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最不喜欢的兵种,阵亡率高达60%!老兵想起就后怕

(文/哈克)与其他舰船相比,自16世纪以来就有所发展的潜艇具有十分独特的特性:可以前往世界任何海岸附近,不会被发现。同时,在遭遇袭击时还可以潜入水下,避免潮汐与暴风雨的侵蚀。在面对敌军舰艇时可以更为秘密地打击敌方海军,破坏或是击沉敌军舰艇。然而,就是这样一艘外表漆黑的“水下战舰”,却又为何会被水兵们称呼为“铁棺材”?

与水面战舰相比,潜艇可以长时间在水下活动,但这无疑也限制了艇员们的活动空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深水炸弹攻击潜艇的方法被证明切实有效。而这些在深海中爆炸的“大炸弹”无疑会伤及潜艇脆弱的外壳,破坏其外部构造,最终使其被击沉。一旦被击沉,那些艇员们不能像水面战舰的水兵一样,能漂浮上岸,只能随艇而亡。

而在二战中,曾经叱咤大西洋,让盟军舰船谈之色变的“德国海狼”——U艇们也在盟国新式的水上反潜机以及声呐浮标的接连打击下损失惨重。不但无法靠近敌方舰船,甚至连一举一动都在盟国海军部队的眼皮子底下。因而在1943年前后,从法国海岸出击前往大西洋被视为是“找死”的举动。

而潜艇在面临成群的深水炸弹攻击时,所能做的唯一办法就是上浮。而许多德国艇长能够从恶劣的大西洋海域中生还下来也是如此。他们会向盟军舰船打出信号表示投降,并将潜艇整个上浮,而艇员也由此可以登上盟军舰船甲板,沦为战俘。但至少这样,他们可以保命。

据了解,二战中德国潜艇兵的阵亡率达到了惊人的60%!而每一名幸存下来的德国潜艇兵都无比恐惧那份曾经在“铁棺”中服役的恐怖景象。很多人也由此不再选择从事潜艇行业,转而选择水上战舰,至少在被击沉或是重伤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救生艇逃跑!而不是死在茫茫的大西洋之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