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1644年的吴三桂,夹缝中的你该如何生存?

1644年,这是一个风涌云动的时间,一时间各种势力你争我夺,为了争抢地盘,几个势力杀的天昏地暗,头破血流,最后一将功成万骨枯,倒霉的是老百姓。

盘点当时的各种势力有这么几个,南明、李自成、张献忠、满清以及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足以左右政局的吴三桂。这时候的吴三桂,绝对的夹缝中,夹缝中,要想生存,必须要有足够的智慧。

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以后。吴三桂成了孤悬于外的弃子。关外是满清,关内是有君父之仇的李自成,远在南方的明朝延续也就是南明一个个山高皇帝远,根本指望不上。吴三桂辖下的关宁铁骑虽然战斗力强悍,但是拒守孤城,前狼后虎,一不小心就粉身碎骨。

不讳言的说,崇祯的死不仅象征意义的终结明王朝,对于崇祯生前倍加青睐的吴三桂也是一次终结,一切来得太突然,江南的明朝臣子很快就推出福王政权,黄河以北明王朝的遗老遗少包括吴三桂在内亟需一个政治靠山来寄托感情,众所周知,这个时候的河北,已经被李自成等人抢掠一番。

即使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后,所部依然没有改变流寇的行为,奸淫抢掠无恶不作,一些高级将领开始抢女人的游戏,很不巧的是,刘宗敏抢了一个叫陈圆圆的女人,这个女人是吴三桂的宠姬,后世便认为吴三桂为了陈圆圆于是冲冠一怒。

但是,抛开陈圆圆,当时李自成多次的招降吴三桂,吴三桂也两面三刀一面联系多尔衮,另一面派人前往李自成大营联络,这个做法分明与陈圆圆没有什么关系。唯一有关系的就是吴三桂在精心的分析局势,以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事实上,崇祯死后,孤悬于外的吴三桂已经没有了效忠的对象,摆在吴三桂面前的有这么几条

第一,整顿军旅,向内攻击李自成医保君父之仇!

第二,也是对于他唯一有现实意味的就是整顿军旅,撤回江南。继续为明王朝效力。

第三,投降李自成,成为新朝庭的一份子。

第四,与其中任何一方结盟,最为中间中转的维持战略平衡。

第五,投降关外的满清,寻求政治军事庇护。

第六,继续据守山海关,遥尊明朝,实际自己占地为王,内抗李自成,外抗满清。

然后先来分析这几条都能否实行。

首先,第一,无论如何孤军在外的关宁铁骑虽然战斗力强悍,但是如果要是叫吴三桂率领杀向李自成来报仇,肯定力量悬殊,其结果自不必说,而且崇祯死后,明王朝没有一个像样的政治核心,吴三桂这样做的实际意义没有一点意思。所以这一条不可行。

其次,率领军队南彻,撤回明朝势力范围之内,这个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一个事情,为国家保存有生力量,为个人赢的好名声。但是整个河北都被李自成占领,这个路只能空想,即使吴三桂想也苦于无路可走。所以这个也不可行。

再次,最直接了当的就是投降李自成,很明显这个最好决定也最容易,事实上,李自成多次招降,吴三桂也派人洽谈,可是最后这个路被李自成自己掐断。李自成占领北京以后,不该土匪本色,既不安民也不制定制度,军纪混乱,任然苦大仇深的将原来朝廷官员等抓住威逼搜刮银两,打死打伤不少人。这个就给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一个警示,一旦投降可能没什么好下场。所以吴三桂首鼠两端的拖延时间。

其后,就是与任何一方结盟,这样以来达成政治联盟,保持军事平衡,两边要价。譬如与;李自成结盟,替李自成继续镇守山海关,或者与满清结盟,替满清据守李自成。这个路子是对当时吴三桂最有利的一条,最后吴三桂也是这么做的。他最后选择了满清的多尔衮,私下以河南河北为界划定界限,但是最后形势失去控制,走偏了。

第五,直接投降满清,寻求满清的庇护,这个一开始就被吴三桂放弃的,虽然后来事实上就是投降,回到这个路上来。但是一开始吴三桂积极的寻求立太子,报君父之仇。只是形势失控。可以说着意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最后,就是自己割据山海关,遥尊明朝,很显然这个势力明显不容许,山海关没多大地方,人口粮饷等都无法支撑吴三桂的大军多久。既没有纵深也没有两线作战的实际能力。所以不可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