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商船、撞补给船、撞渔船、撞登陆舰,美核潜艇咋屡屡撞破头!

要说起美国潜艇,不可谓不先进。但再先进,也是这个星球上的东西。其中,核潜艇多次和水面巨型潜艇相撞,就让人看到了其“神话”背后的“平凡”一面。那么,其撞击的原因是什么呢?近来,有专家揭露了其中的奥秘。

今年8月份,美国太平洋舰队核潜艇“路易斯安那”号在华盛顿州胡安·德·富卡海峡水域同一艘补给船相撞。而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2001年2月10日,美国“格林维尔”号核动力攻击潜艇,在距夏威夷瓦胡岛约16公里的海面上与日本爱媛县宇和岛水产高中的一艘载有35人的实习船相撞,造成实习船沉没9人失踪。

2002年11月13日,美国海军“俄克拉荷马城”号攻击核潜艇在地中海西部水域同一艘商船相撞,导致潜艇的潜望镜和升降装置受损。

2005年9月5日,总部设在巴林的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发布声明称,美军“费城”号核潜艇在海湾水域与一艘土耳其货轮相撞,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2007年1月,美国核潜艇“纽波特纽斯”号,在中东波斯湾与日本油轮“最上川”号相撞。当时,美国潜艇舰队司令、潜艇艇长还因此被解除职务。

2009年3月,美国核潜艇“哈特福德”号在波斯湾与两栖船坞登陆舰“新奥尔良”号发生碰撞,核潜艇的指挥塔围壳严重变形。

另外,2005年1月,美军“旧金山”号核潜艇在从关岛驶向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港的途中撞上了海底山脉,艇艏严重受损,外壳撕裂,受伤艇员达60人。

美国核潜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之一,为什么屡屡发生碰撞事故呢?以8月份的这次事故为例,分析一下。

胡安·德·富卡海峡是一条长达153公里的大型水道,东起加拿大温哥华岛和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半岛附近的太平洋海域,西接哈罗海峡、罗萨里奥海峡、圣胡安海峡和普吉特海湾。这是北美大陆西岸通往太平洋的主要出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一些既浅又窄的重要海道,为防止“战略对手”追踪核潜艇行踪,美国海军一般让潜艇尽量保持水下运动。8月份的这次事故,极有可能是“路易斯安那”号试图以潜航状态穿越海峡,此时恰有一艘大型补给船经过,美国潜艇兵们的习惯做法是躲在补给船下方,利用水面船只的螺旋桨噪声隐蔽出行,可问题是,两船都受到“不可抗力”的控制,结果来了个“亲密接触”。

这个“不可抗力”指的是“船吸效应”。补给船行驶时常会在水面上形成一个“大洞”,尤其是当装满货物并以17节行驶时,海水会从三面不断涌进登陆舰船尾形成的“空腔”里,造成一股沿船行驶方向相同的力量,这个过程就像涡流,把登陆舰下方的所有东西都吸了进来。从有限信息看,当时“路易斯安那”号核潜艇与补给舰都是在同一个方向航行,很可能核潜艇与前面提到的涡流太近,很容易被吸入“空腔”里,并朝补给船底撞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