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正史中曹操刘备孙权年轻时的志向,三国三巨头谁更值得尊敬?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报国安邦可敬,野心勃勃可畏。咱们今天就来对比一下正史中曹操刘备孙权年轻时候的志向,请读者诸君品评一下:三国三巨头中谁更值得尊敬——今天咱们只说正史,不谈演义。

既然说正史,那么就不能仅看《三国志》。按照换阵营的频次,陈寿先属蜀,后降魏,最后又当了晋的官,与其同时代的张华(张良之后,张九龄之祖)、荀勖等人都认为此人“不治行检”。所以要全面展示三国三巨头的志向,咱们还得把《华阳国志》《九州春秋》《汉末英雄记》乃至《曹瞒传》都搬出来翻一翻。

既然是说三国三巨头年轻时候的志向,那么咱们就要从最年轻的那一个来说起,他们虽然按照亲戚关系来说是一辈的,但按年龄来说,孙权却是一个小字辈:孙权生于182年、刘备生于161年、曹操生于155年。

我们细看之下,三国三巨头中,唯一一个对大汉没有半点忠心,而且最早萌生不臣之心的,恰恰就是小字辈孙权。

汉末首童谣来形容察举制度的不公平:“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而孙权因为父兄荫庇,恰好沾了这个制度的光:“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汉廷派去宣读委任状的刘琬一眼就看出了孙权的与众不同和他三个兄弟不能长寿,并且提醒要对这小子多加注意(尔试识之)。

最早对大汉起不臣之心的,说起来甚至不是董卓而是孙权之父孙坚。董卓虽然飞扬跋扈凶残暴虐,但是却也没有代汉自立。但是江东猛虎孙坚拿到了汉朝传国玉玺,可是从没想过要上缴。而藏匿玉玺是什么概念,稍懂古代礼法的人都知道。

从小就跟着父兄行军打仗的孙权,对大汉已经不抱有任何希望,所以他的属下才会提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提出这个“汉朝完蛋了”论调的,恰恰是在演义小说和电视剧里“老实厚道”的鲁肃鲁子敬。

赤壁之战后,孙权大张旗鼓迎接凯旋的鲁肃,当鲁肃表示自己最希望看到的是孙权“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的时候,孙权美出了鼻涕泡(权抚掌欢笑)。要知道无论是赤壁之战前还是赤壁之战后,曹操和刘备都没有称帝之心,不管是心里想的还是嘴上说的,都是兴复汉室。

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当然要以“匡扶汉室”做旗帜和口号,要不然连诸葛亮都不会帮他——不知道陈登陈元龙徐庶徐元直弃刘备而归曹操,是不是看出了刘备野心太大。

刘备是有野心的,而且这野心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羽葆盖车,是天子专用仪仗,“僭用天子銮舆”是什么概念,读者诸君自然知道,所以刘备的叔叔刘敬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堵住他的嘴:“你小子可别胡说,这可是要灭门的呀!”

虽然从小就想当皇帝,但是刘备却不能不把“忠义”二字挂在嘴上,这倒有点像及时雨宋江了。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先哭诉“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这才跟立志要“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诸葛亮一拍即合,而诸葛亮的承诺也只是让刘备成为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尊王攘夷”的霸主,而不是帮他成为一统天下而称帝的嬴政和代汉自立的王莽。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给汉献帝打的报告中,虽然大夸了自己一顿(执笔者不知道是不是诸葛亮),但也承诺:“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这摆明了是说:我自立为汉中王只是权宜之计,犯了矫诏之罪,等到天下安定了,我再辞职认罪伏法。至于是不是心里话,那就只有刘备诸葛亮自己心里清楚了。

跟孙权刘备相比,曹操可以说是“胸无大志”,而且年轻的时候是个游手好闲的享乐派:“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这也难怪,作为世代高官显宦之后,曹操比任何人都希望天下太平,因为只有天下太平,他才能尽情享乐,当刘备算计着乘羽葆盖车的时候,刘备还跟曹操等一帮纨绔子弟偷人家新娘子呢。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得很明白,他一开始想的就是天下安定,自己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这种山环水绕宾客不来闭门读书喝酒打猎的日子,才是曹操最想过的。

曹操“官升脾气长”,当上典军校尉(西园八校尉之一)之后,曹操又想着立功封侯光宗耀祖了:“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耻为汉官求做魏臣”的夏侯惇建议曹操代汉自立,而且他的话也不无道理:“汉朝气数已尽了,现在天下没有一寸土地归刘协管。‘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王(王上原有一点,避讳,去掉了)也。’咱们应该先灭蜀,蜀亡则吴服,灭了吴蜀之后,咱们就可以效法尧舜禹了。”夏侯惇虽然认为汉朝气数已尽,但是也只是敢暗示曹操最后应该接受汉室禅让。

但是曹操不答应:“‘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之所以紧握权力不放,也是为了自保,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找到佐证。

曹操看了三个人的故事会哭:被周文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感动,为乐毅遭人谗害背井离乡而叹惋,而看了蒙恬的遭遇之后哭泣,曹操那是被吓的——曹操是坚决不肯当束手待毙的蒙恬的,蒙恬临死前说:“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曹操是吧蒙恬的遭遇当做前车之鉴了:如果我放弃兵权,下场会比蒙恬还惨,所以我绝不像他那样愚忠!

三国三巨头年轻时候的志向讲完了,公道自在人心,请读者诸君品评:曹操和刘备孙权谁更值得尊敬?笔者看来,这里面最值得尊敬的是曹操,起码五十岁之前的曹操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在那之前的曹操一直是想匡扶汉室的,而且他的所作所为也是为了大汉复兴。

至于五十岁以后,那就难说了——他就是想做大汉忠臣,估计诸曹夏侯也会推他上位,真正支持他做大汉功臣忠臣的,可能只有荀彧荀令君一人了。荀彧曹操死后,曹魏阵营迫不及待地将刘协拉下皇帝宝座,而且整个“禅让”过程中似乎只有曹操的女儿曹节进行了公开而且有力的抗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