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和:一个硬汉的传奇

王宝和今年70岁,与共和国同龄。他笑声爽朗、腰板挺直,握手时能让人体会到十足的“力量感”。三十年来,这种“力量感”一直存在于他蹚路创业的全过程,受到业界高度评价:

英国《金融时报》评价他:“标志着中国单纯依靠大型国企生产军工的时代结束了!”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描述他:“更像是一支作战部队里的司令员。”

一名国有大型军工企业负责人形容他:“你带着几百人把我们几万人逼到了墙角!”

尽管很多机构授予他“新闻人物”“创业标兵”等诸多荣誉,但熟悉他的人更愿意用另一个略带铁血意味的词去形容他——“硬汉”!

逼出来的胆气“宝鸡造”需要大魄力

1981年,因为那颗不安分的心,32岁的王宝和从一家国企辞职,搞运输当过个体户,办过汽车配件厂,后来索性自己办起了汽车厂。1986年,他把工厂的主产转向中型旅行车。1990年,他的工厂正式更名为“陕西宝鸡专用汽车厂”,主要生产长卡车和半挂车。到1996年,他的工厂又开始生产防弹运钞车。

然而,几年后,王宝和在运钞车产能过剩中看到了危机,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他又将目标对准了研制5吨级轻型轮式装甲车;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用于反恐维稳的轻型武器装备在国内尚属空白。

背水一战,2002年6月,装甲车研制从最初方案设计到样车生产仅仅3个月就完成了,而且一举获得多项国家专利。研制中的每一颗铆钉、每一张图纸等,都凝聚着王宝和的心血。装甲车研制出来了,王宝和给它取名为“新星2002型”,希望它如同军工界的“新星”般冉冉升起。但这个“钢铁怪兽”不是普通商品,产品有了,客户在哪里?王宝和再次面临与市场对接难题。

不服输的骨气“豁出去”实现大突破

“新星2002型”装甲车造出来不久,恰逢“首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国际博览会”在北京举行。王宝和驾车带着员工向北京驶去,他要用第一次精彩亮相去赢得尊重、赢得市场。

博览会上,“新星2002型”装甲车“吸粉”无数,然而,中国有句老话叫“叫好不叫座”,在随后两年的时间里,仅卖出两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军品尤其是武器装备,采购重点单位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些“名门望族”,而对民营企业这样的“草根”,大家仍然鲜有顾及。巨大的经济压力,让王宝和只能举债维持企业运转。

机遇总是钟情于有准备的人。2004年6月,中国按联合国的要求,开始组建第一支防暴警察队伍赴海地维和。装备招标中,共有5家单位竞标,其中4家是国有“老大哥”军企,只有陕西宝鸡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是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然而,王宝和他们中标了。

经过专业培训,不久后,125名中国防暴警察带着5辆轻型轮式装甲车去了海地,开创了中国民企第一次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装备的纪录。更让王宝和感到自豪与欣慰的是——从那时起,先后有8批中国维和警察连续采购使用他们生产的装甲车,在复杂动荡的特殊环境中至今无一人因战斗伤亡。

王宝和是个不甘于现状的人,他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装甲车的品质。一系列近乎严苛的改造和优化后,装甲车磨炼出了出众的“身板儿”——轮胎是自补防弹型的,就是说在被子弹打穿后能够迅速自动愈合,保证继续高速行驶100公里;虽是陆战车,却能涉水近1米深;可以稳稳当当地爬上100多级台阶;在结冰冻凝的20多度的坡道上不需挂防滑链;在侧倾近30度的情况下疾驶不翻车;冰天雪地露天停放36小时后4秒钟即可启动……

军工界的名气“高精尖”作出大贡献

从普通汽车到运钞车,再到装甲车,公司的产品始终属于“脚踏实地”型,然而,他又将目光锁定在旋翼机生产上,实现了“一飞冲天”。

中国低空飞行目前基本上是三角翼和动力伞的天下,但抗风性差、受地形限制成为其发展公认的瓶颈。2009年,王宝和在美国考察时发现一些飞行爱好者驾驶旋翼机从空中掠过,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千方百计找到了生产厂家,要求飞行员带他飞行。在体验了各种飞行动作后,王宝和产生了引进这种飞机到宝鸡的念头。也就在当年,他订购的两架旋翼机先后运抵宝鸡。慢慢地,他有了更为大胆的想法:“国外民营企业能生产这种飞行器,咱为啥不尝试一下呢?”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王宝和与工人们开始专心研制旋翼机,他专程前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心向相关专家求教,并邀请专家来厂指导。

春去秋来,王宝和的旋翼机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旋翼机大大小小零部件总共有1000余个,小到螺丝、螺帽,大到一次成型的机舱,再到航空仪表、罗盘等精密仪器,绝大多数的部件已经实现国产化。近年来,公司生产的旋翼机先后受邀在新疆和海南进行飞行表演,因其体积小、载重量大、轻巧灵活、便于维护,受到军方一致好评。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海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