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祖国深潜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陈冰青

VR制作|刘家业 陈冰青

1970年12月26日,

52年前的今天,

我国首艘核潜艇下水。


“长征一号”下水时的历史照片。(图源:中国军网)

这艘名叫“长征一号”的核潜艇下水,

成为继“两弹一星”后的

又一国之重器、国之利器。


让我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退役后进入海军博物馆,前段时间正式对外开放。(图源:中国军网)

在这艘核潜艇的背后

是一代科研人艰苦卓绝

的奋斗故事。


“不用国外一颗螺丝钉”

艇上零部件有4.6万个,

需要的材料多达1300多种,

全部自主研制。


“不用国外一颗螺丝钉”

没有外援,仅用10年就研制出

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

实现这一突破的,

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和当时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发团队。


黄旭华院士。(图源:新华社)


荒岛求索,深海求证,

他曾隐姓埋名30年。


如今,第一艘核潜艇已退役,

年过九旬的他仍在“服役”。


核潜艇能够成功下水,

源于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院士

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

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

将“惊涛骇浪”的功勋

“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1958年,

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电话里只说去北京出差,

其他什么也没说,

我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去了。

从上海到北京才知道,

国家要搞核潜艇。”


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自此他与核潜艇结缘,

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


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

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

晚上准备两个馒头加班加点地干;

没有计算机来计算核心数据,

就用算盘和计算尺;

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

就用磅秤来称。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画面。(来源:新闻联播资料图)


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

解决了尖端的技术问题,

核潜艇能够成功下水

源于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同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关键问题,

核潜艇的形状问题一度困扰着
黄旭华及同事们,

收集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后,
他最终决定“三步并作一步走”,
直接研制当时最先进的水滴型核潜艇 。


“一个侦察兵已把最佳路线侦察出来,再去就没必要重走他侦察时的路线了。”

——黄旭华


“64岁总设计师的生死抉择”

1988年首次深潜试验,

核潜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

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

一百多米长的艇体,

任何一条焊缝、任何一条管道、

任何一个阀门,承受不起海水压力,

都会造成艇废人亡的结局。


对参试人员来说,

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心理考验。

为给参试人员增强信心、减小压力

“我是总设计师,我要对潜艇负责,

对艇上战士负责。”


这位时年64岁的总设计师作出决定

亲自随核潜艇下潜,


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

现场的人群沸腾了!


黄旭华欣然题诗: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这一年距黄旭华离家

开展核潜艇研究,

已是整整三十年 。



“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三十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我刚三十出头。等回家见到亲人时,已经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

——黄旭华



世界上高新尖端技术,

尤其是核潜艇技术,

都被列入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机密。


黄旭华走上研制核潜艇的道路,

就已经做好了

无法“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准备。



扫描下方二维码

一起“云端”参观黄旭华旧居

1987年,在老家的黄母收到了一本

黄旭华寄来的上海《文汇月刊》。


其中刊登了一篇

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的长篇报告文学,

详细介绍了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

的人生经历。


文章并未提及具体名字,

但提到了其夫人李世英,

黄母这才恍然大悟。



这位93岁高龄的老人没想到,

30年没回家、被兄弟姐妹们埋怨

“不孝”的儿子,

原来在为国家做大事。


黄旭华与母亲。(图源:资料图)

黄旭华旧居。(摄影:陈冰青)

黄旭华埋头苦干的人生

正是中国核潜艇人

不懈奋斗的缩影。


祖国贫弱的年代,

他们用自己坚挺的脊梁,

让中国辽阔海疆

有了坚实的护卫。


如今我国的潜艇力量

已经从“一穷二白”

变成了“水下钢铁长城”!

有人为祖国捍卫疆土,

有人为人民守卫生命!


奇迹背后正是

一代又一代黄旭华院士

这样的英雄,

用热血开拓前行的道路。

因为有他们的付出和守护, 

才有我们的岁月从容, 

今天, 

一起致敬我们最可爱的人! 


本文责编丨刘树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