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被哈尔滨“请”出来的神秘鄂伦春族,到底有什么来历?

日期: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收集编辑:国家人文历史

 文|成蹊

最近,随着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爆火,头戴狍角帽的鄂伦春人在中央大街巡游的画面也随之登上各大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吸引了网友的目光,也让沉寂多年的名词“索伦”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

什么是索伦?他们来自哪里?上次将索伦人请出山的真的是乾隆吗?……诸多问题渐次浮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索伦,从他们的遭际中触摸历史的脉搏,倾听时代的声音。


来自河流上游的民族

明清之际,在今天的黑龙江流域,居住着很多语言不尽相同的部族与部落,其中就有着索伦人。彼时的索伦部,主要分布在今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中上游。“索伦人”翻译成汉语,意思是“居住在河流上游的人”。

清代学者何秋涛在《朔方备乘》中记载:

“其地居人不尽索伦……有达斡尔,有鄂伦春,有毕拉尔,则其同乡而为部落者,世于黑龙江人,不问部族概称索伦,而黑龙江人居之不疑,亦雅喜以索伦自号,说者谓索伦骁勇闻天下,故借以其名以自壮。兹记黑龙江诸部事迹,以索伦冠之。”

同时也考证索伦语谓“黄色”为“精奇哩”,而精奇哩江的江水色黄。


乾隆年间编纂的《皇朝通典》认为:“其东北最远者,为索伦、达呼尔二部,居黑龙江东北境,额尔古纳河与精奇里江之旁,与俄罗斯接壤。”晚清魏源所著的《圣武记》则说“盖索伦当黑龙江极北,兴安大岭之麓,介于俄罗斯及喀尔喀蒙古之间。”由此,可以探知,“索伦”是对当时居住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流域中上游的鄂温克、鄂伦春及达斡尔等民族祖先的概称。

明末清初的索伦部,主要分为三大部。其中,既有较大的部落联盟,也有各自独立的部落。比如索伦本部、萨哈尔察部、纳米雅尔部、索伦别部即喀木尼堪、都喇尔等,各族部以氏族为单位居住活动,有自己的“哈拉”(鄂温克语氏族之意)和“莫昆”(达斡尔语氏族之意)。

索伦各部习惯聚族而居,有各自的城堡和村屯,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中上游沿岸地区,大多数以其首领的名字命名,比如尼布楚城、雅克萨城、额尔图城、多金城、乌库尔城、贵古达尔城、阿萨津(阿协金、阿撒津)城、铎陈(都博浅)城、班布莱城、奥列思莫日登( 乌鲁苏穆丹) 城、何斯尔(额苏里)、托古勒津等,村屯有郭博勒屯、海伦屯、穆丹屯及杜喇尔屯等。

黑龙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十分奇特。黑龙江上游流域,以黑龙江为主干,曲折环绕千余里,支流河汊纷出,大小兴安岭连绵不绝,峰峦林立,沟谷纵横。山间丘陇,草木丰盛,森林郁茂,飞禽走兽散居其间,繁衍不绝。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索伦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居住在精奇哩江流域的索伦本部,主要从事渔猎业,农牧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苏联学者潘克拉托娃在《苏联通史》中提到:

“沿阿穆尔河(即黑龙江)住着达乌尔人及其同族的部落。十七世纪时,达乌尔人已有很高的文化。他们定居在村落中,从事农业,种植五谷,栽培各种蔬菜与果树;他们有很多的牲畜,有从中国运来的鸡。除耕种和畜牧以外,猎取细毛兽, 尤其是当地盛产的貂,对于达乌尔人也相当重要。”

索伦部的牧业主要以饲养驯鹿和马为主。其中,“使鹿部”主要是鄂伦春人,也有部分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无马有鹿,乘载与马无异,庐帐所在皆有之,用罢任去,招之即来。”“使马部”主要以养马的鄂温克等为主,同时牧养牛和骆驼等。索伦部中还有许多鄂温克、鄂伦春人过着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生活。他们冬季在山中猎取野兽,夏季在河边捕鱼,并兼采集活动。他们住着用桦树皮或动物毛皮围盖成的“撮罗子”(窝铺)。以兽肉为食,以兽皮为衣, 使用白桦树皮做成的各种器具。

山高林密和冰天雪地的地理环境,对攫人为粮的野兽的提防,打猎捕鱼的生产方式,衣皮食肉、住窝铺的艰苦生活,将索伦人锻炼得机敏、勇敢、坚忍不拔,也锻造出索伦人无穷的力量、高超的骑术、精准的箭术。而这些,在今后的历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南迁与编入八旗

在建州女真勃兴之前,索伦部居住的黑龙江流域属于奴儿干都司,当地的部族首领需定期向明朝进贡。建州女真崛起后,明朝在东北的统治终结。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十分清楚女真族(满族)与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渊源关系,力图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将黑龙江、乌苏里江直至东海诸部并入后金(清)版图。努尔哈赤就曾几次向东海诸部用兵,远达黑龙江中游南北两岸,但战争尚未结束他就去世了。然而,后金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却在不断扩大。例如,在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十二月,“黑龙江人来朝,贡名犬及黑狐、元狐、红狐皮、白猞猁狲、黑貂皮”。而这些被称为“黑龙江人”的部族,其中就有索伦部。

尽管此时的索伦部早已向后金政权进贡以表明自身的忠心,但随着后金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对明朝战争的不断胜利,继位的皇太极已不满足于索伦部的进贡,他决定采用军事手段解决对黑龙江中上游的统一问题。从崇德四年(1639)至崇德八年(1643),通过三次规模较大的对索伦部的战争,清(1636,皇太极将国号由后金改为清)将索伦部完全纳入版图之内。《朔方备乘》称之为:“于是,黑龙江全境索伦诸部皆称臣,奉正朔,我疆我理,尽东北海矣。”

在推进对索伦诸部征服战争的同时,后金(清)朝廷也在推进将已征服地区的索伦部众南迁并编入八旗。这些索伦部众,一部分迁往了辽东地区被编入满洲八旗,成为“伊彻满洲”(汉语意“新满洲”),分驻盛京、锦州等要地,或直接参加对明的战争。皇太极对这批编入八旗的索伦人十分重视,赏赐了衣服布匹。同时,他还授予其首领甲喇章京、牛录章京等官职,并赐予朝服、蟒褂等。这些索伦人编入八旗,一定程度解决了满洲八旗兵员不足的问题,对于巩固清朝的统治和南迁各族的本身发展也是有益的。后来,这部分索伦人接受并融入了满洲,成为今天满族的一部分。一部分南迁到了嫩江流域的索伦部众,也分编为八个牛录,部落首领被授予牛录章京,同科尔沁、锡伯等部杂居,驻扎耕种。

不过,索伦部主体的南迁则发生在清入关后的顺治年间。顺治元年(1644)八月,清世祖迁都京师(今北京),“以盛京为留都”,任命内大臣何洛为盛京昂帮章京(总管大臣),统领八旗兵留守东北。由于八旗兵大部入关南下,东北地区国防空虚,此时已经兴起的沙俄乘隙入侵黑龙江流域。因皇太极崇德年间的征伐和强制迁移,索伦部的战斗力遭到严重削弱,加之武器落后和缺乏统一指挥,仍留居黑龙江流域的索伦各部难以抵挡沙俄侵略者的进攻,不得不南迁到安全的地方生活。

为防备沙俄的入侵,顺治十年(1653)五月,清廷任命镶蓝旗梅勒章京(副都统)沙尔虎达为昂帮章京,镇守宁古塔地方。然而此时的清朝廷入主中原不久,面对的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势力和南明政权还非常强大,不得不倾全力消灭这些反清力量以推进统一战争。因而抽不出足够的军队支援黑龙江流域各族部众反击沙俄的入侵。对此,清朝廷也不得不将索伦部众南迁,以避开沙俄的入侵。

如顺治十二年(1653)十二月十三日,《胡世安等议复遭俄侵占之绰奇太部移居达把代事本》记载:

“闻彼处去年、本年曾经罗禅来侵犯二次回去。今特差人前往,尔等如不动,仍在原处居住。彼处居住屯民稀少,且罗禅人又详知尔等居住地方,以后如每年来犯,尔等不得安居,路途遥远,又不能一时赴京闻报,必致离散。今差人到彼,尔等即移来单木土索陇近弄泥处,酌量周围,立屯居住,庶尔等亦得安宁,来往贸易进贡,不致劳苦,各得安生。”

此处的“罗禅”即沙皇俄国,“索陇”即索伦,“弄泥”即嫩江。俄国的史料也能找到相关的记载。在《专差军役人员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就叶罗菲·哈巴罗夫赴莫斯科后他本人在阿穆尔河的活动事呈给雅库次克督军米哈伊尔·洛迪任斯基的报告》中记载:

“因为博格达皇帝(中国皇帝)不让阿穆河沿岸的异族人种田,而且令这些异族人迁往脑温江(嫩江)他们那里去,许多达斡尔人已遵照他的谕旨迁往该地。”

顺治年间索伦部的南迁,自顺治元年(1644)开始,一直持续到顺治末年。索伦本部的达斡尔、鄂温克主要迁徙到嫩江中下游平原,使马鄂温克主要迁徙到大兴安岭东部的嫩江中游地区,索伦别部的鄂伦春则主要迁徙到黑龙江上游及大兴安岭山区,而嫩江流域是索伦部最主要的迁徙地。最远的甚至迁徙到了北京。如顺治六年(1649),索伦部著名首领、清朝皇家额附巴尔达齐及其家族南迁北京,被编入满洲正白旗并定居。巴尔达齐本人被封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其弟萨哈连、钟嫩、额纳布,为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族弟图占、席岱、堪布齐堪褚堪、扎里木等人,授为拜他喇布热哈番(骑都尉)。

顺治年间南迁的索伦部众数量究竟几何,史书没有确切记载,目前也难以统计。但其数量当不在少。周喜峰认为,由于南迁的是索伦部主体,人数当在10万左右。对于南迁的索伦各部,清朝廷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妥善安置,承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诸部已选定的居住地和牧猎区,并按壮丁分配土地,划定公共的牧养地和草场,对贫困的索伦部众予以救济。同时,为强化对南迁索伦各部的管理,自康熙六年(1667)开始,清朝廷对迁居嫩江流域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部编成牛录,总称为“布特哈打牲部落”(布特哈,满语打牲之意),设布特哈总管统辖。这一区域的鄂温克、达斡尔壮丁则被编为五个“阿巴”(围猎场)和三个“扎兰”(连或队),最终形成了布特哈八旗。“康熙八年(1669)议准,索伦总管(即布特哈总管)定为三品,副总管定为四品。”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廷设“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同年,清圣祖指示大学士等:“索伦、打虎儿总辖之任甚为重要,必得贤能之人,始能管理。”是年十月,“以原任奉天将军安珠护为索伦总管……该总管与蒙古四十九旗札萨克一样,俱照内都统例,各颁给印一颗。”后又分设索伦总管、达呼尔(达斡尔)总管和副总管。康熙三十年之后,陆续增设满洲总管一员,副总管八员,分别管理索伦人、达斡尔和其他民族或部落事务。

抵御入侵维护国家统一

索伦人因其居住的黑龙江中上游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日常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勇敢机敏、坚忍不拔,是天生的战士。康、雍时期的重臣鄂尔泰的曾孙西清在《黑龙江外记》中说:“黑龙江人不问部族,概称索伦……谓索伦骁勇闻天下,假其名号,足以自壮。”自“清世祖定鼎后,四征不庭,威凌绝域,索伦之名乃大著”。索伦部众“从龙”入关,为清朝廷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而在清朝廷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后,索伦兵在历次抵御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清朝廷派遣都统公彭春和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3000八旗兵发起第一次雅克萨战役,其中就有500名索伦士兵。在战斗中,时任索伦总管傅克等俘获沙俄匪徒三十余人,副总管乌木布代在侦察时生擒沙俄匪徒,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战后,清朝廷在索伦部聚居之地修筑墨尔根城以备防守,并从当地索伦部中挑选600人充当八旗兵作为驻军。此外,还下令由盛京调任此地担任索伦总管的安珠护“教索伦、达斡尔屯田耕种,积谷以充军饷。”墨尔根的索伦兵耕田1660墒,第二年“田谷大获”。为清军取得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

雅克萨反击战之后,索伦兵又参加了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朝廷发兵10万,分三路出击,其中由在雅克萨反击战中打出威名的黑龙江将军萨素布率黑龙江兵“出东路,逼其冲”,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率黑龙江兵一部和蒙古兵出西路。是年五月十三,清西路军进抵昭莫多,距噶尔丹据守的特勒尔济30里扎营。费扬古率领的东路军也已抵达附近,对噶尔丹形成合围之势。经过激战,噶尔丹仅率数十名骑兵逃遁,清军取得大胜。

平定噶尔丹之后,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又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派兵袭击西藏,掀起新的叛乱。索伦兵奉命从遥远的黑龙江畔来到西北,和其他清军共同向盘踞在今伊犁地区的策妄阿拉布坦发动了猛烈地进攻,迅速平息了叛乱。策妄阿拉布坦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继续为祸西北。为维护国家统一,清世宗继续用兵西北。在雍正十年(1732)的光显寺之战中,“索伦精骑万箭齐发,杀伤数千人。虏大崩,宵遁”,为清军取得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役准噶尔部元气大伤,不得不遣使与清朝廷议和。

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进兵新疆,决心彻底荡平祸乱西北数十年的准噶尔叛乱和阿睦尔撒纳引发的新的叛乱。索伦兵和达斡尔兵3000人应诏赴前线效力。索伦、达斡尔和其他各部清军齐心协力,最终彻底消灭了分裂者,保证了西北边疆的安全,有力地维护了祖国统一。对此,清高宗给予了高度评价:“索伦、达呼尔(达斡尔)兵向无俸饷,年来效力军营甚属奋勉,著加恩照呼伦贝尔官兵例,赏给一半俸饷,其数额著定为二千名。”在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之后,清朝廷调索伦兵和锡伯兵携带家属,由东北抵达伊犁地区驻防,是为索伦营和锡伯营,维护西北边疆的安宁。

除了西北边疆,在反击缅甸觊觎云南的战争和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的战争中,索伦兵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为安定西南边疆付出巨大牺牲、作出巨大贡献。

而在乾隆朝平定准噶尔部的战争中,有一位名叫海兰察的索伦兵脱颖而出,成长为了清高宗时期的名将。乾隆二十年(1755),海兰察随军出征准噶尔,生擒辉特部台吉巴雅尔,此后又参与平定缅甸、大小金川等战役,逐渐升任八旗都统、参赞大臣,受封一等超勇侯。尤其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反击廓尔喀(今尼泊尔)侵扰西藏的战争中,海兰察率麾下索伦兵和其他各部清军翻山越岭,神兵天降般渡过河流进逼克堆寨、进攻噶勒拉山,迫使廓尔喀遣使投降,安定了青藏高原。此役之后,海兰察晋封一等超勇公,并因军功卓越,曾四次被列入紫光阁功臣绘像。


当时间来到19世纪,此时的清朝已逐渐衰落。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格尔之乱爆发。喀什噶尔参赞大臣随即率换防喀什噶尔的索伦、锡伯等部参与平叛。在此后张格尔的多次作乱中,驻防伊犁的索伦、锡伯、满、厄鲁特、察哈尔等部清军纷纷参与其中。道光七年(1827),张格尔叛乱最终被平定。在道光十年(1830)爆发的玉素普和卓叛乱中,驻防的索伦兵依旧身先士卒参与平叛,于同年底将叛乱平定。

同治三年(1864),沙俄趁伊犁农民起义之际,袭扰边境,强占我国西北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此对土地上耕种的索伦营兵民威逼利诱,企图让他们归附沙俄,但遭到索伦营兵民的一致拒绝。经清朝廷多次交涉,同治七年(1868),这部分索伦营兵民回归祖国。此前,清朝廷为补充索伦营兵力,将锡伯人编入其中。因此,清朝廷将回国的这部分索伦营兵民大部安置在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地区)附近。光绪二十一年(1895)编为新满营。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的斗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人民也参与其中。他们曾组成骑兵部队,在嫩江平原上大破日军骑兵队。他们也曾加入东北抗联,奋战在白山黑水间,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为了维护祖国安宁,洒尽热血。

今天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总人口约在16.7万人。当走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时,你或许会觉得索伦人后裔鄂伦春族的狍角帽很新奇,也很有趣。但当你翻开历史,你就会发现,索伦人,他们有着不为人知的厚重历史。他们来自冰天雪地的黑龙江中上游,他们坚忍不拔、机敏勇敢,他们为了守卫边疆、维护统一,付出了巨大牺牲。

最后,仅以吉林省社科院历史所原副所长李治亭先生的一段话结束本文:

“清代官方一系列文件反映的大量事实,完全证明索伦人得功最多,得荣誉最多。在清朝的功劳簿上,索伦人在少数民族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较最多的。……索伦人建树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她在清史中特别是清开国、进而统一全国、保卫边疆的斗争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页。”


参考文献:

①《清实录》

②《朔方备乘》

③《圣武记》

④《黑龙江志稿》

⑤韩狄:《“兵将留守”与十七世纪清政府对索伦部的管理》,《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7月。

⑥燕浏翔:《“消失的索伦”:清中叶西迁达斡尔人的族群变迁》,《满族研究》2018年第1期。

⑦郭军连:《清代初招抚索伦人编入八旗考论》,《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第13辑。

⑧周喜峰:《论清初索伦部的南迁》,《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8年第5期。

⑨李治亭:《清初索伦人》,《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4期。

⑩贺灵、佟克力:《索伦概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4月。

相关阅读

  • 黑龙江首个冰雪研学领域地方标准发布实施

  • 记者从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冰雪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日前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是黑龙江省首个研学领域的地方标准,填补了全国冰雪研学领域标准空白,为
  • 就业服务暖人心 一面锦旗表感谢

  • 1月9日下午,集贤县就业服务中心收到黑龙江方川煤炭洗选有限公司赠送的一面印有“创业政策惠企利民 精准对接服务一流”字样的锦旗,感谢就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的高效暖心服务
  • 鄂伦春族小伙送狍角帽被女孩感动哭

  • 1月7日,黑龙江哈尔滨。一位鄂伦春族小伙准备将珍贵的狍角帽,送给哈尔滨游客。受赠女孩表示会把这顶帽子捐给当地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鄂伦春族文化。在场所有人被这一行为感动
  • 全国1.1万家冰雪运动相关企业,黑龙江占十分之一

  • 2024年的黑龙江冰雪燃情,全面展现了后冬奥时期中国冰雪运动的新风貌。近期,随着哈尔滨冰雪旅游升温,外界对黑龙江冰雪产业关注度高涨,记者从企查查获悉,目前全国现存1.1万家冰雪

热门文章

  • 三国真相:赵云其实不算是蜀国的五虎上将!

  •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

最新文章

  • 明成祖朱棣戎马一生,为什么谥号却是“文”?

  • 文|流惜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之一,以血腥内战夺得帝位、并屡次御驾亲征的明成祖朱棣,其谥号居然为“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在朝野之中被明人称为“太宗文皇帝
  • 河北十大场景逾万场活动邀您幸福过大年

  • 昨日,记者从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4冬游河北过大年主题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围绕“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冬游河北过大年主题,河北省文旅厅谋划推出了十大场景
  • 冰雪亲子研学!冰城遛娃路线出炉

  • 冬季遛娃东北是最适合孩子的天然游乐场和孩子一起来哈尔滨开启一场充满快乐与挑战的亲子旅行吧不仅可以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够让孩子拥有难忘的童年回忆!线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