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陵园守墓人

卢彦林

民权县城东26公里处有个唐庄村,村东有座庄周陵园,园内有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墓冢。几百年来,先后有三十多位唐氏族人在此守墓,陪伴着长眠于此的一代哲人。唐氏族人为何祭拜庄周,并一代代在此守墓?这里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据传,中原地区自北宋末年以来,战乱频仍,田园多毁于兵燹,灾荒连年,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因而人口逐渐稀疏,荒地日益增多。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后,面对中原贫困、田园凋敝的社会现实,为了恢复中原生产,便采取了迁民垦殖的措施。设立了司农局,专门掌管迁民垦荒事宜。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朝廷下令,山西地少人多的地方,准许每户分出人丁,前往河南、山东等地垦荒种田。山西洪洞县有个广济寺,寺右侧有棵参天大槐树,树身数围,蔽遮数亩,引来上百只老鸹在树又上构巢垒窝。是年秋天,明王朝开始在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统一发放“凭照川资”。唐氏先人祖居山西北部,因家族人丁兴旺,其先祖一脉被编入迁民队伍,这人便是被唐庄人尊为第一世祖的唐秀才。

在迁民途中,唐秀才结识了一庄姓秀才。二人同为秀才出身,且性格相投,说话合得来,于是,便焚香盟誓,义结金兰。因唐与庄谐音相近,唐秀才亦自称姓庄,庄秀才亦自称姓唐。一路上,二人谈古论今,赋词吟诗,亲情愈浓,难以割舍。可天不遂愿,二人随着迁民队伍来到中原汴梁城东时,庄秀才却突患重病。庄秀才临咽气前紧紧握住唐秀才的双手道出了心中的一个秘密:原来,庄秀才对先人庄周敬慕已久,迁民中原并非他的初衷,终身凭吊守望先人才是他的唯一心愿。此时,庄秀才突患重病,心中的夙愿难以成为现实,就把这桩心愿托付于唐秀才。唐秀才挥泪料理完庄秀才的后事之后,把义兄的遗愿深深藏在心底,便随着迁民队伍来到山东、河南交界的大阎集村居住下来。

唐秀才的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始终未把娶妻安家的事放在心上。邻人劝说,他却摇头不语。他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义兄庄秀才的遗愿如一块巨石压在心头,使他整天食无味,睡无眠。

次年春,唐秀才沿途边走边问来到庄周故里青莲寺村。他走进庄子胡同,探访了庄子故居,在庄子井前,他品尝了清凉味甘的井水。继尔,他又漫步向村东南方向走去。唐秀才走着走着,突然一阵狂风大作,瞬间,一袭扯地连天的旋风把他紧紧卷起。一会儿风停了,飞动的沙尘归于平静,唐秀才却稳站在沙尘堆积的一土丘旁。此时,奇迹出现了,一通石碑显现在唐秀才面前,“庄周之墓”四个大字依稀可辨。唐秀才欣喜若狂,急忙躬身用双手拂去石碑上的沙尘,继尔,一座圆形土冢袒露无遗。唐秀才欣喜之余,双膝跪在墓前连连叩首,并声声喊着:“义兄呀义兄,咱的祖先找到了,请你在九泉之下欣慰吧!”

从此,唐秀才成了这里的第一个守墓人。他在“庄周之墓”西侧搭起两间草房,每日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并发誓一生不娶,直至终老。这样,唐秀才在此一守就是10个春秋。第11个年头的春天,一件巧事却软化了他的如石诺言,促成了一桩感天动地的美好姻缘。原来,庄秀才随迁民队伍离开山西洪洞县后,一走10年杳无音讯,父母思儿成疾相继离世,倔强懂事的妹妹不顾兄嫂的劝说执意来中原寻兄。她来到中原后,经多方打听,方找到了唐秀才,并被唐秀才义感天地的真情所打动,于是,才有了千里寻兄与唐秀才喜结良缘的一段佳话。从此,唐秀才、庄夫人自认庄周为祖先,并列为家训,每一代有一个男子作为守墓人,并薪火相传,世代延续。

唐秀才百年之后,由于子孙兴旺,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遂起名唐庄。石碑历经300多年的自然风化,字迹已残缺不全,此时,已是康熙年间。唐氏族人为怀念先贤,遂与贡生仲振渊、张士先、赵诉等贤达之士联络当地官绅和平民数百人,筹资购置石料,重修石碑一通。此碑为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冬日重立,古山阳、吕律书丹。碑高1.8米,宽0.67米,正面阴刻楷体“庄周之墓”四个大字,背面镌刻着上自州县官员,下至黎民百姓326名立碑人的姓名。

进入公元2000年后,民权县、乡两级政府对庄周墓进行多次整修,并扩建了陵园。兴建了古香古色的碑亭,立起了用天青石雕塑的庄周巨像,石拱小桥、小河流水等景观美化了庄周陵园,并建有碑林、牌坊、逍遥宫等仿古设施。高大的庄周陵墓四周被青松翠柏所环绕,使此处越发显得庄严肃穆。步入墓地,可看到一个年逾七旬的义务守墓人,他叫唐兴协。年年、月月、天天,他都在这里守护、守望,他守护着唐氏族人的“祖先”,守望着中原一方的宝贵精神家园。

(注:图片来自网络,图片为河南省民权县庄周陵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