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前日本的战略决策得失

原著 :J.F.C.富勒

译者 :胡毅秉

在远东,和在西方一样,战争的起因来源于经济,对日本来说尤其如此。在1853年被佩里将军(Admiral Perry)强行敲开国门之前,日本一直是个自给自足的国家。在这之后,她快速地西方化—工业化了,而且和德国一样,由于缺乏基本资源,她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从此日本便在帝国主义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1875—1879年间,日本占领了千岛群岛(Kurile Islands)、小笠原群岛(Bonin Islands)和琉球群岛(Ryukyu Islands);1891年又吞并了火山列岛(Volcano Islands)。接着1894—1895年与中国的战争中,日本侵占了台湾岛、澎湖列岛和旅顺港,但是在俄、德、法三国的压力下放弃了最后一个地方。1905年,在对俄战争中获胜后,日本重新占据了这个战略要地,还从俄国手中夺得了库页岛的南半部,并全面控制了朝鲜。1910年,日本最终吞并朝鲜; 1919年,又掠夺了除关岛之外的马里亚纳群岛(Mariana Islands)、加罗林群岛(Caroline Islands)和马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作为委任统治地。

1929年的大萧条使日本遭受了比大多数工业国更沉重的打击,2年后,日本将入侵满洲作为恢复繁荣的捷径,并把当地转变为以“满洲国”为名的总督辖地。此举导致日本与中国发生冲突,最终于1937年7月7日,日本派兵跨过北京附近的卢沟桥,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入侵。和德国一样,日本的目标是建立生存空间(一种新的经济秩序),而称此为“大东亚共荣圈”。共荣圈的目的是使日本在北起满洲国、南至澳大利亚、东起斐济群岛、西至孟加拉湾的卫星国经济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

到了1941年,日本发现自己已经在中国完全陷入泥潭,此时出路只有2 条: 一是主动退出战争;二是切断中国的补给线。后者要求封锁印度支那的各个港口,并切断从腊戍(Lashio)到重庆的滇缅公路。这就意味着与英国开战,而且必然会同时与一直在资助中国的美国开战。

法国自从被击败以后就无力保护印度支那,1941 年7 月21 日,她同意了日本临时占领该地。3 天后,日本战舰就出现在金兰湾附近。罗斯福总统为了阻止日本,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和信用(总值约3300 万英镑),英国除了采取同样措施之外,还宣布废除她在1911、1934 和1937 年与日本签订的商业条约。不久以后,荷兰也加入了美英的行列。

这些接二连三在经济领域掀起的争端,正是这场争斗的开端。10 月20 日, 以东条(GeneralTojo)为首的新一届日本政府提议西方取消贸易禁令,并要求美国为日本供应石油以及停止援助中国。显然,日本提出这些不可能被接受的提议是因为她已经下定决心依靠武力打破封锁。当时美国虽在备战但并未做好准备,英国的全部精力都放在非洲和大西洋,而德国向着莫斯科的快速挺进似乎预示着苏联将迅速败北。当时对日本了解甚深的伊恩·莫里森清晰地认识到:“日本选择战争是因为如果她要维持工业强国地位就别无选择。”日本患上的“西方病”已经深入骨髓,无法在继续工业化生活的同时摆脱这种疾病。这是在两个巨大的灾害之间抉择,最终日本选择了她认为比较轻的一个—战争,而不是经济崩溃。

赤城、加贺为首的日本海军航母机动舰队画作

既然决定了开战,那么哪一种战争最符合日本的利益呢?

虽然拥有占领美英殖民地的有利条件,但日本却无力打击美英两国的本土。因此,日本充其量只能希求有限的胜利。

在1894年和1904 年的战争中,日本也曾面临类似的问题。虽然在前一场战争中无法征服中国,在后一场战争中也无法征服俄国,但这两场战争她都赢了。那么这一次,她还能继续神话吗?

在上述两场战争中,日本的成功都要归功于巧妙地利用海权避免了无限制的冲突。由于这两场战争中她的海军都占了上风,她得以攫取有限的领土目标,然后刺激对手来收复失地。她很清楚无论是中国还是俄国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的海军无法与之抗衡。即使最终发生不太可能的结果,即德国在击败苏联之后仍然输掉战争,英国也将因为参与又一场规模巨大的会战而耗尽元气,届时虽然日本依然不可能消灭美国,但她也能为自己构筑起坚固的防御态势, 那么美国还会拒绝议和,继续一场可能将持续许多年的战争吗?

为了确保自身具备进行持久战的能力,日本不仅必须把荷属东印度也纳入征服范围(为的是给自己提供足以支持战争的经济保障),还必须深入太平洋,占领美国的海空基地。那么,如果日本做到了,盟军会面临什么局面呢?在此以几个数字作答:

旧金山(San Francisco)距檀香山(Honolulu)2400 英里,伦敦距科伦坡5600 英里。檀香山距马尼拉5600 英里,而科伦坡距新加坡1580 英里。新加坡距横滨(Yokohama)3020 英里,而马尼拉经上海到横滨是2160 英里。无论走哪条路,都有大约1 万英里—美英的海上交通线将长达2 万英里!

这些数字对后勤来说意味着:一艘船从美国东海岸的港口到英格兰的往返航程需要65 天,从英格兰或美国到缅甸或中国港口的往返航程需要5 ~ 6 个月。而且,为了满足一支25 万人的军队(进攻日本需要多支这样规模的大军)登陆和维持30 天的需求,需要大约200 万吨的运输船,而这支军队每多作战30 天就需要再增加35 万吨,相当于30~ 35 艘自由轮和15 艘油轮。因为远东能够装卸这么多船只的港口并不多,所以必须另外建设港口,这就需要更多运输船。

瑞鹤号航母作战彩绘图

日本知道,美国根本没有如此庞大的运输船队,而英国的运输船每天都会在大西洋和地中海被击沉;她也知道,即使他们能够建造出这样的船队,这数以千计的船只还需要数以千计的飞机来保护,而目前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她还知道,如果没有前进基地,无论船只还是飞机都无法运作。

因此,在参谋演习中,日本面临的限制战争规模的问题似乎并不是无解的。如果她能够阻止英国利用新加坡(即使不能同时阻止其利用科伦坡),美国利用马尼拉(即使不能同时阻止其利用檀香山);而且他们又能将前线推进到太平洋深处,那么日本就能建立起在以往任何战争中都会被视作坚不可摧的纵深防线,或者至少是能够阻挡敌人多年的防线。如此看来,日本大本营是根据过往战争的草图来绘制战争画卷的。他们的思路是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所以他们犯了假定战争史会重演的常见错误,以为1895 年和1905 年的有限胜利会再度光临。

如果这真是她的想法,那么这简直就是重大的失误。在那两场战争中的第一场,他们的对手只有不值一提的海军;在第二场,对手残破的海军给她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条件。而这一次她打算挑战的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海军强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工业强国,其中一个(美国)即使在德国打赢了欧洲战争的情况下也是不可能被打垮的。这个强国的工业潜力巨大无比,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克服一切空间和距离造成的战略障碍。日本应该明白,这个强国一定会选择不惜任何代价克服障碍,而不是通过谈判谋求有限的和平。在日本犯下的所有过错中,这是最严重的一个:她相信美国愿意以“丢面子”来换取战争早日结束,而她自己却甘冒在一场持久战中被灭国的风险,也不愿“丢面子”, 从中国撤退。

除了这个心理误判之外,日本对自己的战略态势倒是能够准确预判,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从中获得的优势。因为她的目标是有限的,所以她无意进行一场无限制的海上战争—寻找敌军的舰队并在决战中将其歼灭。事实上, 她发现可以通过空中力量把她在太平洋上的2500 个无足轻重的小岛变为一支由“抛锚的航空母舰”组成的巨大舰队,而且任意2 个小岛之间隔着的海洋都不超过500 英里,因此她决定发动一场两栖战争。我们将会看到,后来她在太平洋上的进攻几乎每一次都是靠陆基飞机而不是舰载机来掩护,她战略计划的核心战术思想是获取航空基地,而不是与敌人正面对垒。因此,她的战略本质上是一种消耗战略,尽管她的战术常常带有消灭战性质。

虽然后来她是以航母舰载机对珍珠港的美国舰队发动强大空袭来揭开进攻序幕的,但这与上述论断并不矛盾,因为这一行动可以和步兵战斗中的炮火准备相比。这只是次要的作战,其目的是为主要的作战开辟道路。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次压制敌炮兵的火力打击。

该计划的核心部分是占领缅甸、马来亚、苏门答腊岛(Sumatra)、爪哇岛(Java)和婆罗洲(Borneo),因为占领这些地方将使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强国能够自给自足。另外,此举也可以保证她在逼不得已撤出中国某些地区后,可以迅速得到补给。

为了占领这些地方,就必须先占领菲律宾、西里伯斯岛(Celebes)和新几内亚以保护它们的东部侧翼,而且如果在与美国议和时必须放弃一些筹码,那么这几个地方也正合适。

本文摘

自战争艺术系

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战略与战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