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说江苏 | 漂母饭信、一饭千金,体现的都是淮阴人的仁义

【汉语中有52万个词语,我们常用的有一两万,而其中源自江苏的占有相当大比重。从一个一个我们熟悉的词语出发,寻根溯源,可以抵达词语背后的江苏历史,唤醒沉睡已久的文化记忆。扬子晚报联合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在紫牛新闻App“微史记”频道、“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扬子晚报上,共同开辟“典说江苏”专栏,深入挖掘那些沉睡的江苏文化,唤醒人们的乡土记忆。】

吃饭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问题,一日三餐,顿顿不能少,这个饭呢,根据其食材的不同,有的贵,有的便宜,价格不一样,除了那种特别昂贵的食材,一般都不会很贵。但是在古代,有位善良的老大娘曾经帮助过别人的饭就价值千金,她就是曾经帮助过韩信的漂母。

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前,曾经来淮阴访问调查,他说“吾如淮阴”,听“淮阴人为余言”韩信的事情,其中就有“漂母饭信”的故事:漂母看到在淮河岸边的钓鱼郎韩信无物充饥,动了恻隐之心,在漂洗丝絮的数十日里,每天都分一点饭给他吃。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得很清楚,当韩信表示将来要报答漂母之恩情的时候,漂母对韩信说:“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韩信在艰难困苦时,得到了那位以勤劳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赠饭,很是感激她,就对她说:“等我将来富贵了,一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漂母听了,非常生气:“不知勤奋努力,自己都养不活自己,还说什么报答!我这样做,也不是图你的报答!”

后来,韩信加入刘邦的起义队伍,他的才能被萧何发现,萧何月下追韩信,把韩信举荐给刘邦,拜为大将军。韩信开始充分展示自己的军事天才: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帮刘邦夺取了天下,被封为楚王。

韩信衣锦还乡时,仍不忘年少贫困时漂母的恩惠,就寻找到漂母,送给她丰盛的酒菜吃,更馈赠黄金千两来报答漂母!

传说漂母去世后,韩信非常悲痛,令十万大军每人兜一兜土,为漂母的坟墓添土,故漂母墓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平民大墓。

千百年来,“漂母饭信”之典故,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一起被后世经久传颂,使漂母成为代表中华母亲典型形象的“中华三母”之一。

韩信贵为一方诸侯后,仍不忘漂母一饭之恩!或许千金也抵不过一饭之恩,但报恩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感恩的心!韩信一饭千金,终成千古佳话!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漂母的爱,是超乎血缘关系的爱,是仁爱,是大爱,是无私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因为漂母,她是普通劳动者,有的是朴素的情感,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正是漂母这种朴素的情感,才近乎“仁”,孟子说这是“仁”的开端。没有恻隐之心,只有极致的算计,那是不会产生“仁”的,只能产生自私自利的、缺少道德感的所谓“精英”。

荀德麟先生在《祭漂母文》中说,“吾淮之漂母,天下之大母、万世之大母也”,故成为中国历史上名垂青史的三母之一。孟母为儿女教育“三迁”、岳母要儿孙忠于国家而刺字;独有漂母,非亲非故之路人甲,饭信“数十日不辍”,其无私之爱、宏博的仁慈、出于怜悯之心的人性之光辉,流传万世。

再来看看漂母的生存状况,漂母是为人漂洗丝絮的劳动妇女,不知姓名,其收入来自不避寒暑的每日辛劳,生活可谓艰辛。在今天看来,她自身就是被救济的对象,而不是条件优渥的富人、财主,更不是富得流油的贵族。虽然如此贫困,漂母却能够分出口中之食来救济韩信,她身上表现出的仁爱和无私,自然是更加可贵。古人有云:行善而望人知,近乎伪。无私奉献是最珍贵的,施恩而从不图回报的人才是最伟大的。假如一个人给别人恩惠,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那他有可能是伪善的。

漂母施恩不望报,韩信“一饭千金”以报恩,体现的正是淮阴人的仁义!

作者:刘飞

来源:扬子晚报微史记

编辑:景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