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献礼——人民空军的轰炸机史

用炸弹、鱼雷或空地导弹实施攻击、破坏地面和海上目标的军用飞机。轰炸机按照起飞重量、载弹量及航程的不同,大致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轰炸机具有猛烈突击、远程作战和全天候出动的作战能力,能够摧毁敌战役、战略纵深的目标,在争夺制空权、削弱敌军作战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轰炸航空兵是空军空中进攻的主要力量,也是航空火力支援的重要力量。轰炸航空兵的主要装备是各型轰炸机。轰炸机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初由装一台发动机的侦察机改装而成,只能携带少量炸弹。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轰炸机才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装有4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成为各国空军的战略打击支柱。美国的B-29重型轰炸机可载9吨炸弹,并且机上配备了严密的火力网,以及雷达轰炸瞄准具。现代轰炸机不仅已有了高亚声速和远程超声速轰炸机,在性能和载弹量方面都有了多少量级的提高。我国人民空军成立60年来,人民空军装备的轰炸机经历了从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发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航空工业尚基础十分薄弱,完全不具备作战飞机的研发能力。在接收国民党空军残留下来的部分可用装备的同时,为加快空军建设,满足后续作战的需要,空军完全从苏联引进所需的航空武器装备。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中期,原苏军从安东(今丹东)、沈阳和旅大(大连)地区撤走时,我空军有偿接收了部分轰炸机;同时,根据中苏两国政府间达成的协议,空军从苏联又专项引进。这一时期引进的轰炸机主要有图-2活塞式轻型轰炸机、伊尔-28喷气式轻型轰炸机以及少量图-4活塞式中型轰炸机。20世纪50年代后期,遵照军委确立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空军确定在重点发展歼击机的同时也适度发展轻型、中型轰炸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后期,我国利用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依靠国内技术力量,对轻型和中型轰炸机进行了仿制。轰5飞机是一种可在昼夜及各种气象条件下遂行战术轰炸和攻击任务的轻型轰炸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以苏联的轻型轰炸机伊尔-28为原准机,在结构上进行了大量改进,自行设计了占全机总图量的40%,主要对炮塔、雷达、瞄准具、变流机、发电机等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改进,从而提高了飞机的作战性能和轰炸准确性。轰5的最主要的是武器系统,其炸弹舱设在机身中,正常载弹量1000千克,最大载弹量3000千克。该机采用的轰炸方式为水平轰炸、电操纵轰炸。瞄准投弹设备包括与自动驾驶仪的航向陀螺相联的轰瞄-1甲型瞄准具和轰炸雷达。轰5的基本型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966年首飞成功,1967年投入批生产,至1984年停产,共生产交付各型轰5型飞机507架。该机共有4种改型,即增大航程并缩短起飞滑跑距离的轰5甲飞机、可外挂鱼雪及副油箱的轰5鱼雷机、增大航程并加装照相侦察设备的轰侦5飞机以及满足训练需要的轰教5飞机。轰5甲该型机是于1976年在伊尔-28飞机基础上改型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性能。改型后低空航程增加了8%,中空航程增加了12%,高空航程增加了l8%,并缩短了起飞滑跑距离。

轰5鱼雷型该型是根据海军航空兵的要求改型的,经过改型后,飞机可外挂3枚鱼雷或者2枚大型鱼雷和一个副油箱。该型共交付海军35架。

轰5特种武器运载机该型机是1967年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改装的核武器运载机。

轰侦5型该型机是在轰5基础上改装增加照相侦察设备,从而设计改型的侦察机。该型于1970年12月开始研制,于1977年设计定型。主要的改进是在机身弹舱内加装了两部大型带相移光学补偿机构的中高空昼夜航空照相机,增设了机翼整体油箱。改型的结果,不仅满足了照相侦察的要求,同时还提高了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比原型机的航程增加了47%,作战半径增加了50%,最大续航时间增加1小时23分、根据部队需要只生产了8架。

轰教5型该型是根据苏制伊尔-28y型改型设计的轰炸教练机。根据部队需要,沈阳飞机制造厂于1967年5月试制,1970年12月12日首飞成功。经过试飞鉴定,1972年4月国家批准设计定型,到1984年停产时止,我国共生产了278架。

我国试制的轰6飞机,是仿制苏联的图-16高亚声速中程战略轰炸机,称为轰6甲。1957年6月,苏方正式同意将该机的制造权转让给中国。同年9月,我国即派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为团长,陈废,宋任穷为副团长的军事代表团赴苏联考察。随行的航空小组有徐昌裕、徐舜寿等专家。航空小组重点考察了图-16,并进行了谈判。(实际上,苏联的图-16研制成功后,经过几年大批量生产,已于1958年在苏联停产)。1958年10月,国务院决定用苏联提供的组装件自行装配图-16喷气式中型轰炸机。经过具体协商、谈判,1

959年1月,两架图-16的样机终于飞抵哈尔滨122厂。于是1959年2月,我国与苏联政府签订协议,苏联向我国提供图-16轰炸机的成套技术资料、样机,散装件(2架)及型架,、并于同年5月交付我国。同年6月,国内开始装配图-16轰炸机,同年9月27日,国内组装的图-16轰炸机首飞成功:同年12月,国内装配的首架图-16轰炸机交付空军部队使用。

轰6甲飞机的仿制工作从1959年开始。按照当时的要求。原计划拟分三个阶段,三年完成仿制任务的周期。因此,当年的三机部改为由172厂和122厂联合试制。172厂负责试制飞机外翼、垂尾、平尾和前主起落架;122厂负责试制前6段的飞机机身、中央翼、中央外翼、系统、附件,全机静力试验、总装和试飞。但由于计划脱离实际,加上三年自然灾害,苏联中断援助协议和当时的航空产品问题较多等诸多原因,所以被迫暂停。1961年底,三机部根据当时形势,又决定122厂停止轰6甲飞机的试制,全部交由172厂完成,于是两厂又进行了全面的交接工作。l963年6月,国务院又给172厂下达了一项绝密科研任务,即将空军36师的一架图-16迅速改装成能运载和投放原子弹的飞机。

1964年3月,三机部又批准了轰6飞机的继续试制。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在1966年10月完成了第一架静力试验用飞机。1968年12月,02架飞机首飞成功。试飞结果证明,我们仿制的轰6甲飞机不仅完全达到了苏联图纸的要求,某些飞机性能还优于苏联飞机。

轰6甲飞机的试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而联的图-16轰炸机,是20世纪50年初由苏联图波列夫集团研制的。当时的研制目的是为了对西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各国重要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要求而设计的。其性能与尺寸大致和美国的B-47、英国的“勇士”、“火神”轰炸机相当。当时,我国仿制的轰6甲型,就是综合了图-16飞机的两个型别,结合我国国情,在设计上做了一些修改而研制的。该机翼展约34.2米,机身全长34.8米,最大载弹量可达9000千克,最大航程6000千米。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

,我国确定在仿制轰炸机的基础上实现中型轰炸机国产化,我空军轰炸机的发展开始进入自主研发阶段。

1968年12月24日,国产轰6基本型飞机首飞成功;1969年2月19日,国产轰6飞机投入批生产;同年2月28日,首架国产轰6基本型飞机正式交付空军部队服役。轰6基本型飞机试制成功后,航空工业部门根据空军的要求进行了改进改型。在基本型基础上主要的改进改型包括:1981年交付空军部队使用的加装第二代自动领航轰炸系统的轰6C飞机;1983年12月交付空军部队使用的加装自卫干扰设备的轰6自卫干扰

机;以及1984年交付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的加挂空舰导弹的轰6D(轰6丁)飞机。1988年10月1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产轰6飞机生产定型。

国产轰6飞机是一种高亚声速中程中型轰炸机,可以执行战略、战役轰炸任务,也可执行航空侦察任务。在国产轰6飞机定型后,航空工业部门根据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以及主要方向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依靠国内技术力量,陆续在轰6飞机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改进改型,研制了适应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的轰6系列轰炸机。

其一,从“0”批开始,垂尾翼尖换用玻璃钢材料替换了原来的木质胶接结构设计:

其二,为了满足科研任务的需要,与603、630所合作将一架轰6飞机改装成空中发动机试车台,供603所科研试飞用,具体的改装工作始于1966年,完成于1969年:其三,1969年8月至1970年2月,将一架轰6改装成“靶6”试验机的运载母机,为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高空无人驾驶飞行器的靶机需要而改装;

其四,为满足空军加大轰6飞机航程和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的要求,172厂于1970年就开始了换发研制工作,将原来的2台涡喷8发动机换为从英国进口的4台“斯贝”发动机。1978年初换装工作结束,经初步试飞证明,改装后的飞机,起飞、着陆,爬升及航程等主要性能均有明显提高;其五,自第12批起,将轰6飞机的领航轰炸系统改装为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20世纪70年代水平的自动领航轰炸系统,提高了飞机的自动领航能力和轰炸精度。该项目从1975年开始,1982年小批生产;其六,从第14批起,将原来的普通机翼翼尖改装为低阻翼尖,改善了飞机的气动外形,减少了巡航阻力,提高了升阻比,降低了巡航油耗,使飞机航程比原来增大了350千米;

其七,根据三机部下达的任务,西安飞机公司于1977年试验将轰6飞机改装成为装有电子干扰、电子侦察、电子警戒及可投放金属丝或金属箔的自卫干扰机。此项改装于1983年5月试飞完毕,同年年底交付空军;

其八,将轰6飞机加装能悬挂空-舰导弹的轰6丁型,在其左右机翼下各挂一枚鹰击6甲型空舰导弹,可向敌人海面上大型舰船攻击的导弹载机,不挂导弹时也可作轰炸机使用。

轰6飞机的机翼翼展34.189米、机身全长34.8米,最大起飞重量75.8吨:最大加油量34220千克,最大载弹量9000千克,最大航程6000千米。

1993年5月,空军确定在轰6C飞机的基础上加装惯性导航系统和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并命名为轰6F飞机。1994年5至9月,空军轰炸航空兵某师完成了轰6F飞机的试飞;1995年4月,空军批准了轰6F飞机及其惯导/全球定位系统/多普勒组合导航系统的技术鉴定,轰6F飞机正式交付空军部队使用。轰6F飞机实现了惯导自主导航、全球定位系统导航以及惯性导航轰炸和多普勒/全球定位系统导航轰炸,使轰6飞机具备了远程、海导航轰炸能力,大幅度提高了空军轰炸机的综合作战效能。

为增强空军航空兵的远程作战能力,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空中加油机的预研工作。1988年底,航空工业部门正式启动轰6改空中加油机(轰油6飞机)的研制工作。1991年6月,首架轰6改空中加油机首飞成功,并于当年首次空中对接输油成功。1995年12月,轰油6飞机交付空军部队使用,并于次年4月正式定型。轰油6飞机采用锥套-探头式空中加油系统,可以通过仪表指示和目视对接的方式,同时对2架歼8D飞机进行空中加油、也可对单机进行空中加油、轰油6飞机是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空中加油机,该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在航空高尖技术上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填补了我国特种飞机方面的空白,大幅度提高了航空兵的远程作战能力,在空军航空装备建设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经过60年的发展,空军轰炸机已经实现了由完全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转变,由完全进行临空轰炸到防空区外突击与突防临空轰炸相结合的转变,由目视领航轰炸到惯导自主导航、全球定位系统导航以及惯性导航轰炸与多普勒/全球定位系统导航轰炸相结合的转变。60年来人民空军在轰炸机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技术条件下特别是信息化条件局部战争空中作战的实践证明,由于具有续航时间长、载弹量大、平台载荷种类多。突击手段多样化等独特的能力,轰炸机在联合空中作战中仍然具有多用途战斗机所不具备的优势,轰炸机在未来战争中仍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轰炸航空兵是人民空军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轰炸机的未来发展将继续受到高度关注。人民空军轰炸机的发展将遵循“装备一代、生产一代、预研一代”的原则,密切关注世界范围内轰炸机研发与作战运用的新特点及新趋势,依靠国内技术力量,以核心平台为基础,将飞行平台与新型航电系统、新型机载武器系统的发展紧空结合,形成具有较高综合作战效能的轰炸机系列;重点提高新一代轰炸机的远程机动能力、突防生存能力、防空区外精确打击能力以及信息对抗能力;研制适合新一代轰炸机作战使用需要的系列化空中投射武器,提高空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以及应对多种安全威胁、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利

用60多年来空军轰炸机发展与使用的宝贵经验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技术实力,人民空军轰炸机的未来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前景,空军轰炸机航空兵必将成为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战略威慑与实战打击力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捍卫拓展中的国家利益,支撑国家迅速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