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战功仅次于朱可夫的苏联名将——科涅夫元帅(2)

科涅夫在战场上的真正声威是从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建立的。他的部队不仅在关键时刻使德军打赢这场会战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且在战役反攻的过程中解放了号称乌克兰第二首府的哈尔科夫。为此,斯大林命令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以224门礼炮齐放20响,庆祝红军的这一重大胜利,这是苏联在卫国战争中首次鸣放较高等级的礼炮(此前的礼炮是以124门火炮鸣放12响)。库尔斯克会战成了科涅夫命运的转折,战役结束5天后,他获得大将军衔。朱可夫后来说:“战争初期,斯大林对科涅夫的态度是不好的,多次撤去他的方面军司令职务。可是后来由于科涅夫指挥草原方面军有方,接二连三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和成功时,斯大林发现科涅夫很会打仗,于是就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反攻期间的大显身手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真正转折点,作为德军主要突击力量的装甲坦克部队,经此一役后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对苏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苏军从此转入战略反攻,开始了直捣易北河的伟大进军。科涅夫真正显示出他是一位杰出统帅,是在苏军的战略反攻期间开始的。斯大林曾将那位指挥了敖德萨、塞尔斯托波尔和高加索英勇保卫战的名将彼得罗夫称作防守将军,说他只能防守不会进攻,因此在战争后期撤了他的方面军司令员一职(斯大林对彼得罗夫的看法并不正确,彼得罗夫实际上能攻能守)。而科涅夫正好与彼得罗夫相反,在斯大林眼中是位进攻将军。他在苏军的反攻阶段,出色指挥了一系列大规模进攻战役。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气势和魄力,令后人叫绝。

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开始了第聂伯河会战,以中部和南部两大战场的7个方面军在1000至1200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实施进攻,目标是击溃当面德军,强渡第聂伯河,粉碎德军退守这一天险抵抗苏军的企图。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前进迅速,胜利解放了200年前彼得大帝与瑞典军队决战的名城波尔塔瓦,并在9月24日夜间渡过了第聂伯河,然后继续向前发展进攻,进展神速,以致最高统帅斯大林对在第聂伯河桥头堡受阻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和在该方面军督战的大本营代表朱可夫严厉批评,指责他们行动不坚决,并拿科涅夫给他们作榜样。朱可夫和瓦杜丁受到批评后迅速更变部署,终于突破了德军防线,收复了苏联第三大城市——乌克兰首府基辅。

解放基辅

随后,瓦杜丁和科涅夫两个方面军(1943年10月起改名为乌克兰第1、第2方面军)继续向西进攻。1944年1月下旬,他们两军以勇猛突击将德军约10个师合围在科尔宋——舍甫琴科夫斯基突出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泰因眼见德军重兵陷入合围,赶紧拼凑了6个坦克师前去解救。希特勒亲自向被围德军发电报说:“可以像依靠石头墙一样依靠我。你们将从合围中被解救出来。”德军强大的坦克集团发起了凶猛的进攻。科涅夫眼看德军就要突破瓦杜丁部队的防线,立即命令自己的部队冲过两个方面军的分界线,封闭了德军杀开的缺口。此举大受最高统帅斯大林的赞赏。斯大林决定,由科涅夫指挥所有对内正面的部队,负责歼灭被围德军;在对外正面的部队则由瓦杜丁集中指挥,负责阻击敌人的援军。实际上,斯大林是把消灭德军重兵集团的荣誉给了科涅夫,因为按当时的惯例,只有歼灭敌人的部队才能得到首都莫斯科的礼炮致敬。科涅夫没有辜负最高统帅的期望,经几昼夜奋战后在2月17日歼灭了被围德军,毙敌55000余人,俘敌18000余人。这是苏军继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又一次围歼德军的重兵集团。2月18日,苏联首都莫斯科隆重鸣放礼炮,向科涅夫和乌克兰第2方面军部队致敬。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在电话中向科涅夫表示感谢。这场大捷使科涅夫得以超越斯大林格勒的英雄罗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继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和斯大林之后第4位荣获苏联元帅军衔。

科尔宋——舍甫琴科夫斯基大捷之后,由于春季解冻的雪水融化,使苏联南方成为泥泞的海洋,德军以为在这种天气里,苏军的坦克机械化部队无法行动,而且经过冬季的苦战后,红军也必须休整,难以开展新的攻势。他们希望能获得喘息的机会,以重整旗鼓,但德军不曾想到的是,苏联T—34坦克的履带比德国坦克宽,能在泥泞中行驶自如,同时美国援助苏联的大量卡车具有比德国军用车辆更出色的越野性能,更重要的是苏军在经过整个冬季的激战之后,仍然具有饱满的精神和高昂的士气。结果,苏军出乎德军的意料,在南方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春季攻势,3个乌克兰方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南部战场。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攻势凌厉,尽管无边的泥泞使苏军的T—34这样出色的坦克也时常陷入泥中,汽车和大炮更难以前进,只能用人力推动,但科涅夫的大军还是在短短一月内挺进了200—600公里。在苏军的神勇进攻面前,德军丢下陷在泥中的坦克、大炮和车辆,依靠骑牛或步行,几乎是“赤条条地”从乌克兰逃走。科涅夫部队在进攻中毙俘敌8万余人,击毁和缴获600辆坦克和220辆装甲车。

3月底,前锋部队进入罗马尼亚境内。这是苏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首次前出到国境线。消息传出,苏联举国振奋,首都莫斯科以最高等级的礼炮——324门火炮齐鸣24响,庆祝这一重大事件。德军的南方战线在3个乌克兰方面军排山倒海的进攻之下迅速崩溃,曾是德军显赫战将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泰因和“A”集团军总司令克莱斯特为此双双被希特勒免职。

乌克兰战役结束后,由于瓦杜丁大将于1944年4月15日因伤逝世,根据朱可夫的建议,科涅夫元帅在5月份接过了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指挥权。乌克兰第1方面军是苏军最强大的方面军,兵力达120万人,拥有20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250架飞机。科涅夫的下一个目标是粉碎德军最强大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该集团军群有90万人,900辆坦克,700架飞机。在苏德战争中,这还是红军首次单独以一个方面军对德军一个集团军群,这表明红军的威力在战争过程中得到极大提高。7月14日,科涅夫发动了史称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的攻势。科涅夫在这次战役中再次显示了他的能攻善战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干。他大胆地将方面军编成内90%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集中在主要突击方向,对敌形成强大优势。进攻开始后,苏军步兵在强大炮火支援下,经英勇奋战在德军坚固防御体系上打开了一条长18公里,4—6公里的突破走廊。这样狭窄的走廊本来并不适合坦克部队进入,应等待步兵将其向两翼扩展后,才能投入坦克兵团发展攻势,但拖延下去德军就有调来援军反击的可能。科涅夫当机立断,下令近卫第3和第4两个坦克集团军立即投入进攻。苏军强大的坦克兵团雷霆万钧地进入突破口后,德军的防线迅速崩溃。科涅夫的大军横扫当面德军,仅在7月份的作战中,就毙、伤、俘敌20余万,彻底打垮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并且跨过维斯瓦河在对岸建立了桥头堡。尽管苏军的进攻势如破竹,但老练的科涅夫仍然在进攻中有意地保存了预备队近卫第5集团军的实力,没有让它过多地卷入交战,直到抵达维斯瓦河后,才将这支最精锐的部队投入战场,结果德军尽管出动了强大兵力,甚至首次动用了最新型的“虎王”式坦克,对苏军的桥头堡反复发动进攻,却始终未能消除苏军的登陆场。

攻占敌人巢穴

1945年1月,科涅夫率领乌克兰第1方面军,同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各自在维斯瓦河的登陆场向希特勒德国发起了最后的强大攻势,直指第三帝国的巢穴柏林,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壮观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这两个方面军共有220万人,7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000架飞机,335000门火炮和迫击炮,其中乌克兰第1方面军拥有110万人,324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582架飞机,16000火炮和迫击炮。这两路大军原定在1月20日发动攻势,但由于德军在阿登展开了强大进攻,使英美军队的战线陷入危急之中,西方盟国紧急向苏联呼救,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攻势提前在1月12日进行。这意味着苏军将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里无法得到航空兵的支援,只能依靠炮兵和坦克进行突破。但是战役开始后,苏军的进攻威力丝毫未曾降低,原因是科涅夫素来重视炮兵突击,早在战役的准备阶段,他就亲率各集团军司令员、军长、师长们察看了整个战场前沿,在突破方向集中了强大的炮兵集团,每公里正面的火炮密度达到250—280门,有的地段甚至达到300门。进攻开始后,苏军炮火的猛烈程度有如天崩地裂,虽然炮火准备只持续了1小时47分钟,德军却感觉似乎不下5小时。苏军空前的炮火威力,使素以顽强著称的德军竟然失去控制,纷纷擅自脱离阵地向后溃逃。苏军在第一天就突破了德军的主要防御地带,科涅夫不给德军任何喘息和反击的机会,在当天中午就下令两个坦克集团军进入突破口发展进攻,迅速击溃了德军。

德国将军蒂佩尔斯基希在其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描绘这场进攻说:“突破是如此猛烈,它不仅打退了第一梯队的师,而且打退了很强的快速预备队……深深楔入德军战线的兵力如此之多,以致要消灭他们,哪怕是限制一下他们都已不可能……俄国军队很快将其坦克兵团投入了打开的缺口,其主力开始向尼达河推进……”另一位德国将军梅伦廷也评论说:“俄国人的进攻以前所未有的威力和速度发展着。很清楚,他们的最高统帅部已经完全掌握了组织大量机械化集团军进攻的方法。”科涅夫的方面军向前长驱直入,与朱可夫的方面军一起,在23天中向前神速挺进了600公里,扩大突破近1000公里,渡过奥得河并在对岸占领了战役登陆场。在23天的作战中,仅乌克兰第1方面军就俘敌官兵43000人,歼敌15万余人,缴获300多辆坦克和200多架飞机。科涅夫在神速的进攻中,还以巧妙的机动完整地夺取了西里西亚工业区,这是欧洲居鲁尔区之后的第二大工业区。他的大军越过奥得河后并未停息,而是一鼓作气地又打到尼斯河,与朱可夫大军一起对德国首都柏林形成威逼态势。

斯大林原来的意图是让红军统帅中最有声望的朱可夫指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占领柏林,但由于德军向首都集结百万重兵,摆出了全力固守的架式,因此有必要让科涅夫指挥的实力强大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也加入柏林方向作战。由谁的部队攻占柏林,成为摆在斯大林面前的难题,因为这两人都是战功赫赫。他踌躇再三,最后决定让这两位统帅进行竞争,谁的部队最先打到柏林,就让其攻占柏林。为了争夺攻占希特勒巢穴和德国首都的荣誉,朱可夫和科涅夫这两位红军的最杰出统帅都使出了浑身解数。4月16日,进攻柏林的战役开始后,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第一天中就发射了123万发炮弹,这是迄今为止东线的最猛烈炮火,令德军的幸存者们日后无不谈虎色变,而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稍后开始的炮火准备,比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更为猛烈,以致当毁灭性的炮火准备停止后,许多德军士兵甚至小分队都不顾指挥部的死守命令,纷纷溜之大吉。凭借压倒一切的炮火威力和强击机撒布的烟幕掩护,科涅夫的大军顺利地渡过了尼斯河,突破了德军防线,并打退了德军以大量坦克进行的反冲击。科涅夫命令他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司令员:脱离方面军的主力部队,更大胆地向战役纵深挺进,不要顾及后方,因为他本人作为方面军司令员,将在他们身后亲自保障其后方的安全。随后他接到斯大林的电话,最高统帅告诉他,朱可夫的部队遇到德军的顽强抵抗,进攻受阻,询问是否可以将朱可夫的两个坦克集团军调过来,通过他的方面军打开的缺口向柏林方向突击。科涅夫认为这将造成很大混乱,现在他这里战事发展顺利,他完全可以自己手中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向柏林进攻。斯大林表示同意,让他把坦克集团军转向柏林。接完电话后,科涅夫立即向两个坦克集团军司令下达命令,让他们向柏林方向迅猛发展进攻两个坦克集团军接令后,立即风驰电掣地杀向柏林,于4月22日进抵柏林城郊。4月25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波茨坦胜利会师,将柏林完全包围,并在当天进抵易北河畔,同美军实现了历史性的“易北河会师”。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两军密切配合,经过激烈的巷战,在5月2日攻克了法西斯德国的首都——柏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