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七绝·仿陆游诗》与毛泽东的航天情怀

日期: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收集编辑:团结报团结网

1960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参观中国研究制造的第一枚探空火箭。

1958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65岁生日这天,把一首在广州创作的《七绝·仿陆游诗》抄寄给了女儿李讷:“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这是毛泽东唯一一首直接以航天为背景的佳作,发出了“人类今娴上太空”的感叹,不仅是对航天成就的高度肯定,也是对航天人的巨大鼓舞。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品味毛泽东的航天诗情,对于传承弘扬航天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今娴上太空”的主旨内涵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仿制诗。陆游《示儿》原诗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毛泽东存世的70多首诗词中,此诗仿中有创、仿中出新,是一首内容丰富、涵义隽永、思想深刻、意义重大的诗作。

热情高歌“人类今娴上太空”。“娴”者,熟练之谓也。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太空时代。美国经历1957年12月6日第一颗卫星发射失败后,于1958年2月1日,成功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送上天。到1958年12月,苏联已有3颗卫星上了天,美国也发射了4颗卫星。正像诗人后来所说,“卫星上天是人为的,找到自然界规律就送上去了。”外国人能把卫星送上天,中国人也一定能够研制发射自己的人造卫星。

悲愤感叹“但悲不见五洲同”。人类的科技成就值得肯定,无疑也会带来新的科技革命。诗人的问题是:会不会以此来推动人类的社会革命、实现制度创新呢?如今人类活动触角已经延伸向了太空,人们居住的星球将变成地球村,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和平相处,可悲的是在帝国主义和其他反动派的统治下,人类的大同理想社会一时难以实现。诗中对人造卫星给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重要影响,以政治家诗人的敏感加以描述。

寄予厚望“愚公尽扫饕蚊日”。当时身在广州的作者联想到,虽然“港台一带,餮蚊尚多,西方世界,餮蚊成阵”,但胜利的那一天总会到来,人类的大同理想社会一定会实现。毛泽东寄希望于世界人民的力量,在说明中强调:“全世界各民族千百万愚公,用他们自己的移山办法,把蚊阵一扫而空,岂不伟哉!”之所以说“伟哉”,因为这将是一场全面的世界革命,将是彻底的人民胜利,人类从此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

殷殷嘱托“公祭无忘告马翁”。陆游写诗抒发“九州未同”的心中悲情,憧憬着“北定中原”之后的胜利,是“示儿”诗。毛泽东写下批语、仿制陆诗5天后,在自己生日那天,又将此诗重新书写一遍,修改两个字并注明书写日期,特别强调这一天是“65周岁生日”,寄给女儿李讷,也算是殷殷嘱咐。何时能够转变“但悲不见”之现实,亲眼所见“五洲大同”之愿景?马克思以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提供了行动的方法指南。当世界人民在庆祝五洲大同之日,不要忘记告慰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

“人类今娴上太空”的战略意蕴

开辟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人造卫星上天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访问苏联第一站,在莫斯科机场发表的讲话中盛赞苏联卫星成就:“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人类进一步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从此开始了。”“新纪元”成为毛泽东评论苏联卫星的一个标志性评语。11月6日,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上的讲话中说:“全世界公认:苏联两次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就,开辟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所有这些,不但是苏联人民的骄傲,而且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庆典活动期间,苏联于11月3日又将一颗载有小狗的人造卫星送上天,因此,毛泽东的讲话中由此前的一颗人造卫星变成了两颗。

对国际格局力量变化作出的鲜明判断。1957年10月11日,苏联卫星上天的第7天,毛泽东就对此发表了看法,在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谈话时说,这一事件表明,“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对比已经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生了极大的倾斜”。他说,很明显,帝国主义现在不会冒险发动一场针对我们的战争了,因为他们无法确定,“这个卫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火箭、人造卫星和相关的胜利对美国人而言是个打击,这不仅让你们,也让我们感到轻松和高兴”。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毛泽东关于苏联卫星上天后最早的评论。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接见留学生时说,现在世界上的风向变了,“我们有两个人造卫星上天,六十八个国家的共产党开会,又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这是世界上两个阵营力量对比的转折点。从今以后,西风压不倒东风,东风一定要压倒西风”。“东风压倒西风”这一豪言壮语鼓舞了亿万中国人民,更给了奋战在尖端领域的航天人以巨大鞭策。系列“东风”导弹的命名就是这一口号的产物,东风导弹技术奠定了中国人进军太空的“长征”火箭的基础。

体现了中国人民进军太空的坚强意志。毛泽东在访苏期间,肯定人造卫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谈到中国自身时不无遗憾地说:“我们在人口上是个大国,在经济上是个小国。我们半个卫星都也没有抛上去。”1957年11月21日毛泽东访苏回国后第二天,便指示胡乔木起草题为“伟大的革命宣言”社论(《人民日报》于25日发表),谈到卫星事件时说:“苏联发射两颗人造卫星的伟大成功,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欢呼,也引起了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惊慌和混乱。”12月8日,毛泽东同各民主党派负责人谈话时提出:“再过十年八年,卫星、火箭都可以造。”虽然这只是一种预计,但却郑重表明了中国人搞卫星的雄心壮志。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5月17日,毛泽东在大会上作第二次讲话。由于两天前的5月15日,苏联的第三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毛泽东便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太空:“我们说力争上游,就是向先进看齐。苏联三个卫星上了天,卫星的‘四川’在莫斯科,我们争不争啊?要搞卫星。”“四川”指的是卫星的“上游”,这是借长江自然地理的上游、下游与发射卫星联系起来进行的生动比喻,是后来人们概括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一语的最初来源。在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的组织下,钱学森等科学家迅速行动起来,制定并不断完善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国人向浩瀚宇宙的进军,开始了早期的艰辛探索。

1958年7月1日,毛泽东写下了《七律·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诗人最富有想象力的诗句之一,也是关于天人哲学思考的诗化表达。10月25日,毛泽东在给老友周世钊信中解释:“巡天,即谓我们这个太阳系(地球在内)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据钱学森说,“航天”一词,就是从毛泽东“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启示而定名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958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彭德怀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名曰是给解放军的命令,但其中许多话却是讲给美国人和台、澎、金、马的中国人听的。结尾几句话是:“世界上一切侵略者及其走狗……想躲到月球里去也不行。寇能往,我亦能往,总是可以抓回来的。”一位国防部长发布的命令,竟然谈起“月球”。其实这份命令是毛泽东以彭德怀名义所撰。联系一个时期以来毛泽东的重要关注点——航天,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外国人能够发射卫星,中国人也一定能够飞上太空。

1958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在武昌举行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多次提到卫星话题:“我们中国也要放卫星、登月球。”会议期间,中央同意以中国科学院为主搞人造卫星,并批准拨专款2亿元人民币。这为发展我国的人造卫星事业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毛泽东便到广州修改会议公报并定稿发表,其间创作了《七绝·仿陆游诗》,经多次修改后寄给了李讷。“人类今娴上太空”是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中国也要放卫星”才是该诗的弦外之音。

引领中国航天事业的前进方向。在新中国百业待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展中国自己的航天事业,何其艰难,找到一条发展路径至关重要。1958年10月27日,毛泽东参观中国科学院展出的运载火箭模型、人造卫星设计蓝图时,对钱学森说:“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1960年4月13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一次会议上谈到实力政策、实力地位问题时说:在世界上没有不搞实力的。手中没有一把米,叫鸡都不来。毛泽东强调:“十年搞一亿吨钢,卫星上天。人家能做到的你也应该做到,人能也,我亦能也。”毛泽东把人造卫星上天作为国家实力地位的重要象征,赋予了航天事业重要的地位。

1970年4月1日,以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命名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抵达酒泉发射场。4月24日7时,周恩来将《关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请示报告》报送毛泽东,毛泽东签下两个大字:“照办。”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第二天,新华社发出《新闻公报》向全世界宣告: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良好开端,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实现了!

“人类今娴上太空”的不绝之音

晚年的毛泽东仍然密切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展。卫星上天一周后,迎来了国际劳动节,在首都人民欢庆节日的焰火晚会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研制和发射火箭卫星的代表,周恩来介绍说:“主席,他们是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工作人员代表,昨天刚到北京。”毛泽东微笑着,和代表们一一握手,表示亲切慰问和祝贺。

在人们的兴奋之时,毛泽东却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深知,一颗卫星上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中国人进军太空的路很长。毛泽东告诫说:“天上有两千多颗卫星,我们才两千分之一嘛!就是有两千颗也不能骄傲,否则会走向反面。”在此后的几个月内,毛泽东同外国客人多次谈起这个话题,是谦虚表示,更是战略清醒。

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刻,1968年6月17日,毛泽东批准研制远洋测量船工程计划,这就是中国远望远洋测量船队,后来参加了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等几乎所有重大航天活动的测控任务;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圈阅国防科委关于航天员选拔的计划报告,批示开展中国载人航天计划,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早期预演;1975年3月31日,毛泽东圈阅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这就有了后来跃上远离地球36000千米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1975年11月26日,病中的毛泽东审阅了我国发射遥感卫星的报告,后又审读了卫星发回的相关资料,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频频飞向太空,也为后来实施载人航天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毛泽东在其生命的最后旅程中,屡屡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太空领域,生日前夕,他决定发表10年前创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中那一句“可上九天揽月”,正是对当年“人类今娴上太空”的回应。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中国航天事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月球探测等里程碑式成就,毛泽东生前“人类今娴上太空”的愿望,一个个变成现实。(宋泽滨)


相关阅读

  • 事关外星人,马斯克最新回应

  • “马斯克透露对外星人的看法。”“今日俄罗斯”(RT)以此为题报道称,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首席执行官(CEO)埃隆·马斯克16日在意大利参加活动时对观众表明他对外星人的看法,
  • 四大新功能让生成式AI“如虎添翼”

  • 淄川融媒消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目前的技术领域稳居“C位”。其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已有数据寻找规律,并通过预训练大模型、生成式对抗网络等方法,自动生成各种类型的内
  • 打工人的情绪内耗,有救吗?

  • 早起、吃饭、坐地铁上班、下班、吃饭、玩手机、睡觉...第二天起床再循环往复,这就是城市打工人日复一日的生活。不稳定的住所、不确定的未来、文化适应压力、受排斥、工作条
  • 展览 | “知行溯远——两足运动动物”今日开展

  • 直立行走是人类的重要特征,也是鉴定人科成员的重要标准。直立行走的演化,是早期人类对生存环境变化做出的适应,直立行走姿态的完善,为人类走出非洲、向整个旧大陆扩散提供了生物
  • 徐英瑾 | 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工智能

  • 从几年前Alpha Go战胜柯洁,到半年前chat GPT的横空出世,近些年来,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从来不绝于耳。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将会到怎样的层面,是会威胁人类文明?或是为人类提供帮助?这一

热门文章

  • 国防与个人的关系

  • 中国人常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从古人对战争的描述以及重视程度来看,国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中国古代曾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无论数量,质量,武器的

最新文章

  • 《七绝·仿陆游诗》与毛泽东的航天情怀

  • 1960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参观中国研究制造的第一枚探空火箭。1958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65岁生日这天,把一首在广州创作的《七绝·仿陆游诗》抄寄给了女儿李讷:“人类今娴上太空,但
  • 宝清县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 日前,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了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经市县申请、省级推荐、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同意将80个申报单位列入第四批先行区创建名单。其中,黑龙江4地
  • 青岛科技大学获评省就业工作“绿灯”先进高校

  • 记者 高雅洁 通讯员 于江波 刘奕辰 李鲲鹏日前,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文件,对全省151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综合评价,青岛科技大学被评为山东省就业工作“绿灯”先
  • 舟山普陀区科协牵头引进B类人才专家团队

  • 12月20日,由舟山普陀区科协牵头引进的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张铭志专家团队与普陀医院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张铭志教授是我国白内障、近视、青光眼领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