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军进攻莫斯科受挫,怪老天爷?

1941年,德军最高统帅部和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协商制定“台风”作战的计划,根据“台风”计划,德军第2装甲集群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装甲集群1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开始了进攻。尽管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防御。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于1941年9月下旬夺取布良斯克。10月3日奥廖尔陷落。德军沿着奥廖尔-图拉的公路推进。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方向,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德军10月7日则进抵维亚济马地域,两方面军大部分军队在此陷入合围,一直顽强抵抗到10月12-13日。13日,苏联红军维亚济马集团大部被歼,被围军队一部后来突出重围,有的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布良斯克方面军陷于战役合围的困境后也向后退却,23日,苏联红军布良斯克集团大部被歼。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俘虏苏联红军58万人。苏军只有85000人突出德军防线。

苏军俘虏

但实际上,由于希特勒坚持中央集团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向北围攻列宁格勒,向南进攻乌克兰,导致了德军在1941年9月30日才放下手来将目标瞄准莫斯科,这实际上为苏联巩固莫斯科附近的防线赢得了时间。

德军进攻受挫,德军之所以打不下莫斯科,有以下原因:

第一,严重低估了苏联体制的动员能力。按照朱世巍的说法,德国在二战期间的动员程度远比不上苏联。最独裁的元首跟慈父比起来还是太弱了。德国百姓在二战时还保持相当高的生活水准,德国一直无法做到像苏联那样刮出最后一粒米投入战争。德国自以为凭借自身的战术优势,可以使自己在较高的舒适度下赢得战争,在打莫斯科时尤其如此。而苏联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国家一切的资源都投入战争,刮掉了所有能够搜罗的资源,废弃一切所有制带来的藩篱,把全民的舒适度降到濒死状态,二战期间苏联很多后方居民连活下去都有困难。投入不同,产出自然不同,这和冬天有什么关系?

第二,严重低估了苏联体制的凝聚能力。如果单说动员,苏联的人口、幅员、工业资源这些元首和他的将军们事前都是可以计算的。可是他们无法计算的是苏联军民的战斗意志,无法计算红色苏联所迸发出的人类罕见的承受损失和保持战斗意志的能力。按照之前战争的正常逻辑,连续几个集团军甚至方面军被围歼,数百万精锐损失殆尽,一般国家早就投降了。临时招募的平民士兵根本拉不上前线就哗变了。如果元首面对的是一战时的沙俄,他恐怕早成功了。可是红色苏联就是不倒,无论你给他多大的杀伤,他依然斗志昂扬。战争在力量相当的时候,战斗意志和精神就会发挥更大作用。在苏联体制的运转下,大批大批未经充分训练的新兵在乌拉声中无畏地冲向德军,这种场景用西方的理解就是政委带着督战队在后面端着机枪扫射,西方人的脑壳根本无法理解,苏军是政委带着大家冲在最前面,伤亡率出奇的高。什么叫卫国战争?听过《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者》吗?苏联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慷慨赴死,是包括德军在内的西方人难以理解的,这超出了他们文化理解的范围。这样打不垮摆在眼前的钢铁意志,是不是比冬天更让人脊背发冷?

第三,莫斯科是铁路枢纽,后勤决定了战争结果。查看莫斯科的地图就知道,莫斯科是周围放射状铁路的中心,苏联所有兵力和资源都很容易向莫斯科运送集中,而前线德军就没有这种条件,德军在克服俄国人的轨距等困难之后,到莫斯科的确已经是强弩之末。希特勒也知道要切断莫斯科周围的铁路线,可是前方部队根本做不到,几次向莫斯科侧翼的突击都失败了。内行人谈后勤,外行人谈战略。后勤跟不上,什么战略都是胡扯。

纳粹德国不仅没有打下莫斯科,而且也没有打下苏联另外两座重要城市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莫斯科战役中,苏联军队冻死冻伤的人数比德军还多得多。被围困的列宁格勒里面因为饥饿寒冷等原因死去的苏联军民高达几十万。你要比惨,比困难,比损失,苏联人哪点不比你惨?可是既然打仗了,大家都拼了,你扛不住,我扛住了,你就得认怂。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