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4名将”打油诗的武评排序,证明了刘备的蜀汉难以成就大业

在《三国演义》流传几百年的时间里,书中的各位英雄,能让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武将的英勇以及文臣的谋略,而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排名第一的人都是没有争议的,即诸葛亮和吕布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公认的魁首。可是在随后的排名中,就各有千秋了,无论是谋臣中的司马懿、周瑜还是凤雏庞统,抑或是武将中的关张赵马黄以及典韦、许褚等大将,他们究竟谁是第二,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可以征服其他“竞争对手”。

不过,在民间的英雄排名中,武将排名的争议远远多于文臣的争议,一方面在于武将的神勇更吸引大多数粉丝,另一方面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臣谋士很难争出个高低上下,起码他们的谋略效果,是很难像武将杀敌一样,可以量化考核的。所以在民间很少有文臣的排序,但武将的榜单则处于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

然而,各种不同版本的武将榜单中,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始终是排名前列的,最传统的六人或九人诗,关张赵马黄始终在其中,这反映出了刘备作为主角势力,他的手下自然也要水涨船高。而到了近些年,有了二十四将的版本后,入榜的名将涨幅明显是超过了100%,但一个略显尴尬的现状出现了,在增加的十余人当中,刘备的手下除了姜维在各种版本中都为了合辙押韵方便名列最末一位外,实际上仅仅多了魏延一人而已。

而蜀汉其他名将,比如马岱,王平,严颜甚至廖化等人,都完全成为了名将榜的局外人,当然,论实力和影响力,这些人确实很难和张辽徐晃,孙策太史慈等其他势力的武将相比,所以在名单“扩招”之后,本来也是为了这些大将开放了大门。但这个情况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刘备阵营中的能臣名将两极分化严重,当五虎大将相继亡故之后,就明显后继乏人了,这才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俗语。

尽管蜀汉中后期名将不能进入榜单,主要原因不是实力,而是知名度和偶像影响力,但即便是这样,也说明了,廖化等人受到了不够公平的“待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刘备和他的战友们,抢走了后辈应有的“主角儿光环”。所以老乐才说,虽然这首“24将”打油诗虽不具有权威性,但是其内容也证明了刘备的蜀汉政权,是一个“早慧”但同时也“早衰”的势力。

就像那句著名的民谚一样:行百里者半九十,任何人或事,想要取得相应的成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耐性和韧劲,否则前期做的再好,而后继乏力的话,也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