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豆腐说水浒:西游记妖怪与水浒中大王的结义一样

西游记中妖怪与水浒中大王的结义逻辑是一样的

布衣豆腐说水浒


按照上一回的阐述我们可以看知道,《西游记》中的结义,存在着与《水浒》中结义同样的类别形式与逻辑理据:


北斗

无锡纸马陶氏木版年画第四代传承人陶晓梦作品


1、你情我愿式的结义


第一种是不因为外力的变形,而情投意合的自愿结义,就是孙悟空与六个妖王的结义,孙悟空与镇元子的结义,二郎神与梅山兄弟的结义(所谓“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就比如水浒中宋江与花荣的结义,宋江与武松的结义,鲁达与林冲的结义;就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东吴小霸王孙策与周瑜的结义(所谓“瑜与孙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结为昆仲。策长瑜两月,瑜以兄事策”)。《红楼梦》中宝玉与秦钟、宝玉与芳官的等于结义的情义。只是出身贵胄,洁身自好,比较不齿于结义这样江湖的做派。


2、共同理念式的结义


第二种,是出于理念信仰的趋同,作为一个项目,作为一个组织,为了一个明确而共同的目标,不管出于自愿,还是被迫,大家同处一个行为时空之中,彼此之间虽然未必个个都情投意合,但是都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前行,或者说情投意合不是最重要的前提,同道同行才是核心的要义。


这时的结义,类似于道义盟誓。梁山一百单八人的聚义是如此,唐僧师徒四人的聚义也是如此;《三国演义》中奉汉献帝衣带诏聚义的刘备马腾等十人也是如此(所谓“共聚十义,以图国贼”),当然,就算如此聚义的人彼此并不情投意合,但是由于理念一致,时间一长,再小的集体之内,也会日久生情,悟空与八戒沙僧,也就彼此有了感情。你兄我弟地喊叫上了,之前要杀师傅的猴子,也与为师有了恩义。


唐僧师徒是因为项目行动而聚义,同样,在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中遍地存在的妖怪,也何尝不是如此,西游记中的每个山头,也就等于是水浒中的每个山寨,西游记中每个山头中的妖怪头领,都要去分出大王二王,大当家二当家,这跟水浒中每个山寨中的头领,都结义为兄弟,并排出座次,这种观念思维,行为模式,是完全一样的。比如平顶山上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就是兄弟相称。他们的情义更加悠长,因为下凡之前,他们两个就是太上老君身边司炉的好基友。


插图:唐鼎华

《西游记》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中,狮驼岭的小妖怪小钻风曾经介绍自家的几个大王的情形道:


“我大大王与二大王久住在狮驼岭狮驼洞。三大王不在这里住,他原住处离此西下有四百里远近。那厢有座城,唤做狮驼国。他五百年前吃了这城国王及文武官僚,满城大小男女也尽被他吃了干净,因此上夺了他的江山,如今尽是些妖怪。不知那一年打听得东土唐朝差一个僧人去西天取经,说那唐僧乃十世修行的好人,有人吃他一块肉,就延寿长生不老。只因怕他一个徒弟孙行者十分利害,自家一个难为,径来此处与我这两个大王结为兄弟,合意同心,打伙儿捉那个唐僧也。


可见,三大王与大大王、二大王就是结义为兄弟,而三大王之所以要与大大王、二大王结义,目的就是为了自己一个的力量不够,要三个才能合力捉拿唐僧,这跟水浒中,晁盖要截取生辰纲,但是自己一人,加上吴用刘唐公孙胜几个,还不足以管用,所以必须去请三阮来一起聚义的逻辑,是完全一样的。


狮驼国的三大王与大大王二大王是结义,其实大王王与二大王也是结义,书中有诗说得分明“黄牙老象变人形,义结狮王为弟兄。因为大魔来说合,同心计算吃唐僧。”可见,非但三大王与两位大王结义是为了吃唐僧,二大王和大大王结义,也是为了吃唐僧,这三个妖怪的结义,完全就是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的项目实施,而结义合作,这跟刘唐公孙胜为生辰纲投奔晁盖,三阮为生辰纲投奔晁盖,共同聚义,是完全一样的。


插图:唐鼎华


这样的结义,也着实感染了孙悟空。书中说:


行者道:“老怪已被我降了,不敢出头,闻着个孙字儿,也害头疼。这定是二妖魔不伏气送我们,故此叫战。我道兄弟,这妖精有弟兄三个,这般义气;我弟兄也是三个,就没些义气?我已降了大魔,二魔出来,你就与他战战,未为不可。”八戒道:“怕他怎的!等我去打他一仗来!”


孙悟空把狮驼岭的三个大王的结义,作为自家三兄弟结义学习的典范,可见妖怪的项目聚义,的确十分有效完美。妖怪为了一个项目,而聚义抱团,也着实让取经的总管孙悟空深受感染。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事涉版权,违者必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