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突击队史上最长的一天,《孤独的幸存者》

一部并不精彩的电影,一次并不成功的行动,却被人传颂至今。

电影《孤独的幸存者》取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红翼行动”(The Operation Red Wings)。2005年6月28日,一支美军海豹突击队潜入阿富汗兴都库什茫茫大山之中执行代号为“红翼”的斩首行动,行动失败导致3名海豹突击队员在交火中丧生。随后赶来救援的一架支奴干直升机被阿富汗塔利班击落,机上8名海豹突击队员和8名第160特战航空团士兵阵亡。

这是美国海军特种作战部队自二战后单日伤亡最多的一天,也是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单日伤亡最多的一天,可以说这是海豹突击队历史上最长的一天。

电影拍得略显乏味,原因是没有传统好莱坞商业电影中刺激的动作场面和简单的正邪较量。四个人四条枪,还来不及进入战斗模式就暴露位置,然后被几百个塔利班牢牢摁住一通乱打。尽管主要的角色都是正宗的海豹突击队,情节也是一次标准的军事行动,但是可以说这是一部披着“武戏”外衣的“文戏”

交战规则

一次小规模的特种作战行动却引来了大麻烦,四个海豹突击队员在潜伏时被放羊的阿富汗老乡无意中撞见。于是这次行动尚未开始就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定,如何处理闯入交战地带的平民?电影中最重要的冲突不是来自于激烈的枪战,而是这个艰难的决定。

美军的交战规则明确规定禁止伤害平民,然而遵守规则意味着塔利班将会发现这支潜入敌后的海豹突击队。同时由于阿富汗常年处于战乱,可以说是全民皆兵,塔利班利用平民来侦查情报并非不可能。

四个美国大兵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并没有采取西方人习惯的投票表决,而是由队长麦克·墨菲作出一个勇敢的决定,释放平民。无论是出于伟大的人性,还是出于对规则的简单遵从,这个导致巨大伤亡的决定使得这次失败而又伟大的行动被载入史册。

斩首行动旋即变为一场屠杀,只是杀人者反被追杀。四名美国特种兵迅速被上百人的塔利班武装分子包围,无论海豹突击队再如何神通广大,终究双拳难敌四手。三名队员战死,最后只有一人孤独的幸存。

冒险营救

于是电影引出又一个充满矛盾的话题,战争中是否值得不惜一切代价的冒险营救

美国军事电影中最让人热血沸腾的那句话就是:“Leave no man behind",任何一个军事强国都会有这样的传统。电影中的基地指挥官得知行动失败后,不顾一切的发起营救。两家支奴干直升机在没有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掩护的情况下,自杀式冲入交战地区企图营救四个受困的海豹突击队员。结果当场被塔利班火箭弹干下一架,机上8名海豹突击队员和8名第160特战航空团士兵全部阵亡,简直是翻版十二年前著名的摩加迪沙“黑鹰坠落”。

海豹突击队编制只有几千人,每一名海豹突击队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挑选出来的精英,这次战斗损失之巨大震动美国。这次失败的营救是否值得见仁见智,这次营救中所同时反映出的美国特种部队巨大的勇气和鲁莽令人深思。

“洛克海”法则

电影的结尾抛出了第三个充满争议的反转,最后搭救幸存海豹特种兵的竟然还是阿富汗老乡。当地普什图族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个美国大兵藏匿在家中长达数天,期间塔利班武装分子屡次搜查这个村落都没有发现特种兵的下落。

当地村民拯救美国特种兵的原因耐人寻味,既不是出于对塔利班的憎恶,也不是出于对美国人的热爱。当地普什图族有一个延续几千年的传统“Pashtunwail”洛克海法则。这个传统要求部落所有人誓死保护自己的客人,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阿富汗地处亚洲中心,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有所谓“得阿富汗者得亚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并没有使这个国家繁荣昌盛,带来只的有无尽的战乱。从大英帝国到前苏联,打着各种旗号的列强纷至沓来,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阿富汗人民看惯了来来去去的各路豪杰。无论城头如何变换大王旗,不变的是“洛克海法则”,即使现代文明再怎么发达都无法改变阿富汗这个国家和人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