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小八路”卜庆升“回家”了

 

卜庆升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圆梦。延安鲁艺提供。

八月的延安虽然刚刚立秋,但气温仍然居高不下。2022年8月12日上午,在明媚的阳光下,伴着些许微风,一位精神矍铄的清瘦老人坐着轮椅,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延安鲁艺文化中心,来圆心中一个久藏了80多年的梦。

他就是曾经在“鲁艺”“部艺”学习过的学员卜庆升,今年已经94岁高龄,也是80多年前延安“小八路”塑像的原型。

卜庆升于1928年出生在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芳兰村,原名“薄庆荣”。1938年,年仅10岁的他跟着在游击队当班长的堂兄薄庆喜参加革命,改名“薄庆昇”(卜庆升)。

因为年龄小,参加革命后,被分配在剧社学戏。1940年深秋,剧社接到去延安学习的通知,年仅12岁的卜庆生跟随晋绥边区“七月剧社”的队员们一路行军,从山西过黄河,到陕北的府谷神木,于年底抵达延安。卜庆升随即进入鲁艺“部队干部训练班”(1941年4月改为部队艺术干部学校,)学习,从此与戏剧结缘,一生从事他热爱的戏剧事业。

得知卜老回来的消息后,“鲁艺”文化中心主任、延安文艺纪念馆馆长刘妮带领大家早早守候在门口迎接,看到卜老后,她激动地上前向卜老献上鲜花:“欢迎您回家!”

“鲁艺”文化中心主任、延安文艺纪念馆馆长刘妮迎接卜庆升并献花。王军生 摄影

在刘馆长的介绍下,卜老观看了延安文艺纪念馆内有关“鲁艺”“部艺”的相关内容,瞻仰了在革命文艺史上作出重大成就的人物:冼星海、郑律成、张庚、周扬、钟敬之、刘炽…… 面对着展版上一张张再也熟悉不过的面庞,卜老出神地回忆着那尘封在记忆深处的一段段难忘的历史……

卜老观看了延安文艺纪念馆内有关“鲁艺”“部艺”的相关内容。王军生 摄影

卜老观看了延安文艺纪念馆内收藏当年的乐器。王军生 摄影

延安“小八路”原型卜庆升老人向鲁艺”文化中心主任、延安文艺纪念馆馆长刘妮讲述80年前的故事。王军生 摄影

在现场,“鲁艺”小小志愿者鲍童羽讲述了“鲁艺人”自制的乐器小提琴的故事,卜老非常高兴能够在延安看到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欣慰红色基因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他亲切地和孩子握手并夸奖她讲得很好。

小志愿者鲍童羽(左1)讲述了“鲁艺人”自制乐器的故事。王军生 摄影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展厅的“鲁艺”美术工场复原的场景前,老人欣喜地看到了以他为原型创作的“小八路”像,思绪一下子拉回到82年前的延安,我们跟着他的讲述一起回到了那年那月的延安。

卜老欣喜地看到了以他为原型创作的“小八路”塑像。王军生 摄影

卜老回忆道:“1940年底,我当时12岁,是 ‘部艺’第一期第三队的学员,我的辅导员叫凌行知,我在‘鲁艺’所有事情(与外界有关的活动),都是他给我安排的。他通知我说‘鲁艺’的美术工场的钟敬之老师要做个小八路雕塑,叫我去作雕塑模特,告诉我具体地址,当时农村出身的我也不懂什么是雕塑。

钟敬之在延安

我去了之后,钟敬之老师很亲切,询问了我家庭情况、现在在哪个单位,然后给我交代说‘要塑个小八路的像,你需要配合。’我说‘配合没有问题,你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完全遵照他的要求去做。那时候是在窑洞里边,光线比较暗,再加上当时塑像主体的颜色是土色的,一段时间我都看不清他塑了个什么。我平常的衣服顶多是里面穿一件,外面套一件,也没有几件。但是他经常给我换衣服,左换一次,右换一次,戴上帽子、装着笔。”

敬之回忆录收入雕塑“小八路”的故事

经过20天的努力,雕塑完成了。这个小八路看上去还是稚气未脱的圆脸,端端正正地戴着军帽,帽檐微微翘着,表情坚毅严肃。钟敬之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想把充满战斗精神的少年战士那种活泼可爱的神态塑造出来,因此不仅着重观察了他的外貌特征,还想表现出一个英勇小八路战士的英姿及气质。”

1941年1月,“鲁艺”美术工场举办首次展览会,钟敬之创作的《小八路》在展览会上窑洞里展出。

《小八路》雕塑在延安窑洞里展出

卜庆升向鲁艺工作人员介绍“小八路”雕塑的来龙去脉。王军生 摄影

“当时的我不懂雕塑,我只看了看脸型挺像我,心里挺高兴的。直到后来,1993年2月,我收到他给我寄的照片和一封信,信里讲了塑像的细节,然后我才明白。

钟敬之给卜老邮寄的照片

“他当时要表现的是有文化的八路军,所以给我带了支笔;怎么表现这个小八路‘小’呢,他在这个衣服里边套了很多层衣服,表现衣服大了,体现人物的年纪小。”说起钟敬之老师,卜老滔滔不绝:“他待人很亲切,没有架子,一会儿招呼我喝水,一会让我休息。我给他当模特差不多20来天,作品就完成了。”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雕塑“小八路”--人物原型:卜庆升。段军 摄影

谈到延安对他的影响时,他说:“我最感激的是‘鲁艺’和‘部艺’对我的启蒙教育。从政治上来说让我懂得了当时是什么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懂得了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艺术上来说,‘鲁艺’让我走上了艺术道路,成为在戏剧战线上工作一辈子的老兵,做了一辈子戏剧工作。1950年我被分配到新组建的‘西北青年文工团’。1952年底,该团归属铁道部,全称“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政治部文工团”,属中央西北局团工委领导;1956年,任命我为文工团副团长。”

关于“铁一局政治部文工团”的组建来由,原铁一局文工团副团长、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王永光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回忆道:“1952年,身为一局局长的王世泰到西安后,见到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习仲勋说,‘我们铁路工人太苦了,需要文化生活啊。’习仲勋听后便说,‘那就把娃娃剧团划给你们吧。’因为西北青年文工团也包括原来的陕北儿童剧团,所以习仲勋就叫我们娃娃剧团。”

文工团主要是为筑路工人和沿线农民服务的综合性文艺团体。四十多年随着铁路建设不断向西北各省区辐射延伸,紧跟铁路工人的足迹,长年巡回演出在戈壁沙漠地带的桥梁隧道工地,深受筑路人和沿线各族人民爱戴。

1960年春,卜庆升任导演的文工团创作出大型歌剧《两代人》。该剧以深刻的思想性、亲切而动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的维吾尔族风格,浓郁的维吾尔族生活情调,优美的维吾尔族音乐舞蹈深得群众热烈的赞赏和好评,堪称为铁一局文工团文艺花园中一枝艳丽的花朵。

1960年,习仲勋、吕正操与铁一局文工团《两代人》演员合影。中铁一局档案馆提供。

卜庆升老人回忆道,“因自治区党委的推荐,1960年1月29日,剧组开始赴京向国家民委和铁道部汇报,并两次进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出。政协副主席鲍尔汉、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及有关部委的领导先后观看了演出。2月21日,剧组奉命进中南海在怀仁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接见全体演职员并合影留念。3月8日剧组又奉命在人民大会堂为庆祝三八妇女节的国内外各界代表人士演出,周总理等领导人专门观看了此剧。后又第二次奉命进怀仁堂向毛主席汇报,因主席刚开完会有些感冒,未能出席。董必武副主席等其他领导人观看了演出。”

 1960年2月21日朱德接见铁一局文工团《两代人》剧组演职人员。中铁一局档案馆提供。

文工团乐队人员和部分演员还在中南海的紫光阁见到了刘少奇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朱德委员长看完演出后接见了全体演职员工,和大家一起照了相,当朱德委员长和剧组人员一一握手时,大家非常激动,感到无比亲切。

 1960年2月21日朱德接见铁一局文工团《两代人》剧组演职人员。中铁一局档案馆提供。

在中南海演出时,习仲勋和张治中两位老首长还宴请了全体同志,铁道部和民委的许多领导在场陪同。习仲勋高兴地对铁道部领导同志说;“这个娃娃剧团还是当年我批准给你们铁路的……”

1960年,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出访回国后点名观看了此剧,并于9月1日在宾馆接见了部分领导和演职员工,作了重要的谈话,谈了观后的意见,对《两代人》一剧大加赞赏。

《两代人》在京演出后,又受铁道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委托,到锦州、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牡丹江、吉林、郑州、西安等城市慰问地方和铁路职工。

1983年初春,话剧《唐太宗与魏征》又一次进中南海给中央领导汇报演出时,习仲勋又接见了全体同志,依然表现出对这个“娃娃剧团”的深厚感情。

1983年1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中央政治局委员杨尚昆与话剧《唐太宗与魏征》演职人员合影。中铁一局档案馆提供。

卜庆升对记者说:“文工团能先后三次走进中南海演出,对企业来说是难得的殊荣。”

著名文学创作家杜鹏程同志曾讲过:“这个团是一个忠于人民文艺事业的严肃认真的艺术团体,为我们新时期的文艺事业增添了财富,增添了光彩。”

听完卜老的讲述,刘妮馆长动情地说:“去年我们终于找到‘小八路’的原型人物的线索,就准备去采访拜见卜老,采集‘小八路’背后的故事,因疫情屡次耽搁,没想到当年12岁的小八路战士,今天94岁的耄耋老人竟然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听着老人的讲述,我们热泪泉涌,为每一个字眼打动,更是被那个时代青春,一个12岁孩子的追求与坚定深深感动。时隔82年,归来仍是少年!80多年前延安“小八路”的塑像表现出那个时代八路军的勇猛机智、理想坚定,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气质,在今天依然感动我们。”

听完卜老的讲述,刘妮馆长陪着他再次参观。王军生 摄影

午饭过后,卜老不顾劳累,他还在曾经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再走一走,再看一看,老人坚强地走出轮椅,迈着强健而略显蹒跚的双腿,在鲁艺核心区旧址和延安革命旧址边走边看。

卜庆升在延安西北文艺工作团旧址参观、留影。王军生 摄影

卜庆升夫妇(中)和工作人员在鲁艺”文化中心、延安文艺纪念馆前合影留念。王军生 摄

卜庆升夫妇(中)和工作人员在鲁艺”文化中心、延安文艺纪念馆前合影留念。王军生 摄

卜庆升夫妇(右)在延安枣园毛泽东主席旧居参观、留影。王军生 摄影

临上车时,饱含泪眼的卜老一一和工作人员握手致谢,带着不舍的心情离开了“鲁艺”旧址。

卜庆升夫妇在家人的陪同下,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军生 摄影

1940年,老人12岁,在热血最滚烫时与延安结缘、与“鲁艺”、与“部艺”结缘,而今,他94岁高龄了,依然精神矍铄,满腔热血!今天的卜老格外激动,情绪很高,始终面带着笑容,他动情地说道:“对我来说这里是我的母校,对我进行了启蒙教育,所以我一直怀念这个地方,做梦都想回到这个地方。我一直有一个夙愿,一定要回来看看!”卜老的这段肺腑之言让在场的每个人泪湿眼眶,内心百感交集……

衷心祝愿卜老健康长寿,松柏长青!


链接:

一,钟敬之:(1910年5月5日—1998年1月15日)浙江嵊县人。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从事美术和戏剧舞台美术工作,是我国现代舞台美术的拓荒者之一。

1938年初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舞台美术教员,后任鲁艺实验剧团主任和美术工场(创作研究室)主任等职。在此期间一直活跃于延安戏剧舞台,先后参与了近30部戏剧的舞台美术和舞美装置的创作。又因舞美创作而对建筑很感兴趣,介入了当时根据地一些公共建筑的设计和建造。

1946年后转行从事电影工作,曾任延安电影团领导成员,西北电影工学队队长,东北电影制片厂艺术处副处长。

1949年,作为上海军管会成员接管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副厂长,电影局计划室主任等职。

1954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座电影教育的高等学府一一北京电影学院,仼副院长、党委书记。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教育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二,卜庆升:(1928年农历五月初六(6月23日)出生)山西忻州定襄县人,原名:薄庆荣。1938年,参加革命,部队改名为“薄庆昇(卜庆升)。

1939年被分配到“民革剧社”,1940年,“民革剧社”合并到“七月剧社”。

1940年底-1941年底在延安鲁艺“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1941年4月改名部队干部艺术学校)学习。

1941年底,从延安返回山西抗日前线,跟随“七月剧社”活跃在晋绥边区进行抗日宣传。

1948年—1949年,在“随军支前工作队”,参加绥包战役。

1949年分配到“西北艺术学校”。同年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第三梯队二大队”南下,行军途中因病滞留西安。

1950年分配到新组建的“西北青年文工团”。

1952年底,该团集体转业,归属铁道部,全称“铁道部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文工团”,迁往甘肃天水。

1953年夏,西干局撤销,该团改为“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政治部文工团”,迁往兰州市。

1957年,错划为“右倾”,被留党察看、降职降薪。

1958年9月,随铁一局新修的兰新线进疆,铁道部改制,该团改名为“乌鲁木齐铁路局政治部文工团”。1958年底,宣布解除留党察看处分,恢复原副团长职务。

1960年春,卜庆升任导演并参与创作的大型歌剧《两代人》赴京演出。该剧两进中南海,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接见了演职人员,并给予了很高评价。

1976年调铁一局机关,任局宣传部副部长、落实政策办公室主任。

1983年,调回文工团任团长兼党委书记。

1988年正式离休。

在文工团工作了39年,历任戏剧科长、股长、副团长、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先后参与了40多部戏剧的创作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联委员。


(资料提供:延安鲁艺文化中心  张多  岳娟)

(照片提供:王军生  段军  )

(记者:吴烨 整理   编辑:黄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