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排队枪毙”这样的战术出现?

欢迎收看不止游戏第79期,我是乔伊。

我们经常在一些背景为17世纪到19世纪的电影和游戏中,经常看到一种奇怪的战争场面。便是士兵们拿着枪,站成几排前行,等双方靠近后端着枪对射,大家也不躲。谁先打垮对面谁就能赢。

这种有趣的战争场景在如今的军事思维下看起来很可笑。为什么大家都不躲,排成一排对射呢。找个掩体,或者跑起来也好啊。于是很多人也戏称这种战术叫“排队枪毙”。

那么这期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当时会有“排队枪毙”这种战术出现。

其实“排队枪毙”这种说法只是后世戏称,这种战术正确的叫法为“线列步兵”(Line Infantry)。

现在看来这种战术不就是白给嘛,然而这种看起来很蠢的战术,实际上在当时不敢说最优秀,但确实是最合理的战术。

在冷兵器时代,大家都知道在打仗的时候部队的阵型极为重要。很多战斗一旦一方阵型崩溃了,部队成一盘散沙,兵败如山倒,基本走向了败局。随着冷热兵器的过渡,武器的发展,慢慢出现了火枪。早期的火枪都是些火绳枪,滑膛枪之类的。

这些火枪发射的并不是如今看到的子弹,而是弹丸。因此很多枪管没有膛线,并且由于火药产生的烟雾火花极大,对于士兵而言在扣动扳机的时候,脸还要转向一边,以免被焰火糊一脸。再加上气密性等设计也不到位。导致早期的火枪,威力倒是还凑合,就是精度和射程极差。

这便出现一种情况,要是像现代战争,哪怕一战那样互相在壕沟对射,命中率极为低下,双方怕是打个一年也死不了百来个人。火枪的装填速度又非常缓慢,受过良好训练的士兵,基本1分钟也就两三发。

你们想想,倒腾半天装好一发子弹,然后开枪,打不打的准还看缘分。在这种武器发展水平下,现代战争的很多思路是套用不上的。

于是那个时代的军队,在交战的时候为了保证火力输出,便出现了“线性步兵”战法。

线性步兵是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欧洲陆军基础的步兵阵型。通常由两到五列并排的步兵组成。每排士兵间隔半米左右。通过军官的命令和军乐的鼓点来指挥,来让队伍前进,停止和射击。

火枪的装填,精度,射程限制了单发子弹的杀伤性和命中率,敌人就算站那给你瞄着打,也很难打中。但如果一大群人同时开火,大概瞄着对面的军队,命中的概率就能有效提升。原理就是大家人多,一起开火,总有一个能打中,我打不中你,也打的中他嘛。反正能击中敌人,打中谁不重要。

这也就是大家看为什么“线性步兵”作战,都是一排一排这样队列行进的。到要开枪的时候,才一起开火。将单个士兵分散的火力统一集中在一起,来弥补当时火枪的缺陷。

同时大家聚在一起,也能有效的防止骑兵冲击。对面骑兵来的时候。这些士兵们便会组成一种中空的正方形的阵型,来聚成一个方块一个方块,军官鼓手等在方阵中间。外圈士兵前排蹲后排站,利用火枪和刺刀,来尽可能保证不被骑兵冲垮阵型。

然而在打过几次之后,大家便发现了一个问题。等真正在战场上双方开了一两轮枪后,大量的烟雾便在阵线上弥漫。根本就看不清对面什么情况了。

再加上两边集中开火,这些士兵们也很难听清楚指挥官的命令,开始各打各的随意开火。这让线性步兵战术的核心理念丧失。并且烟雾给了敌人骑兵一个良好的掩护。使得阵线侧翼更容易被骑兵偷袭。于是双方交战,开个一两轮枪,就老老实实开始拼刺刀,直到一方被击溃撤退便宣告失败。

也就是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线列步兵这种战术没有很大的变化。很多国家都陷入了一种定向思维。好像这仗就这样打的。双方排好队,大炮轰击,对射,拼刺刀,完事。能提高交战优势的,就是人数,武器,阵型,以及骑兵。于是各国把发展思维都放在了怎么提高枪械射程,精度上了

当各国在这一默认战术体系下交战的时候,一个国家打破线列步兵的传统。当这一传统被打破后。成为了线列步兵时代最辉煌的国家,那便是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的英国。

英国的龙虾兵,想必很多观众都见过。穿着一身红的英军,在当时非常的炫目。为什么英国能成为当时的王者,在于英国人动了下脑子。寻思着你们两边互相对射,打又打不死几个,射完就开始拼刺刀。整半天还是冷兵器时代的思维啊。于是英军将领威灵顿公爵搞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战术,也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后坡战术。

在1808年开始的半岛战争中,在面对拿破仑时代强悍的法军。英军的火炮人数都不占优势。(法军26000人,英军17000人)为了抵御法军强势的进攻,威灵顿先把阵列不再像之前排成好几排。而是拉成一条只有3,4人组成的长阵列。这条长阵列被称为“细红线”。然后全藏在山坡后方,这样不但敌人看不到阵型和人数,还可以躲炮弹。

利用山坡前面放一部分散兵打冷枪干扰敌人,等对面法军认为,这怎么才这点人,连队列都排不好,这不是白送吗? 于是前排的法军认为英军的溃败了,便放弃阵型开始收割,等翻过山的时候,才发现山后有一长串蓄谋已久的英军等着他们。放弃了线列的先头法军被这一战术惊呆了,没了线列基本也没有什么战斗力。直接打的滚下了山。同时英军开始翻山进攻,并且以两翼合围之势,来攻击后排还有阵型的法军。两翼合围还形成了交叉火力的效果。再加上细红线漫山而下让法军士气崩溃,单一条直线线列完全抵挡不住英军的合围线列。就这样被动了脑子的英国人暴打。英国人就在这样利用地形和改动了线列结构打赢了法军。

那还有一个问题出来了,这每次打仗不可能总在山坡打吧。于是英国人又想了下线列战术存在的缺陷问题,发现了关键的一点。那时候火枪最大的问题就是精准度和射程,双方隔老远互相对射,你一轮我一轮,打的跟回合制一样。几轮交火下来凭借当时火枪糟糕的性能,双方也没死多少人。最后还是拼刺刀。

精准度和射程就那样了,那要提高怎么办。那就靠近点再开火呗。最好把枪怼敌人脸上,保证不打偏。于是,英国改变了传统的线列战术思维。那敌人要开枪就开枪呗,反正那准头也打不死多少人。我们就不开枪,顶着你的火力前进。就这样,英军开始不对射了,先让敌人射两三轮。反正准头就那样,上弹速度也慢。你随便开枪,我躲一下算我输。中枪了后排的士兵顶上去,保持线列继续前进。

那有人说,英军这最前排的士兵岂不是很惨。惨嘛,是有点。但耐不住严苛的军法。因为当时要是胆怯或者想做逃兵,后果都很惨。还不如死在进攻的路上。同时英军的军官也和士兵们一同前进,军官都身先士卒了,士兵们也没怨言。反正会不会击中,看自己运气咯。再加上军乐的激励,英军的龙虾兵们就这样昂首挺胸的冒着敌人枪炮前进。

当时很多国家的军队都按捺不住,会提前开火,然而却因为火枪的性能导致杀伤力有限,无法彻底击溃英军。而英军凭借严苛的军法和纪律性维持阵型。牺牲掉部分兵力,等走到足够近距离的时候(三十米以内),趁先开枪的敌军还在换弹。以一两轮最佳的精准度的开火直接射垮敌人。敌人被射垮后,阵型便会崩溃,然后再发起刺刀冲锋收割战场就行了。

而防守,最典型的便是1759年的亚伯拉罕平原之战。在面对法军的进攻,英军始终如一面墙一样伫立。当时英军接到的命令便是,必须等敌人到27米的时候才能开枪,违者军法处置。在法军进攻的时候射了几轮,近四分之一的英军士兵被击倒他们也不为所动。等到法军走到了27米。被英军一轮齐射击倒了530人,而之后两轮齐射又击倒了近800法军。直接击垮了法军的阵线。让法军士气大跌仓皇逃窜,而此时的英军吹起风笛,装上刺刀发起进攻,彻底击败了法军。

英军打破了线列步兵时代的定式思维,不再以传统低效的远距离对射来取胜。让士兵们看起来以很蠢的排队枪毙的战术,最后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争。铸就了日不落帝国的荣光。

然而有意思的是当初打破线性步兵传统的英国,得了丰厚的成果。线列步兵战术的出现,也是因为当时的武器水平的限制。随着历史的推进,武器装备也在不断进步,当武器的射程精度火力装填速度已不再同日而语。线性步兵战术终结,便是在自动武器的出现后,被撵进了历史的车轮下。

到了一战,一些战术落后的英军指挥官竟然还用线列战术,在索姆河让士兵排着队向德军阵地发起进攻。直接被德军用交叉火力的机枪,在一天之类就杀了近六万人。彻底的终结了这一战术。让它没入了历史的尘埃。

最后,我们得出了个道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感谢收看本期的不止游戏,喜欢的观众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我是乔伊。我们下期再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