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宋宋军对军事情报不明,对当时导致了怎样对影响?

导语:晚宋宋军对军事情报不明,对当时导致了怎样对影响?

忽必烈即汗位以后,为稳定因争夺汗位及连年战争造成国内动荡及人民流亡、财政损耗,有与宋朝保持暂时和好的意向。中统元年四月,忽必烈汗下诏“以翰林侍读学士郝经为国信使,翰林待制何源礼部郎中,刘人杰副之,使于宋”,其目的即是“告即位,且定和议”,为防止有其他状况,“仍敕沿边诸将毋钞掠”,在郝经辞行之际告与“朕初即位,庶事草创,卿当远行,凡可辅朕者,亟以闻”。军事上停止对宋朝的抄掠,意在缓和与宋的关系。宋方的记载中同样有“明年,大元世祖皇帝登极,遣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经等持书申好息兵”。

但是在郝经一行出使人员进入宋朝境内后,即被贾似道“密令淮东制置司拘(郝)经等于真州(今江苏仪征)忠勇军营”,即使郝经几经陈述贾似道,为和好之意,也未获报宋主:(郝)经等今日之事,止是告登宝位,布弭兵息民意,其余无他蔽匿,必贵朝以为不可必不能从,何用置经于此。对于拘留郝经的原因,以往有根据《宋史·贾似道传》中“似道方使廖莹中辈撰《福华编》,称颂鄂功,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认为贾似道拘押郝经的是源于“鄂州之战”中与蒙古和议,来换取其退兵。《宋蒙(元)关系史》关于此点,以和议没有纸张文件签订及《宋史·贾似道传》记载蒙哥死讯的不准确性,怀疑《宋史·贾似道传》所记的真实性。

通过论证列举了三点原因,认为所谓的“鄂州和议”纯系蒙古编造:一是蒙古(元)以此为攻宋找口实、造舆论;二是可以看成是蒙古(元)的离间之计,以此制造宋廷的混乱;三是鄂州之役时,蒙军以十万之众不能下一城,无功而返,这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如果将退兵之原因说成是南宋妥协投降,而后蒙军乃退,这样就可以为失利的蒙军开脱。所以,宋方拘留郝经源于“鄂州和议”之说不确。

​郝经出使,是在蒙哥汗率领蒙军大举进攻,四川、京湖、两淮战场同时遭受蒙军攻击。开庆之役宋蒙战争的惨烈还停留宋朝君臣心中,而此时蒙古派遣使臣不得不令宋人生疑。宋理宗虽谓“北朝使来,事体当议”,但贾似道以为,“和出彼谋,岂容一切轻徇?倘以交邻国之道来,当令入见”,是为怀疑之态。郝经出使时,其名为元臣平章王文统所忌,文统阴令李璮制造事端,以致加重宋人对郝经出使目的怀疑。

李璮军虽败于宋军,但却留下继续与宋为战的军事情报,郝经的出使不过为宋人理解为“以和议佐攻战”的战术。而其后蒙古汉军的进攻更加验证宋人对此军事情报的判断:虽然犹命缓攻退师,喻蒙古汉军诸师曰:“我今北定大事,汝辈勿复攻击,总摄诸军滨江驻札,无得侵掠,以俟后命。”遂乘驿而北。不意古汉军诸帅不遵约束,攻城侵掠,备极凶暴,大伤和气。

郝经虽屡有申述其出使之因:主上既至开平,受诸王推戴,即下诏于顺天,起(郝)经于病中,畀之书命授以金虎符。今奉使贵朝,告登宝位,布弭兵息民意,命经略史公赍诏徃江上,谕旨言:有信使仍还江上兵。适蒙古汉军诸帅弃师北归,而史公不得前,主上即欲治诸帅方命擅回之罪,而值即位大赦,虽贷而未释也。且在元世祖忽必烈认为“公等毋入不测也”,认为蒙古汉军的“攻城侵略”会破坏和议,自然宋朝侦知如此军事情报也不会通过和议。乃令幕官邀其回程时,郝经毅然以为“今日甫行千载一时不可中止”情况下,宋朝果然作出“毁都亭驿,下诏告喻,誓不与北和”的决议。

由此而知,蒙军制造的军事冲突,不仅令元朝君臣认为会给宋朝造成战争的军事情报,而宋朝实际作出的决策也表明,侦知到蒙军继续战争的军事情报。但是宋人对此不加分辨,没有了解清楚蒙(元)朝廷与其反对和议之间的情况。李璮的制造事端、蒙古汉军的侵扰,并不是忽必烈继承汗位想要与宋关系的真实意图,不过是蒙(元)内部争斗未息,造成延续蒙哥汗以来继续与宋为战得印象。宋人在此方面军事情报侦察不明,也就导致了对郝经和议的怀疑,最终拘押郝经。直至伯颜帅兵伐宋,渡过长江后,另宋朝畏惧,并且派使者追问的情况下,方将郝经依礼送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