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档案揭秘美曾计划对中苏实施“核毁灭”

9月4日报道 外媒称,新近解密的文件显示,美国陆军在上世纪60年代设计的一项核战争计划曾经考虑通过摧毁苏联和中国的工业潜力和消灭其大多数人口来毁灭这两个国家。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9月2日报道称,乔治·华盛顿大学国家安全档案馆最近公布了一份1964年美国联合参谋部对于美国一般核战争计划的评估报告,报告展示了五角大楼如何研究“摧毁苏联和中国独立生存发展能力”的选择方案。

在古巴导弹危机两年后开展的这项评估计划在先发制人和报复性核打击中通过毁灭苏联70%的工业建筑面积来摧毁苏联的“生存发展能力”。

报道称,考虑到中国当时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对中国也调整了一个类似的目标。根据这份计划,美国试图彻底摧毁中国的30个大城市,消灭全国30%的城市人口,将其工业能力削弱减半。评估报告称,成功实施大规模的核攻击将确保中国“不再是一个有生存发展能力的国家”。

资料图片:20世纪60年代,美空军B-52战略轰炸机搭载核武器升空进行战略值班。(图片来源于网络)

报道称,联合参谋部提议利用“人口损失作为有效摧毁敌国社会的主要衡量标准,工业破坏仅作为附带关注要素”。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说,这个“令人惊恐”的观点意味着,只要城市工人和管理人员被杀死,对工业目标造成的实际损失“或许没那么重要”。

报道称,这项1964年的计划没有具体说明预期的敌方伤亡水平,但是,正如研究人员所指出的,1961年的一份更早的评估报告预测,一场美国发动的攻击将造成苏联主要城市中心71%的居民死亡,以及中国主要城市中心53%的居民死亡。同样,1962年的评估报告也预测,美国对军事和城市工业目标发动一场“无预警打击”能够造成7000万苏联公民丧生。

另据俄新社9月2日报道,美国非营利机构国家安全档案馆日前在其官网发表述评称,上世纪60年代,华盛顿曾计划全面摧毁苏联及中国这样的工业大国,美国军方也意识到苏中两国民众可能会在袭击中大规模伤亡。

研究人员请世人关注1964年制定的美国统一作战行动计划(SIOP),其中提到了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主张必须摧毁苏联70%的工业实力。

报道称,与此同时,美国也意识到此举可能造成大量平民死亡。据评估,若实施该计划,将导致71%的苏联居民丧生。近7000万苏联人可能在袭击中殒命。

资料图片:20世纪60年代,美空军试射“泰坦”洲际导弹。(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甚至还考虑过将对苏联平民的杀伤作为评判对苏胜利的主要标准。

统一作战行动计划系若干绝密作战文件的汇总,后者对美国军队核武器的作战使用作出了详尽的规定。

报道称,2015年12月,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披露了1959年美国核弹轰炸的潜在目标清单,包括位于苏联、东欧及中国境内的数百个打击点,其中179个在莫斯科、145个位于列宁格勒、91个地处东柏林。

报道表示,这份解密文件将空军部队视为攻击的优先对象,最重要的目标是在苏联轰炸机起飞并抵达或飞离欧洲之前便将其歼灭。

资料图片:冷战期间试爆氢弹。(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法专家评析:美国重点发展战术核武或降低核战争门槛

3月6日报道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网站2月5日发表文章《美国选择回归战术核武器更易挑起核冲突吗?》称,在2018年2月2日公布《核态势评估报告》之后,美国似乎准备通过强调发展所谓的“战术”组成部分来推进其核武库。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科朗坦·布吕斯特兰就此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问:美国此次改变核政策的理由是什么?这一改变有可能被看成是应对怎样的特定威胁?“潜在的目标”是谁?

答:美国实际上正考虑从潜艇开始,发展两种所谓的“非战略”核打击方案,一种是给弹道导弹安装上现有的战术核弹头旨在降低其爆炸强度,另外一种长期的方案就是发展新型强度有限的核弹头巡航导弹。

几年来,华盛顿一直担心莫斯科有可能出于好斗、领土既成事实的战略考虑而显示出伴有有限使用核武器威胁的军事态势。美国的一些潜在对手通过借助这样的使用概念,有可能希望以此来迫使美国后退,不要参与危机且不要保护其盟友,从而让侵略者获得充分的自由。第二种客观事实是,美国核武库中目前现有的有限核打击选择无法提供在各种情况下足可以执行这样任务的保障。例如,现有能力就是B61核弹或AGM-86巡航导弹,要靠具有二元能力的歼击轰炸机或战略轰炸机携带。由此推测出与轰炸机的反应期限、其面对防空变得越来越脆弱、还有在使用战术飞机的情况下需要驻扎在外国基地(而这在危机的情况下又成为外交脆弱的根源)相关的实战限制。

图为美军战术核武器

重要的是要以可靠的方式预防得到核武器支持的侵犯风险,也要威慑靠非核战略侵犯,诸如网络攻击或反敌方卫星攻击,五角大楼认为有必要充实已经堪称广泛的能力等级。目的是拥有一整套更灵活的报复选择,从而使华盛顿确信它能够让任何对手感受到切实的、有足够摧毁力的有限核打击风险,以便让针对美国或盟友利益的打击显示出反作用,却无法因此诉诸其战略核力量,尽管其战略核武器更具威力,使用起来有可能加速朝着全面核战升级。各种目标有可能极端多变,但人们可想象出它们或许首先是军事目标,是根据现行冲突的情况被选中的,主要是与打击美国利益或与可能支持这种打击相关的军事设施和军队。值得关注的是,有人注意到,所提及的两种非战略核能力之一显然与一种和俄罗斯讨价还价的形式有关。华盛顿从发展这种能力中看到鼓励莫斯科改变其部署SSC-8巡航导弹决定的办法,因为部署该导弹违反了1987年美苏双方签署的《中程导弹条约》。

问:在怎样的情况下,美国所做的这一选择会导致有可能爆发核冲突呢?

答:使用核武器的风险并非始于《核态势评估报告》,而该风险近年来之所以好像已在增大,首先是因为俄罗斯质疑欧洲安全结构,以及随后因半岛局势恶化、还有南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矛盾升级的风险而重现紧张局势。美国在报告中的立场重新强调核武库的灵活性以及为显示美国的可靠性而进行有限核打击的能力。但人们注意到,伴随着这一变化的是报告中的多个提法,声称这些能力并不说明彻底改变立场,也不说明要降低使用核武器的门槛,或回归力求不再首先为了威慑而使用核武器的战略,而是为了能够在战争中战胜对手。

特朗普政府的方针自然与奥巴马时代初期的方针保持距离,当时的核恐怖主义是最重要的核威胁,但其方针始终与奥巴马政府从2014年及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以来所坚持的立场是一致的。人们从某些提法中感受到,五角大楼面对新风险想要让自己变得强硬,却又不让人感觉是关系决裂,且不滋生出外交危机。总之,这主要是特朗普总统向公众表明这一新立场的方法,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上,而这样的行动将确定其对战略稳定和使用核武器危险的影响。有理由对此感到担忧,尤其是一旦与朝鲜、俄罗斯或中国处于新危机阶段,快速升级的风险或许很高。但这样的情况可能不会来自《核态势评估报告》,而是来自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它们与国际透明制度、信任和安全措施的削弱有关,与某些国家采取的模棱两可和质疑维持现状的战略有关。

问:美国如此改变战略是否有可能促使法国也做出同样的调整呢?法国的核威慑适应当今世界吗?

答:对于美国来说,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它有效威慑一种将其作为靶子的直接袭击的能力,而是一种针对其盟友的侵犯。它已承诺保护北约、亚洲、还有大洋洲的诸多盟友,采取一种所谓的扩大威慑的态势,华盛顿借此表示,一旦其盟友遭到袭击,就准备诉诸核武器。正是这一保证被其潜在的对手当成靶子,后者始终力图利用这样的事实,即当人们列举核威胁时,相比要捍卫自己的重要利益,人们本能地更难相信会去保护盟友。正是这种担心缺少信任促使美国尤其是会考虑一些有限打击方案。

法国没有向其他国家提供类似的安全保证。尽管它认为自己的核威慑力有助于欧洲的安全,但并没有承诺过让核威胁发挥作用以保护其盟友,因此也没有遇到像美国那样的进退两难。(编译/卢央央)

【延伸阅读】泰坦重生!探秘美军洲际导弹发射井

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图森市附近的泰坦导弹博物馆(Titan Missile Museum)是世界上唯一一处游客获准进入的泰坦导弹井。图为博物馆入口标牌。

博物馆的地上设施部分十分不起眼,甚至可以用简陋来形容(英文标示为泰坦导弹博物馆 教育研究中心),但其所在位置距离墨西哥边境约60千米,周围都是荒漠,是建设导弹发射井的理想位置(小图为博物馆的卫星照片,红框标出的就是图中的蓝色建筑)。

图为导弹发射井的地上部分,还能看到一旁有警告用的高音喇叭。

地面上还能看到当时巡逻队使用的老式吉普。

从半开的发射井向下可以看到 泰坦 导弹的头部。

泰坦导弹博物馆所在的发射井原先隶属于美国空军第390导弹中队管辖,图为该中队标志。

图为博物馆内关于“超量摧毁”(Overkill)概念的示意图,意为向对方发射大量核武器,确保对方的核反击力量能够被完全摧毁,泰坦II导弹的最大射程为1万千米。

泰坦导弹博物馆的内部构造图。

发射井盖关闭后的泰坦导弹全貌。

从观察窗看泰坦导弹的燃料加注口,还能看到两个身穿防护服的人体模型还原当时的场景。

导弹发射井维护入口,能看到门上 时刻要保持两人执勤状态 的标语。

由于泰坦II是美国最后一种采用液体燃料的洲际导弹,其使用的肼类化合物+N2O4液体燃料含有剧毒,在进行加注作业时,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

从发射井上层看泰坦导弹头部。

从发射井底部向上拍摄的泰坦II 洲际导弹。

导弹上还能看到美国空军的标志。

发射井地下设施的通道,采用了抗核打击的拱形加固结构。

泰坦洲际导弹发射井控制台特写。

泰坦洲际导弹发射井控制室。

图为导弹发射控制面板特写,可见 目标2(Target2)和 准备发射(Ready to Launch)的显示灯仍处于高亮状态,颇有准备发射导弹的氛围。

图中导弹控制室内的红色保险箱内装有导弹发射密码,发射导弹前输入验证密码是必要步骤之一。

图为当年发射井控制室仍在服役时的场面。

为了保证在遭到敌方核打击后井下人员仍能幸存,各个区域间均采用了重型防爆隔离门。

井下值班人员的休息卧铺,可见条件十分简陋。

展开的导弹维护平台。

图为范登堡空军基地试射泰坦II洲际导弹的图片,如果能从博物馆发射导弹(这个点子好邪恶啊,O(∩_∩)O哈哈~),也会看到同样的场面(小图为泰坦II使用的Mk6再入器,内含有一枚W-53核弹头,当量为900万吨级TNT)。

【延伸阅读】若核战争爆发:20年寒冬 数十亿人饿死

美国科罗拉多州科学家首次用电脑模拟出了发生核战争之后的情景。

中新网7月23日电 据《每日邮报》22日报道,美国科罗拉多州科学家首次用电脑模拟出了发生核战争之后的情景,地球将经历20年寒冬、全球干旱和大面积臭氧层破坏,数10亿人将死于饥饿。

在名为《地区核战争引发的全球变冷和臭氧层破坏》的论文中,科学家假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局部冲突,引爆100枚小型核弹,然后用电脑动画展示了地球所受的影响。

在模拟中,大量的炭黑粉尘覆盖地球表面,阻碍太阳光线照射,导致气温逐渐下降,地球表面平均温度降至1000年以来的最低值,将经历连续20年寒冬天气。近半的臭氧层也会遭到破坏,由此导致紫外线辐射加强,皮肤癌患者增加。全球变冷还将引发全球干旱,粮食减产,数10亿人死于饥饿。

研究人员称,局部地区的核战争将引发全球性灾难,因此美俄等有核国家更应进一步加强核裁军力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