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鲁班”,这个一级军士长牛了

来源: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刘志民 杨思聪

军中“鲁班”——唐冰

唐冰,山东沂源人,1972年7月出生,1989年3月入伍,一级军士长,现为中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技术保障队制配技师,先后参加“空剑”“红剑”等系列演习任务。打仗需要就是他的研究方向,一双巧手锻造多类战斗、保障器材,确保“千里眼”看得更快、更远、更准,织密牢不可破的蓝色天网。

荣誉档案:

入伍30年,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1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 次。

精彩时刻:“大块头”诞生记

中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制配技师唐冰从军近30 年,得意之作不少,最令他刻骨铭心的是一个“难产”的“大块头”。

那年,某大型实兵对抗演习现场,这个“大块头”两次被“敌”判为真目标,大幅提升本方雷达战场存活率,帮助他所在的单位扛回了属于参演雷达部队的最高荣誉——“情报保障先进单位”。

这个“大块头”是一部涂满迷彩伪装色的“雷达”。与一般担负战备值班任务的雷达不同,它的作用,是在战斗中诱骗、误导“敌机”对其进行识别、攻击,提升真的雷达战场存活率。

唐冰研制“大块头”的想法,来自一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参观见学活动。当时,一个形状奇怪的装备一下子“勾住”了唐冰的眼球,听人介绍,才知道是一个雷达假目标系统。

“如果能够将它搬到战场……”正在思考类似问题的唐冰眼前一亮。当天晚上,他兴奋得失眠了。回部队前,细心的他专门又找到专家,详细咨询了相关数据和工作原理。

“我要为单位设计一个类似的‘大块头’!”任务结束后,唐冰将自己的想法向旅领导进行了汇报。这让旅领导很意外。想法是好想法,但是细一分析,理论支撑不足、耗费成本较大等困难摆在眼前,而且,以一个基层单位的实力,由一个士官牵头,能否完成如此艰巨的研发任务,也有所存疑。出于以上种种考虑,旅领导没有同意他的想法。

如果就这样放弃,不是唐冰的性格。当时,已过不惑之年的唐冰,已完成过5项雷达装备技术革新项目的样机制作和加改装,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不是高学历,而是他一股子主动作为、看准就干、坚持不懈的劲头。

于是唐冰将自己关进了装备车间。3 天后,他带着雷达假目标系统图纸和模型再次叩开了旅领导的办公室。满眼血丝、胡子拉碴和满身油污的他,让旅领导大吃一惊。

这一回,经过反复演示和论证,旅领导终于认同他的想法。

后来,这位领导说起此事记忆犹新:“说实话,把这么大的项目交给一个士官去‘折腾’,当时心里还真说不上百分之百托底,可正是他那股较真劲打动了我们旅党委一班人。”

有了组织的支持,唐冰一往无前。找资料、查数据、画图纸,他像一颗钉子一样把自己钉在了加工车间,连续加班加点自行设计,并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改造。那段时间,在战友的眼里,唐冰是彻底着了“魔”。为了实现天线的自动升降,他拆开升降机仔细研究内部齿轮结构,查阅大量关于电机、控制等方面的专业书籍,做了几万字的笔记,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电机最佳位置和电机齿轮与升降齿轮的最佳咬合方式,成功地解决了雷达自动升降难题。

“论证—实验—改造—再论证—再实验—再改造”,经过不断的打磨,一个以假乱真的雷达假目标系统赫然成型,并在一次又一次实战检验中不断发挥重要作用。如今,已经快退休的唐冰,每次看到这个“大块头”,都不禁想起那段经历。“不怕眼前有山,就怕心中没路,为了实现打赢这个目标,吃再多苦,我也心甘。”唐冰说。

军旅格言:

谋打赢,不仅要靠勤奋,更要有不服输的信念,才能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拿手绝活:为战场打造“十八般兵器”

有一次,唐冰所在的技术保障队接到某型雷达架装任务。当时的雷达方舱装卸,需要多人同时手摇升降机构来升降方舱,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方舱倾覆。

“如果能变成自动升降该多好。”一名战友的话,被细心的唐冰听进了心里。于是,第一个方案出炉了:多人同时用手持电动扳手驱动升降机构。然而,经讨论,大家发现方舱倾倒的危险依然存在,“必须通过一个驱动实现多个方位的同时起降”。新一轮的研究又开始了,“用一个大功率电机通过链条带动升降机构……”第二次,唐冰做足了理论准备,还设计制作出了样机,但试验结果依然不理想。

能不能直接用电机齿轮代替链条?唐冰拆开升降机构,仔细研究内部齿轮结构。经过上百次的试验,他终于解决了升降机构同步升降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官兵们所期待的“自动升降”。后来,他的与此有关的某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小发明、小创造,只要战场需要,唐冰就愿意一试。

某次执行演习任务期间,由于野外天气炎热,油机长时间负载运转后,经常因温度过高“趴窝”。每次抢修,都累得油机技师满头大汗。此时,有人向唐冰提议:“你动手能力比我们强,能不能帮忙制作一个油机自动报警装置?”

唐冰之前一直为雷达兵器“ 打补丁”, 瞄准油机装备这还是头一次。唐冰没有拒绝,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先向油机技师虚心请教工作原理,又利用夜间等油机工作暂歇期,反复拆装试验。他凭着手里的一把焊枪与超强的动手能力,在油机技师的帮助下,研发了“油机状态自动监测及报警、保护系统”, 大大降低了油机故障率。

个人愿景:我快退休了,近30年的军旅生涯,我亲身经历、见证了部队的发展变化, 希望明天的雷达兵,能够看得更远、更准,为祖国和人民守卫好头顶这片蓝天。

(解放军生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