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测绘黑鹰直升机!当年5000万一架引进,用30多年才仿制成功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哈飞以苏联米-4直升机为原型仿制出了直-5。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直-5的研制出现“高指标”、“瞎指挥”现象,导致工程进度过快,几乎所有直升机的质量都不过关,从首机试飞到量产足足用了4年时间。被批准量产后,直-5仍然存在动力不足、航程近、载重小、无法飞越高原等重大缺陷,后来研发的直-6更是因为存在重大技术问题没有投产,白白耗时16年、耗资1.5亿元。

直-6替代直-5计划破产,现役直-5只能装载1.2吨货物,实用悬停高度只有2000米,无法满足西藏地区部队的补给需求。80年代后,中美进入蜜月期,放开了对新中国武器禁运限制,只要有钱就能买到西方国家最先进的军工技术。1983年,我国决定引进西方重型运输直升机,由美国西科斯基公司、贝尔公司、欧直法国公司组成的竞标队伍来到西藏,各自展示自己公司的产品。最终,西科斯基公司展示的“黑鹰”直升机以6000米升限、5.1吨载重、2200公里航程的卓越性能竞标成功。

1984年6月,中美签署合同,购进24架S-70C-2型直升机(UH-64A民用型),以及配套的外挂副油箱、飞行测试系统、地勤系统和备用零件等等,共计1.5亿美元,平均每架直升机近5000万元人民币。要知道,当时一斤猪肉不过一块钱,5000万元几乎是天文数字。但后来证明,只要能买到先进的军用技术,花多少钱都值得。当时我国刚刚改革开放,因为缺钱,许多军事技术没能引进,留下了不少缺憾。

“黑鹰”不愧是一款优秀的高原通用直升机。引进“黑鹰”后,我国解决了3000米以上高原的运载问题,成功飞越了唐古拉山,为藏南地区送来急需的军用物资。可惜的是,我国当时只是引进了“黑鹰”直升机整机,并没有相关的测绘图纸和生产工艺,连自行组装技术都不具备,24架直升机用一架少一架。汶川救灾时,我军一次性出动了18架“黑鹰”,这几乎是我国能一次性调集的最大数量了。

那么,能不能通过逆向测绘破解“黑鹰”的秘密呢?实际操作很难。飞机的设计受到严格的体积和空间限制,各部件的联结设计非常精密,有很复杂的拆装顺序和相互干涉问题,有的联结结构都不在视线内,一个不慎就会造成损坏。哪怕是拆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所蕴含的工作量也远远超出想象,更不用说更加复杂精密的发动机了。最简单的拆解尚且如此费力,后面还有更复杂的逆向测绘、公差控制、加工工艺,一个细节做不好,整体性能就会大打折扣。总之这是一项工程浩大的艰巨任务,难度不比自行研发低多少。

用了30多年,我国才根据“黑鹰”仿制出了直-20,机型和布局与“黑鹰”非常相似,性能数据尚未公开,不知道能否超越原型机,取代“黑鹰”成为我国高原部队运输主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