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八连”这面全军的旗帜,这样染“红”上海

2013年3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后,会见时任“南京路上好八连”指导员闫永祥时,曾称赞到,“‘南京路上好八连’可是我军的一面旗帜啊!”“南京路上好八连”为何能在众多英雄连队中独树一帜?

在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连队中,“南京路上好八连”无疑是最特殊的那个。与其他在战场上打下赫赫威名的连队相比,“好八连”曾经只是人民解放军队伍中一个普通的连队。1947年8月6日,在山东莱阳城西水头沟小园村,华东军区特务团把几十个胶东农民子弟编在一起,组成了该团的四大队辎重连。两年后,这支队伍进驻上海,被分配到南京路执勤。

毛泽东曾把中国共产党主政比作“进京赶考”,新中国成立初期,聚集世界目光的上海无疑是当时最难的一张“考卷”,上海最为繁华的南京路,就是这张“考卷”中分值最高、难度最大的一道题。而作答这道题的,却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他们未经历过万里长征的洗礼,未接受过八年抗战的磨砺,短短两年的烽火历程中也未创下过足以彪炳史册的战绩。

国民党曾预言上海是个大染缸,中共军队红着进去,不出三个月就会黑着出来。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不胜枚举,多少曾在战场上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未曾倒在强敌的刀剑之下,却被歌舞升平的盛世消磨了斗志,沉迷于灯红酒绿的生活无法自拔。共产党是否会重蹈覆辙?从解放军进入上海那一刻起,一场关乎共产党执政前途的大考开始了……

按“常理”看,一场如此重要的考核,自然要仔细应对。不过,共产党却显得有些漫不经心——组建未满两年的八连担负起作答这场考试中最难一题的任务。或者说,这就是对革命队伍的自信。

八连连史馆中展示的八连官兵初入上海夜宿站台时的场景。

当然,历史也证明了这份自信。八连,用数十年的点滴细节,向世界展示了人民子弟兵应有的样子。初入上海,他们夜宿街道;驻扎在愚园路上,为了不打扰附近居民生活,战士们每天早晨做饭不敢开排风扇,数十年来坚持在浓烈的烟雾中做饭;南京路执勤,他们主动把捡到的每一分钱、每一支笔交公;坚守哨位,打满补丁的衣服和草鞋成为了上海这座东方时尚之都的“新时尚”。

连史馆中陈列的木工箱、补鞋箱、理发箱“三箱”传家宝。张宁峰 摄

木工箱、补鞋箱、理发箱,三口普通的木箱,在八连中传承了43代。数十年来,每个月10号、20号,在南京路步行街上,这三口箱子和它们的当代传人一定如约而至。同样如约而至的,是好八连为民服务点前的“长龙”,八连的战士们,已数不清每个为民服务日的队伍前,到底出现了多少张熟悉的面孔,不过,那些从上海各地赶来排着长队的老人,恐怕也已忘记了这是第几批帮他们解决困难的子弟兵。

也曾有一些刚到八连的新战士“吐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大家的生活水平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还要守着那些“老传统”,是不是有些“形式主义”?对于这些心存疑惑的战士,八连的老班长会带着他们去南京路上看一看,看看为民服务点前丝毫不能作假的队伍,一切的质疑自然烟消云散。然后,老班长们再为新战士详细地算上一笔账:想在上海找到一家提供修理服务的商铺并不容易,如果一些陪伴自己多年的老物件无意间损坏,八连战士定期开设的服务点就可以竭尽所能的帮大家解决这类问题。八连的为民服务站,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的初衷和行动从未有过变化,更是在岁月的酝酿下有了一种特殊的仪式感。

2017年,八连转隶到第72集团军某旅,驻地离南京路更远了。每个为民服务日,战士们都要在凌晨4点起床,坐1个小时的地铁赶到南京路。而常年生活在南京路附近弄堂中的人们,虽然也有很多搬离了南京路,但习惯了自年轻时与子弟兵许下的“约定”,也常常是在凌晨4点起床,从上海的各个角落赶到南京路“赴约”。

八连为民服务队开展助民服务时的场景。张宁峰 摄

2012年5月10日凌晨,八连五班长郝忠波带领他的服务班像往常一样来到南京路服务点为民服务。不远处,在一位中年女士的陪同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默默地注视着他们。老人的目光中透着回忆,似乎有一幅幅历史画面在和现实场景似乎不断交汇、重叠。

“请问你们是不是‘好八连’的战士?”银发老人走上前问道。“是的,老奶奶,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郝班长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老人。

“我们住在浦东,今天乘了一个多小时地铁特地赶来,就想请八连战士理个发,这是我的母亲。”中年女士向郝班长介绍道。

郝班长急忙搀扶老人坐在椅子上,认真地帮老人理起发来。在拉家常中。郝班长惊讶地发现老人对好八连的历史比自己还了解,从60年代到90年代,每一任的连长和指导员,老人都熟悉得像自家人一样。

原来,老人是南京路上的老居民,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是好八连的服务对象,近半个世纪的交往,老人见证了好八连在南京路上的每一次服务。随着旧城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老人也在2000年告别了石库门,搬进了浦东宽敞明亮的新居。虽然路途远了,年纪大了,行动也有些不太方便,但老人始终牵挂着八连官兵。

“小伙子,我今年92岁了,离开南京路有十年了,最让我牵挂的就是咱们好八连啊。趁着身体还硬朗,我和女儿商量着说什么也要再来看看,看看咱们好八连如今的变化。刚才你们在开展为民服务的时候啊,我就在一旁仔细的看,看着你们,五十多年的一幕幕就一下浮现在眼前,时代虽然变了,可好八连还是从前的好八连啊。”

像这样的老人,在八连的服务点前经常出现。这些老人,在年轻时就与当时八连的官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们搬离了南京路边的石库门,八连战士也更替了数代,甚至八连铁打的营盘,也从南京路移防。不过,无论风霜雨雪,在每一个为民服务日回到南京路,看看那些朝气蓬勃的身影,纵使自己已芳华不再,恐怕每位老人的心中亦足感慰怀。在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中,老人们看到了永不断绝的薪火赓续。

而对于八连战士而言,每个月回两次南京路,同样是一堂走心的“党课”。在这里,战士们接过传承数十年的三口箱子,拿出更新换代的磨刀器、电推剪,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誓言,帮百姓解决困难。站在为民服务站长长的队伍,在服务慕名而来的中外青年和故地重游的老人的同时,双方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让战士们对连队历史、对军队传统有了更为真切的感悟。南京路步行街,就是八连战士最生动的课堂。

苦练打赢本领。张宁峰 摄

那么,这堂党课如何转化为新时代强军征程的动力?一支时刻真情实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放在心上的军队,绝不会被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腐蚀,必将永葆初心,砥砺奋进。从霓虹哨兵向霹雳尖兵转型,八连的训练时长加码三分之一,增加许多新的险难科目,无一人叫苦叫累,反而训练热情更加激昂。苦练打赢本领,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这一动力下,转型不到一年,八连官兵就基本掌握了新的特战技能,并在旅队取得年终考核第二名的好成绩。

同时,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民服务的真诚善意,会感染更多的人加入其中。最初,南京路上的为民服务队伍,仅有八连一家,而今,每月20号的清晨,已有几百处为民服务站散布在南京路上,成为这条见证新中国变迁道路的一道感人风景。

今天的南京路,霓虹灯更加闪亮,但更耀眼的,是这里的人民军队的红。南京路上,好八连这面旗帜所象征的人民子弟兵“军民团结如一人”之精神,染出一代又一代坚守初心、矢志为民的官兵,谱写出一篇军民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盛世华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