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宋宋蒙军队两次冲突后,宋朝将领坚守城池直至蒙军屠城策略转变

导语:晚宋宋蒙军队两次冲突后,宋朝将领坚守城池直至蒙军屠城策略转变

宋蒙冲突有两次集中事件。一是宝庆三年,成吉思汗西征归来后,用兵西夏的同时派遣一支部队前往四川抄掠,造成四川五关残破,被称为“丁亥之变”的事件;另外则是宋绍定四年,为执行成吉思汗遗诏,蒙军在拖雷率领下,武力假道宋境进攻金朝。从而造成兴元、天水、成州被屠,沔州被攻陷,汉水南下一带被攻破的惨状。宋蒙军队的这两次冲突可以说是局部小规模的战争,则身处其中的宋军在两次战争中的军事情报或可反映了指挥战争的宋廷朝臣的情报认知。所以,从这两次集中的冲突事件中分析宋朝在战争中的军事情报认知,以此梳理宋朝君臣在此的军事情报认知线索。

宋宝庆二年(1226)二月初八,蒙军越过摩云岭,也就是在“大潭县之上”,然后又度过峰贴隘。当时宋朝官军驻守花石峡,而蒙军由生蕃路进入,直接攻入阶州。李曾伯曾记:越摩云险,已污宕岷俗再度峰贴隘。宋军在此对蒙军动向没有提前侦察预知,甚至不知道军队的来历,导致战争中险隘处防守空虚,被蒙军趁虚而入。同时,战争中宋军军纪涣散、怯于战斗的情况也说明,宋军对蒙古军事情报的无知:一时所传,蒙古不可与战。以此官军望风不出战。

蒙军前锋稍退之后,宋将“程信误以捷音,报兰皋要寸功,制司误得捷音,大帅遂领帐前将士上七方,将直至西和,遂有程信之败”,而兰皋之战,导致四川的良将“麻仲、马翼、王平俱死王事”。由于对兰皋之战的错误估量及蒙军军力强大的判断,四川安抚制置使郑损错误放弃关外五州——阶州、成州、凤州、西和州、天水军地区,而退守武休、仙人、七方三关。关外五州大部分地区或被蒙军侵袭蹂躏,或民众流亡,进而沦为盗贼。蒙军侵袭关外五州,掠取粮食后,因天气炎热的原因而退兵。而宋军对此情况却不甚得知。成吉思汗病逝后,留下“假道宋境灭金”的遗诏: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

这也就是假道宋境灭金的策略。蒙军假道的依据是“宋、金世仇,必能许我”,一面以武力强行进攻,迫使假道地区的宋朝军民顺服;一面派遣使臣速不罕,以和议迷惑四川的宋朝守臣。然处于宋金对峙时期对于蒙古是否和议形成争议,拥立理宗即位的史弥远,“与清议派间水火不兼容,清议虽主张与金一战,却也反对联蒙;史弥远为对抗清议,乃利用程珌以前所献的策略,积极鼓励他亲信的边臣和蒙古通好”,“四川制阃桂如渊的允许蒙古假道无疑也受他的影响。

​然而正因为利用程珌听任边臣自行结蒙或豪杰的策略,因此当蒙古假道四川的时候,一方面有桂如渊的允许,也有张宣在青野原杀蒙古使臣,后来给蒙宋之间产生许多争端”。宋朝上层的争议影响到四川制阃桂如渊对待蒙军的态度,令下属部将“毋得擅出兵沮和好”,还“督汉中趣办牛羊酒以犒鞑师”,并作出“弃五关守三关”的决定。利州路安抚郭正孙即上书桂如渊:

数年以来,虏尝得志于我,今无故请成,意未可知。万有一如谍报假途捣汴,且他有难塞之请,将何以应?今宜谕以道不可假,师无可借,粮无可贷,舍是三者,则本朝交隣自有故实,非外有司所得专,宜俟奏报。虽然议和乃一时之权,严备则万全之计,首当饬将练兵,以备不虞。彼若以和误我,则勿候覆请,随宜剿遏,制帅惧拂虏意。但桂如渊并未听从郭正孙的建议。蒙军的武力假道导致“三关之外,生聚一空”,多城陷落被屠。蒙军屠城之惨烈,可以朱禩孙当时的经历为参照:呜呼!余尝得《三卯录》读之,蜀祸之惨诚忍言也。夫朱禩孙之死而复生也。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暮疑不死,复刺之。禩孙尸积于下,暮刺者偶不及,尸血淋漓入禩孙口,夜半始苏,匍匐入林,薄匿它所。后出蜀为枢密使,尝袒视人,未尝不泣下。贺靖权成都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

朱禩孙亲身经历了蒙军的屠杀,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对蒙军屠城之惨烈印象尤深。他在回到临安后必定向宋朝君臣述说蒙军屠城之祸,从而在宋朝君臣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认为城池必须坚守,否则会有屠城之危。以致在蒙古后续的征伐中,宋朝将领多坚守城池,直至蒙军屠城策略的转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