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训必须向问题开刀,出了问题要现查现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不但多次强调“要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而且向全军提出胜战之问、价值之问、本领之问,每次强调备战打仗,都是直面现实、直指问题、直击要害,为全军指引方向、提供遵循。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作战数据“冻”出来

■陶 李 安 阳

“三九四九冰上走”,这话在寒冬时节的东北一点不假。这不,担负冬训数据采集工作的第78集团军某合成旅四营副营长刘威,在组织车辆掉头时一不小心滑进结冰的河沟,一条腿陷入了冰窟窿。刘威挺纳闷,前两年测量这一带冰层厚度在60厘米左右,车辆都能通行,今年是怎么回事?

“老冬训”遇到了新问题。经测量,他们以往采集的一组数据今年被刷新——新数据显示,冰层载重能力不仅与其本身厚度有关,还与上面覆盖积雪厚度有关,有时积雪越厚,冰层反而越薄越脆。

随着冬训深入展开,各式各类的作战数据从全旅采集员手中,源源不断汇入旅寒区作战训练数据库:某数字侦察仪电池,-17℃时供电时间将近缩短一半;某车载榴弹炮,当温度降至-20℃时射击准备时间翻倍;某火炮人工设置驻锄,当温度低至-10℃时所需时间也明显增长……

近年来,该旅数据采集官兵在冬季严寒条件下,一次次挺近林海雪原。从零下十几摄氏度到零下二十几摄氏度,在不同天候、不同温差下,负责数据采集的官兵手持DV、相机或记录本,围绕冬季战斗行动控制、野战生存基本技能、武器装备效能挖潜、严寒条件下政治工作、联保联修联供等内容,对16个项目111个具体作战训练数据全覆盖更新采集。前年,他们遇到了-30℃的极寒天气,有人说,已经有了-25℃的测试数据,大概推测一下就可以了,遭这个罪干嘛?该旅领导对此态度坚决,战争不会因为温度低而推迟,问题不会因为温度低而绕道走,作战数据采集必须精确,不能打马虎眼。

欣喜的是,每年增添的新数据为该旅进一步探索寒区作战能力提供了新支撑。“每一度的变化,都让‘老数据’变成‘新数据’,所以数据‘保鲜’至关重要。”该旅领导说,打仗需要啥,他们就练啥。寒区部队,就是要借助严寒这块“磨刀石”,把人员、装备拉到恶劣环境中摔打磨砺,在近似实战的训练中检验“老数据”、补充“新数据”,摸清作战数据更新的规律,在对数据的保鲜中捕捉制胜机理。 责任编辑:于雅倩

□冬训必须向问题开刀,盯着短板弱项练 □能立即解决的问题,绝不留到明天

命中问题比命中目标更重要

■安 阳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向 勇

茫茫雪野砺精兵。刘议闪摄

规避问题,是实战化训练的“头号杀手”

深夜,第78集团军某合成旅装备夜间闭灯驾驶课目训练悄然进行。

星光黯淡,沟壑纵横,一营营长宋恒哲指挥官兵驾驭战车小心翼翼行进在冰雪路上。突然,一条冰河挡住去路,唯一能通行的桥梁还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时分不清哪是桥面哪是冰河,战车队伍被迫停了下来。有人向宋恒哲提议:路况不好、能见度差,一不留神就容易发生问题,要不改日再训?

说实话,宋营长不是没有动过“改日再训”的心思。但他们所处的地域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处境着实进退两难。按原定路线通过这座桥,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冰河;请求工兵支援,虽然可以确保人车安全,但战机可能就此延误……

过还是不过?

“全员按计划通过!出了问题我负责。”稍作犹豫,宋营长果断下令。“这次冬训就是要打破以往一些老套路。”随后,他指挥官兵小心通过该地域。

尽管一营没有按时到达指定地域,但他们的做法受到了旅党委的称赞。

“规避问题是实战化训练的‘头号杀手’,严重阻碍部队战斗力的提升。”该旅领导说。往年搞冬季训练,在哪里安营扎寨,哪里出 “情况”,都有成熟的经验借鉴。今年的冬训,该旅领导提出“提高备战打仗能力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冬训必须向问题开刀,盯着短板弱项练。”逼着官兵直面各种困难问题,在破解危局险局中提升战斗力。

翻看该旅《2019年度冬季训练实施方案》,记者发现“问题”二字成为关键词,他们区分“走、打、吃、住、藏、供、管、联、救、修”10种能力,采取对口业务科室捆绑设置课目,机关全程跟训指导检查,突出实战、紧盯任务、聚焦短板,全专业、全课目拉到冬训场上进行摔打磨砺。

今天训练场上的一个小问题,可能成为明天战场上的大问题。起初,支援保障连的几名战士轻武器射击成绩不理想,看着别人考核成绩高于体验射击成绩,一时有些心灰意冷。组织射击的连长侯金鹏告诉记者,严寒天候练兵实属难得,旅里安排的实弹射击课目密集,恰恰需要精细化组织训练,更需要上下同心瞄准战场发力。他耐心引导成绩不合格的战士重返“战场”,每次射击完毕都带着去验靶,逐人逐项破解问题。 责任编辑:于雅倩

深挖根源,找准问题背后的“问题”

风雪交加,几天前被冰河挡住去路的一营再次受阻:担负尖刀任务的一连遭遇小股“敌”军袭扰,他们迅速成多路战斗队形,利用道路、枯木掩护前出接敌。三连行军队伍行进至某公路桥头时,“敌”机突然空袭,连长降巴克珠下令:全员利用有利地形疏散隐蔽,对空小组展开射击。与此同时,刚步入密林的火力连战士受“毒气”沾染,经卫生连支援后转入安全地带。

记者跟随该营行军发现,往年冬训中“浩浩荡荡一条龙”的场景难觅踪迹,冬训现在行军要想顺顺利利到达宿营地,真有点儿难!面对如影随形的“敌情”,他们小群多路开进,还在前后左右加派侦察小组。即便如此,在距离宿营地域不到1公里时还是遇到了伏击,行军路线被迫更改,全营硬是被逼得多机动了近10公里。

车载榴炮一连连长吴清鹏同样深有感触。面对陌生地域、规定时间的“苛刻”条件,第一次组织实弹射击,不仅没能取得首发命中,甚至连一发炮弹都没有打出去。

顾不得严寒,官兵们在演练场深挖问题根源。吴清鹏反思,表面上看,是因为冬季炮阵地不易选择,冻土层太厚,火炮驻锄不能自行放下,导致射击准备超出了规定时间。而问题背后的“问题”则是大家内心深处的和平积弊在作祟:未来战场瞬息万变,官兵们却还是固守于熟悉的训练程序和不变的训练内容。

不把准星瞄准战场,怎能打赢明天的战争?该旅召开训练形势分析会,会上大家直言不讳、直指问题,在深入讨论中越辩越明:立起战场靶子,用实战标准量长短,才能缩小距离打赢的差距。他们用“战场思维”设置课目,用“实战标准”查摆问题,大胆训过去不敢训的、不能训的、不真训的。

“开训至今,我们每次训练没有低于3个小时的。”该旅作战保障科参谋孙强以手枪精度射击“战场铩羽”的经历向记者介绍,以往射击都是打2轮、考1轮就带回,然而今年冬训手枪精度射击是在武装5公里越野、处置突发敌情等课目后连贯组织的,因长时间在野外寒冷条件下,导致有的官兵射击时手指冻得僵硬,连及格成绩都没达到。

“以往‘套路化’‘走读式’的训练把大家养‘娇气’了,把身子‘扑’在林海雪原里冻一冻才知道自己真正差在哪,距离实战有多远。”阶段总结时,孙强反思,以前把严寒当敌人,不愿碰、不亲近,自然发现不了问题,现在把严寒当朋友,问题自然看得更清、摸得更透。

开训以来,该旅把新装备全部拉到训练场,在接近-25℃的严寒条件下,采集数据、检验评估,梳理形成《严寒条件下装备数据手册》《合成营冬季训练注意事项》等一批“冒着热气”的实战化成果。 责任编辑:于雅倩

解决问题,要做好“问题清单”的下篇文章

子夜,夜黑如墨。

作训科参谋毕万富试图趁着夜色,再次潜入四营宿营地抓几个“现行”回来。

没想到,这回四营把工作做到了他前头。毕参谋不仅连四营的一顶帐篷影子都没找到,反倒被营长丁学良早就埋伏好的警戒哨位抓了个“现行”。

就在几天前,毕万富第一次打起四营的念头时,他是“得逞”的。那晚,他成功避开四营安排的几组固定哨位,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宿营区。次日,机关把该营夜间警戒不严、哨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不留一点情面和盘托出,并责令他们迅速整改。让丁营长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自己进行深刻反思、将问题列入本单位冬训问题清单后的当晚,机关就杀了个“回马枪”,直接“闯”入他的帐篷。措手不及的丁营长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出了问题不能“刀枪入库”,真得现查现改!他带领官兵认真反思问题,把宿营地警戒工作做实做细。于是,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四营的遭遇,机动通信连连长闫小兵感同身受。一场演练中,机关对动中组网课目进行考核,由于配备的通信装备型号多、兼容性不好,动中组网本身受低温环境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差,导致演练中接连“出岔子”。

复盘中,闫连长针对出现的问题一一进行剖析、反思。会后,他以为问题分析透彻、检讨反思深刻就可以“过关”。没想到2天后的演练场上再次被机关考倒,令他尴尬不已。

“能立即解决的问题,绝不留到明天。”这是该旅官兵此次冬训中的共识,也是记者采访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该旅领导告诉记者:“列出的问题清单,决不能‘一晒了之’,要力戒‘问题秀’。解决重难点问题,尤其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做到常抓不懈。”

“要想剔除‘列出清单就等于解决问题’的陋习,就要对症下药,才能防止问题反弹。”冬训中,他们把梳理出来的训练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区分“立足自身解决的”“本级难以解决的”等多个类型,并针对每一个问题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明确整改时限,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制订分阶段整改计划,对本级无力解决问题向上级反映。

同时,他们还制订出冬训问题整改长效评估机制,以此加强纠治整改问题的跟踪成效。通过组织训练监察组不定期“回头看”,对问题整改效果进行验收问责,并将验收情况作为各个单位以及主官工作先进的参考标准。

记者在该旅卫生连了解到,他们针对严寒条件下战伤自救互救、伤员救治保护,常用药品和医疗器材携运行等训练中出现的问题,现场发现、现场指出、现场解决,“谁的娃娃谁抱走”,当日的问题当日清。在第一阶段训练考核中,卫生员考核优良率一下子提升了6个百分点。

“扭住问题不松手,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反复查、常回看,我们坚信距离打赢将越来越近。”随同该旅一路行军,记者看到官兵们的步履迈得急促且坚实。 责任编辑:于雅倩

让问题导向在备战打仗中牢固树立起来

■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 齐百健

提高备战打仗能力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重在盯住不放、难在盯住不放,需要“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劲头。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军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突出短板弱项要扭住不放、持续用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工作的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是习主席倡导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论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陈毅元帅讲,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贰过。为什么能不贰过?毛泽东自己给出的答案是,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我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略战术都是建立在对问题的分析之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不但多次强调“要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而且向全军提出胜战之问、价值之问、本领之问,每次强调备战打仗,都是直面现实、直指问题、直击要害,为全军指引方向、提供遵循。

提高备战打仗能力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我军如此,外军也是这样。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五角大楼《海湾战争——美国国防部致国会的最后报告》中,对战场成功和军事优势的描述基本上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但说到问题与弊病,他们挖掘很深、概括很精、总结很细。正是如此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得美军能够迅速查短补漏,不断提升作战能力。

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深入,“两个差距很大”“两个能力不够”“五个不会”等问题不仅不会自动解决,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叠加、交织演变、由轻变重,严重影响备战打仗质量。各级要把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作为第一要务,脑中始终装着问题、眼中始终盯着问题、手中始终拽着问题,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让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在备战打仗中牢固树立起来。

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对待问题的应有态度。无论是训练中的问题,还是演练中的问题,都应在悟错、研败中既知其一也知其二,既知其表也知其里,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厘清是思想层面问题,还是能力方面问题?是装备问题,还是人的问题?是训练水平的问题,还是对对手研究不够的问题?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条条分析、一项项画“钩”,也要善于从问题中“走出来”,宏观审视、抽丝剥茧、探本寻源,从各个相连的要素之间提取出产生问题一般的、共同的规律,找到最突出、最关键的症结,进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解决问题重在盯住不放、难在盯住不放,需要“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备战打仗意识淡化、研敌研战不深、危不施训险不练兵等和平积弊,为什么次次讲、层层讲、年年讲,到现在还没有彻底解决?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盯紧”,没有做到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对初见成效的工作,不能马上鸣金收兵,更不能先紧后松、虎头蛇尾,要有反复抓、长期抓的韧劲,一抓到底、盯住不放的狠劲,要形成工作模式、养成良性习惯,只要问题一天不解决,就一直频道不换、力度不减、标准不降。

从一定意义上讲,“动员千次不如问责一次”。要把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党委议训、干部考核、检查工作和总结评比的重要标准,综合运用训练监察、专项巡视等手段,强化督导问责、刚性落实军事训练“一票否决”,防止和纠正抓和不抓一个样、抓好抓坏一个样,真正以解决问题的扎实成效,带动备战打仗能力的整体提高。 责任编辑:于雅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