。

但是很不幸,随着一个女儿的夭折,丈夫出轨了。

苏青在家带孩时,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一日,她小心翼翼地,向丈夫李钦后要家用,因为米缸快见底了。

未曾料想,生性懦弱的李钦后怒了,在压力面前如此不堪,居然直接伸手扇她一耳光,还大吼大叫道:

“你也是知识分子,你为什么不自己去赚钱!”

终于有一天,苏青的忍耐到达了极限,她再也受不了这样糟糕的婚姻,毅然提出了离婚。

于是,她重拾起荒废多年的笔,将这段婚姻一开始就埋下的炸弹——因生女儿而遭受的歧视与苦闷,一一化为文字,名为《产女》,投稿至林语堂主编的《语丝》。

谁料,除了赚来一笔稿酬,她还因此走上了一条以文字为生、辛苦却独立的女作家之路。

苏青将满腔愁怨化为文字,出版了第一本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让苏青声名鹊起。

苏青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她的女性视角。因为本身是职业女性的缘故,能够更多地了解社会生活,文章内容绚丽多彩,贴近生活。更可贵的是,她文章中的观点十分朴实,从不遮掩自己的想法。

然而苏青本人的命运,并不能说是红颜薄命,而应该说是天妒英才,正是由于她的独立与才华,才在那个男权社会中进退维谷。

她曾说过,这个屋子里所有东西,都是我自己挣钱买的,可这有什么值得开心的呢?“女强人”的无奈与辛酸跃然眼前。

随后她的连载小说《结婚十年》一开始在《风雨谈》杂志上连载,受到上海市民热烈追捧,人们争相购买,盛况空前。这本小说集一共印刷36版,可谓创造了当时出版行业的一个神话。

得到陈公博的赏识,被邀请做上海市政府专员。

不久,苏便因为不适应官僚机构的工作方式而辞职,陈公博应允,并照样发给她工资。苏青受到陈公博资助,在上海爱多亚路创设了天地出版社,发行《天地》杂志,她集社长、主编、发行人于一身。

至于苏青和陈公博暧昧到哪种程度,后人不得而知。

正因为苏青有撰文夸赞过陈公博,又与陈公博有关这么一层关系,所以她被人戏称为“女妓”。

抗战胜利,汪伪政府倒台,1946年陈公博被捕,被执行枪决。因曾经与陈公博的关系密切,所以苏青曾一度惶惶不可终日。苏青备受舆论压力,被骂作“文妓”、“性贩子”、“落水作家”、“汉奸文人”等。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三十几岁的苏青便退出了文坛,曾被分配到越剧团工作。

其后,厄运突然降临。她在改编历史剧《司马迁》时,曾写信向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讨教。不料,在1955年胡风事件中,贾植芳被打为胡风分子,公安机关在贾家抄家时,发现了苏青的信,苏青就此被打成胡风分子,被关进上海提篮桥监狱。两年后,苏青被“宽大释放”,回到剧团的她却无事可做,只能去看剧场大门。

1966年文革爆发,苏青被抄家批斗,被剧团辞退!

1975年苏青退休,她每个月领着四十三元一毛九分的退休工资,与小女儿、外孙相依为命,住在一间十平方米的宅屋里。苏青晚年极为凄凉。

1982年12月7日,一代南国佳人苏青去世,终年69岁。病危时,她很想再看一看《结婚十年》,但家中没有这本书。

苏青的一生,确实令人唏嘘,但她曾以那么热烈的、果决的、独立的、抗争的姿态活过,让人不得不心生敬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