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诗人相得 如我与君稀 苏东坡他的约誓敌不过一句诗谶

前言

今天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苏轼的词,你最喜欢哪一首?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五花八门了,因为苏轼的优秀作品实在太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行香子·过七里滩;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不同的人当然有不同的答案,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喜欢的作品也未必相同。比如今天的老街选了一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明天你要来问我,我可能会选另一首。

为什么选这一首呢?因为当时这一首就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忽然间就被这里面的故事所感动。

读东坡词,如饮一杯醇酒,思东坡事,更令人唏嘘嗟叹回味不尽。

但题目为什么说诗谶呢?且听老街细细道来。

一、什么是诗谶?

谶 chèn,表示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或许是有意或许是无意,总之在事件发生前有过预言或者预兆,事后的确应验了,那么这个发出预言的人,在迷信的环境中就成了半个神仙。

古人很喜欢在诗中寻找这样的案例,诗人此意所言未必是,但被后人深文罗织妄加联系,于是就出现了诗谶。

最有名的有“金谷二十四友中”石崇和潘岳的诗谶故事,金谷二十四友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闻鸡起舞的刘琨、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还有闻鸡起舞的刘琨、 引起洛阳纸贵的左思等。

有一天“掷果男神”潘岳在金谷园中玩嗨了,写了一首五言诗,诗中最后几句是这样写的:

扬桴抚灵鼓。箫管清且悲。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美好的日子总不长久,多年以后,西晋开始爆发了八王之乱,奢侈荒淫的石崇和潘岳同一天被绑上了刑场,临行前两个人面面相觑,想起来当年的那首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两个人死前一个是54岁、一个是52岁,真的是“白首同所归”了。

二、我家江水初发源 宦游直送江入海

苏轼21岁中进士,到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已经33岁。1070年,苏轼因为上书抨击王安石的新法,引起了新党的不满。见势不妙的苏轼主动清求外任,去杭州做了通判杭州。在途经镇江留宿金山寺时,他写下了著名《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这是一首换韵的七古,前面几组四句一换韵,后面越转越快,变为两句一组换韵。如果清楚苏轼日后遭遇的话,诗的开头两句和结尾两句便有些诗谶的味道: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大家都知道,三十年后,饱经风霜的苏轼还有一首六言绝句《题金山寺》,其中写到: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儋州,即今天的海南岛,真如他年轻时所说的“宦游直送江入海”。而他最终的结局也的确是“有田不归如江水”。

三、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无情送潮归 宦海浮沉的苏轼

老街说为什么喜欢苏轼这首《八声甘州 》呢?是因为这首词记录了两个诗人惺惺相惜的故事。在说这首词以前,我们先了解一下1071年苏轼离开金山寺以后的遭遇。

苏轼在1071年去了杭州,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又去了徐州、湖州。然后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押往京城,经历了103天的乌台诗案。

苏轼以为这次一定性命不保,在狱中他甚至连自己的身后事都想好了:桐乡知葬浙江西。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狱中寄子由》

在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以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待到了1084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旧党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但是他特立独行不肯站队,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元祐四年(1089年)再度自求外调知杭州。

这次在杭州任上待到了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当时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准备离开杭州赴汴京时写下这首《八声甘州 》 赠给参寥子。

四、算诗人相得 如我与君稀 苏轼与参寥子

道潜(1043-1106)是一个诗僧,本姓何,字参寥。他自幼出家,最早认识的是苏轼的门生秦观。在苏轼第一次通判杭州时,道潜正在智果精舍修行。二人因诗而结识,据说道潜作诗能够挥笔而就。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谪居黄州,道潜还专程前去探望,并且居留了一年多时间。苏轼称赞他的作品“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而通了道义,见之令人萧然”: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临平道中》参寥子

他与苏轼是莫逆之交,因此苏轼在这首《八声甘州》中写到: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在这首词中相约,二人日后一起归隐山林: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写完这首词后,苏轼被召回朝。但是因为政见不合,当年八月苏轼再次外调,先后去了颍州、扬州、定州。这一段时间还算是苏轼比较安稳舒适的日子。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新党再度执政,苏轼的幸福日子就到头了。于是“平生功业,惠州儋州”了。

屡遭打击的苏轼贬居海南时,道潜还打算渡海追随,被苏轼写诗劝阻。由于受到苏轼受牵连,参寥子还被治罪还俗, 建中靖国初年(1101年),方受诏复还,仍旧削发为僧。

五、西州路不应回首 为我沾衣 苏东坡的诗谶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年仅25岁的宋哲宗病死。大书画家、园林设计师、足球运动员、诗人宋徽宗赵佶继位。被新党迫害的人们因朝廷颁行大赦而纷纷被召回。

在北归途中,秦观“西风吹泪古藤州”,于1100年去世。1101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这一年,参寥子也是受诏复还的一员。不知道他听到苏轼去世的消息后,是否能回忆起十年前苏轼写给他的这首词,苏轼词中的最后一句成了诗谶: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西州路”三句也是一个典故,讲的还是上句提到的谢安(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故事。据《晋书·谢安传》记载:

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与谢氏家族的名望达到了顶峰,也开始因功高遭受猜忌,因此谢安有归隐东山之意。在他交出大权以后出镇广陵,他曾经制造泛海的船只和装备,打算等到天下安定后,从水道回东山。可惜谢安“雅志未就,遂遇疾笃。”归隐东山就是苏轼词中说的“谢公雅志”。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可惜谢安“东还海道”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苏轼与参寥子约好的誓言也没有实现。

年老的谢安没有等到归隐东山的那一天。在他获准返回建康时,车驾从西州门进入,不久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六十六岁。他和外甥羊曇感情很好,谢安死了以后,羊曇再也不走西州 路。有一次羊曇喝醉了,不知不觉到了西州门,清醒后羊曇悲感不已,痛哭而去。

这就是苏轼“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的意思。

六、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气者

在清代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中,这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被称赞道:

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所谓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气者。词境至此,观止矣!”

这段话让我想起晏殊来,富贵之人不说富丽语却自有富贵之象,东坡词“无一字豪宕”,却自有豪迈旷达之风。

这首词中表达了苏轼功成身退的愿望,并告诉好友,我一定不会像谢安那样死了以后才回到家乡。您不用为我流泪,我一定健健康康的归隐湖山,咱们相约那时再见。可惜苏轼最终和谢安一样,死在了归去的路上。

每次读到这首词时,总令人感慨万千。苏轼建功立业的理想并没有实现,他归隐东山的理想也没有实现,虽然他在1074年的《沁园春》中写到: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可惜他那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一生也仅仅是一个不肯随波逐流却无奈宦海沉浮的小舟而已。

这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我最喜欢的就是开头几句,言语之间遮掩不住感情的激荡和澎湃,是景语?是情语?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结束语

龚自珍有诗云: 诗谶吾生信有之。诗人作诗,神思八表,无所不包,偶有合者不足为奇。我们作为事后诸葛,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了,权且当作故事听吧。

最后再讲一个故事,1094年,苏轼赴惠州(今广东惠州)时经过赣江惶恐滩写过一首七律: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是不是一下子就想起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苏轼“地名惶恐泣孤臣”是说自己,并非预言了200年后的文天祥。文天祥本人多次经过惶恐滩,拿来对仗“零丁洋”也不奇怪。文天祥还有一首七律写《过惶恐滩》:

青山曲折水天平,不是南征是北征。举世更无巡远死,当年谁道甫申生。

遥知岭外相思处,不见滩头皇恐声。传语故园猿鹤好,梦回江路月风清。

很多事情真得是巧合而已。

@老街味道

李商隐一弦一柱思华年出律吗?思是平还是仄?新旧韵如何避免混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是怎样一种意境?

东坡这首词被认为空灵蕴藉 宋神宗读懂了水调歌头隐藏的小秘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