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武警特战队员在行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裴楠

甘南高原平均海拔3000多米,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70%,在这里走路相当于在平原上负重10多公斤行走。武警甘肃省总队甘南支队某特战中队官兵就驻守在这里,他们365天连续备战,24小时全时待命,被称为维稳处突的“尖刀利刃”。

2009年至今,中队先后圆满完成执勤安保、反恐处突和抢险救援任务40余次,多次被上级表彰为先进中队、先进党支部,19名官兵荣立三等功,涌现出武警部队优秀“四会”政治教员余兴勇、武警部队优秀教练员陈志勇、武警部队优秀共产党员洛桑扎西等先进典型。

武警甘肃省总队甘南支队某特战中队在陌生地域开展训练。(资料图片)

“无论高原还是平原,特战队员的使命任务都是一样的,我们不会因为身处高原就降低训练标准。”中队长闫凯说,“为了增加训练难度,我们还把攀登楼加高了两层。”

5月中旬的一天,在中队的训练场上,特战队员们正根据计划展开射击、障碍和攀登等各课目训练。据了解,甘南地区无霜期短、严寒潮湿、紫外线强,此时虽已入夏,这里仍然时有降雪。在这样的条件下,中队按照源于实战、高于实战、严于实战的要求抓练兵备战,每周3次武装越野、障碍训练,每月两次长途奔袭,常态化开展武力突击、追击捕歼、后勤保障等实兵演练;特战队员们每人每天最少要进行300个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起以及50次单双杠练习。

武警甘肃省总队甘南支队某特战中队特战队员进行手枪射击训练。(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裴楠/摄)

四月下旬,上级将中队拉至陌生地域,在暴雨中展开了一场丛林地反恐实兵对抗演练,扮演蓝军的兄弟中队攻势异常凶猛,丝毫不给扮演红方的特战中队喘息机会。

中队官兵依托地形地貌,在中队长闫凯的指挥下,采取多点侦察、精确狙击、迂回突击的战法,引诱蓝军上钩,将蓝方“一网打尽”,圆满完成任务。

去年冬天,特战小队长杨世杰带领战士配合公安机关执行一起抓捕任务。面对持枪歹徒,杨世杰冲在最前面,他第一个破门而入,将猝不及防的歹徒摁倒在地,成功完成抓捕任务。

武警甘肃省总队甘南支队某特战中队特战队员进行狙击枪射击训练。(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裴楠/摄)

近年来,武警部队射击理念向“绝对快、相对准”转变,这对官兵的实弹射击训练提出了更高要求。

“太厉害了,五发子弹准确命中目标用时不到1秒钟!”最近,许多单位将特战队员快反射击训练的视频传到网络上,中队战士李强看到后,与战友一起分析视频中的技术要领,“他上膛时提前预压扳机0.3秒,准确把握击发临界点,稍有偏差就会走火,这需要平时的刻苦练习。”

“思战谋战、主动担当,是中队官兵身上非常宝贵的品质。”中队长闫凯说。

去年,班用机枪配属到中队,面对这个全新的训练课目,中队战士刘玉主动挑起担子,与其他干部骨干一起研究新武器使用,很快便形成战斗力。

刘玉讲解狙击手伪装侦察注意事项。

2014年4月,刘玉被选拔参加武警部队第一届狙击手比武竞赛,与来自“猎鹰突击队”、“雪豹突击队”两支反恐“国家队”以及武警部队数十个单位的二百多名狙击精英同台竞技,以绝对优势取得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战友们称为“枪王之王”。

有人问他:“你作为狙击手为何还要练习使用班用机枪?”刘玉说:“在实战中,我和战友随时面临受伤甚至牺牲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练就一专多能的本领。”

现在,“枪王之王”刘玉已经可以熟练使用手枪、步枪、班用机枪、狙击步枪、弓弩、防暴枪等十几个型号的武器。

2018年11月,驻地两个村庄的黑恶势力聚众械斗,中队奉命实施控制、抓捕。任务过程中,官兵同公安干警密切配合,不少人被飞过来的石块砸伤,鲜血直流,但无一人叫苦叫累。最终,他们圆满完成任务,抓捕犯罪嫌疑人40余人,缴获大量管制刀具。

武警甘肃省总队甘南支队某特战中队官兵看望帮扶对象。

中队驻地生态环境脆弱,夏天遇到暴雨容易造成洪涝灾害。2016年8月,当地遭暴雨袭击,引发城区内涝,造成5000余人受灾,30多户房屋坍塌。接到救灾命令,中队官兵迅速赶赴现场展开救援。他们连夜转移群众、抢运物资、挨家挨户搜救被困人员,又在暴雨停止后帮助群众清理淤泥、疏通道路、搭建帐篷。完成救援任务的官兵撤离时,当地群众纷纷赶来道谢,他们双手合十感谢说:“你们就是我们的‘避雨伞’。”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