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校园暴力发生时...

局 | 部 | 气 | 候

第418次推送

欺凌是最普遍的校园暴力形式之一,它是一种发生在不对等的关系之上的持续的攻击性行为。

全世界1/3的学生都被同龄人欺凌过。定义和数字背后,校园暴力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痛。

一个孩子被欺凌,可能是因为他身体或心智有缺陷、性格孤僻、家境贫困、学习成绩差,但同样可能因为他学习成绩优秀、外貌突出。

校园暴力没有范式。受害者无罪,需要被教育甚至惩戒的,是那些施暴者。

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被欺凌者会选择向家长倾诉。多数家长会将发生的事简单归咎于普通的打架斗殴。

当校园暴力发生时,监护人是孩子最后的庇护所。请让他们知道,你会一直站在他们身后。

校园暴力的形式不仅仅限于扇耳光、扒衣服、按马桶等,还有心理暴力,即语言和情感上的虐待,包括起外号、孤立、排挤、散布谣言等。

和肢体暴力相比,它们像一把钝刀,在孩子身上留下长远而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场欺凌行动卷入的不只有欺凌者和受害者,往往还有旁观者。很大程度上,他们掌握了欺凌事件的最后走向。

当一位旁观者选择挺身而出,伸出援手,很可能会制止欺凌;而冷眼旁观,则会让欺凌变本加厉。

“欺凌的本质是气氛”,沉默的大多数和暴力一样可怕。

根据过去40年的统计数据,日本学生在9月自杀的人数会达到全年高峰。校园暴力让返校成为梦魇。

经常被欺凌的孩子逃学的情况也是普通孩子的两倍多,他们还会表现出睡眠、进食困难等抑郁或焦虑的症状,一些人还会出现自残行为。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四分之一的欺凌者曾是被欺凌的对象,或许来源于同龄人,或许是老师,或许是家长。他们会通过效仿施虐者,来摆脱自己的无助感。

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校园暴力的实施者和受害者都需要得到保护和救赎。

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上报的校园暴力案件中,近九成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伤亡情况,11.59%的案件出现受害人死亡的情况。

江苏15岁男孩开学5天在宿舍内被打身亡。

河北16岁女孩遭围殴失联后坠崖身亡。

安徽15岁男孩因打扫卫生问题在教室内被打身亡。

……

未成年并不是暴力的免责卡。

《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已经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已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暴力情节严重的涉嫌犯罪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当遭遇校园暴力时,请牢记NOT原则。

“N”指的是“no”,事后不要选择沉默。

“O”指的是“off”,远离危险,迅速离开。

“T”指的是“talk”。学会发声,积极寻求帮助。

如果还是无人帮助或倾诉,请拨打#12309#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线。

附件1:《参考资料》

[1]BBC News. (2015, August 31). Tackling the Deadliest Day for Japanese Teenagers. Retrieved January 11, 2021, from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34105044

[2]中国人民大学统计调查协会. (2017, February 24). 看见校园霸凌——公众认知调查数据报告. Retrieved January 11, 2021, from https://news.qq.com/cross/20170224/2mMSD706.html

[3]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 (2018, August). 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校园暴力. Retrieved January 11, 2021, from http://www.court.gov.cn/upload/file/2019/11/22/11/10/20191122111056_72113.pdf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9). 数字背后:终止校园暴力和欺凌. Retrieved January 11, 2021, from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66483

附件2:《制作人员小憩》

策划/文案:梁宜欣

监制:鲁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