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矮矮、宽宽窄窄……高科技的火箭院竟还有这样的工位

 一说到工位,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宽敞整洁的电脑桌、舒适的办公椅。对于火箭院人来说,工位并不局限于办公室,还会在与任务有关的任何地方,有高有低、有宽有窄……

货车车厢中的工位

几平方米的货车车厢里,火箭院临空部孙冬雪、叶威、刘宇航在电脑和设备前,目不转睛地看着测试数据。这是三人的临时“工位”。

某型号产品首飞前,试验团队在场坪开展了大型地面试验。因型号产品的高度超过了厂房高度,试验队员只能在厂房外的一块空地上做试验。时值炎热夏季,电气测试系统设备容易因为过热而损坏,三人便钻进货车车厢中,由附近的配电箱供电,在车厢内开展试验。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工位”虽将就,但试验质量绝不将就。

火箭有多高 工位就有多高

高度在50多米,摆杆的最高处与整流罩相差无几。火箭院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赵明楠和同事们的“工位”可以用“火箭有多高,工位就有多高”来形容。

摆杆上有加注、供气等管线路与火箭连接,每次执行新的发射任务前,摆杆需要进行状态检查与功能自检,在技术厂房按吊装角度摆开,吊装完后再摆回、连接各管线路。

每次摆杆动作前,赵明楠和同事们都要在厂房的回转平台“工位”上站好,一层层检查摆杆运动路径是否与厂房产生干涉或者碰撞。摆杆摆动过程中,他们还要全程关注摆杆动作状态是否按照预期口令执行,一旦超出口令范围,需立即叫停,避免发生危险。

不管工位多高,赵明楠和同事们都在,因为他们的努力关乎火箭的成败,马虎不得。

水面上的“工位”

从地面搬到了水面之上,这是火箭院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张立娟的工位之变。

张立娟是一名伺服系统控制驱动器的设计师,在参加某项目试验时,她站在试验车上判读控制驱动器传回的数据,脚下则是很深的水。试验车以非常快的速度急驶而过。张立娟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全然忘记了恐高、自己不会游泳。

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位,火箭院人有的是在任何岗位上都胆大心细、全情投入工作的心。

凌空搭建的“工位”

管路测试,从其名字就能猜到工位在纵横交错的管路之中。火箭院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结构动特性试验技术组尹春雷、李伟、温建成和都佳逊就有着为核电站进行管路测试的经历。

在4层楼高的厂房里,抬眼望去是粗细不一、走向不同的管路。要检测的管路在3层楼高的空中,“工位”就是用金属架在管路上搭建出的两个小空间。

狭小的“工位”里,仅能容纳两个体型偏瘦的人站立,四人内外配合给不同角度的管路贴测试贴片、引导线。管路表面温度有180摄氏度左右,身穿防护服的四人没忙多久就已经浑身湿透。

在逼仄的工位上,考验的是他们的身体,历练的是他们的意志。

横穿整流罩的“工位”

火箭整流罩可以保护有效载荷在大气层内不受气动力、气动热及声振等的影响,将有效载荷安全送入太空。像是滑板运动“u型池”场地的整流罩成型模具,便是火箭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复合材料成型工人们组装制造整流罩的“工位”。

在生产现场,整流罩的一个半罩放置在模具内,5米长的踏板从中横穿而过,两端各与一辆升降车相连。可移动的升降车带动踏板到预定位置后,工人们带着专用的电加热夹具登上踏板,盘坐下,细致处理每块相邻铝蜂窝夹芯之间的拼缝。他们像拼图大师一样,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拼缝仔细对齐、夹紧,平均1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条拼缝的处理,将原本零散的部件粘接成完整、牢靠的整体。

这个工位看起来简简单单,没有精密的设备、整齐的操作台,但是确保整流罩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至关重要的一环。

地铁车厢里的“工位”

在一节地铁车厢里,大大小小的仪器及密密麻麻的线路铺得到处都是。火箭院北京航天万源科技有限公司所属北京航天拓扑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艾士娟正在跟车测试,用走行部检测系统监测地铁走行部轴承、轨道磨耗状态及车辆运行平稳性等。这节车厢就是她的“工位”。

走行部检测系统包括轴箱检、轨道波磨检测、车辆平稳性检测3个子系统,装在走行部轴承箱上的传感器可以采集分析钢轨的波磨程度和振动情况,装在车地板的传感器则可以收集地铁车辆的振动情况。采集结束后,艾士娟和同事们还要分析数据和车辆走行部路或路轨状态,给出走行部状态报告及路轨波磨报告,提出车辆及路轨的运维决策建议。

航天技术走进日常生活,航天人的工位也不断走进大众的视野,服务人们的生活。这些或高或低、或宽或窄的工位可能不够华丽、不够整齐,但却记录着火箭院人不同的奋斗故事,充满了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展示着他们昂首向前的激情。

(《航天长征》 王莹 文 / 通讯员 单卫萱 供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