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场背后的记录者 | 国际体育记者日

7月2日是国际体育记者日。作为体育类专业媒体从业者,无论在国际大赛的现场,还是在全民健身的大潮中,都能看到本报记者的身影。他们栉风沐雨,用镜头、笔头记录下一个个动人的瞬间,每一篇报道背后,都有说不尽的欢笑与泪水。一起来看看这些年他们和体育的故事。

所有的准备

都是一个机会

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7年布达佩斯游泳世锦赛特派记者 汤怡虹

体育记者与其他行业的记者有什么不同?入行十余年,这个问题一直在脑海里回旋。

从体育院校的新闻专业毕业,一头扎进体育记者的圈子,职业生涯从嘉兴省运会起步,经历过天津全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南宁体操世锦赛,有组团采访伦敦奥运会的精诚合作,也有单枪匹马奔赴喀山、布达佩斯采访游泳世锦赛的忐忑与满足。

许多人看来,体育记者有羡煞旁人的“福利”,可以走南闯北,近距离目睹顶级的比赛、球队和运动员,获取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新闻信息,不时还能与一些大人物攀上话。但于我而言,收获的不只是履历上的足迹和人脉,更多的是过程带来的成长以及逆境给予的动力。如果非要总结,那就是——练就了极强的耐久力和适应能力,能耐渴、饿、寒、热;能坚守十多个小时,兴趣盎然地观看比赛、写稿,或长途跋涉专注报道;能连续作战半个月以上,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还能掌握多种形式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记者的综合素质要等于或强于战地记者,不但要有体育及新闻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经得起大赛折腾的强健体格,有广阔的视野,有敏锐的思考,有倚马可待之才。

如今,作为体育记者,一方面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态度继续在媒体上耕耘,另一方面整理装备,随着直播、VLOG等等新潮模式的兴起,必须具备能拍能摄,能出镜能直播。

赛场如战场,所有的准备都是一个机会。

从“一支笔”

到“融媒人”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特派记者 华雨晨

不知不觉,入行已超过10年,期间有幸参与采访报道了不少体育赛事和活动。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把每次采访主办方发的工作证照收集起来,几年下来,也攒了小小一面墙。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面墙也算是我的“荣誉墙”。

翻看工作硬盘,里面满满当当存着的都是这些年拍的照片和写的稿子。小到家门口的社区比赛和培训,大到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我都会把每次采访的照片和稿子整理成文件夹存放。

近两年有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现在的采访不像几年前写几段文字这么简单。文件夹里存着的也不只是照片和文档了,视频、录音也都有。报道想要被更多人看见,切入的主题要吸引人,报道立意要新颖,出稿速度要快,拍摄的照片要有视觉冲击,拍摄的小视频最好也一起剪辑一段……当然,这些都是由一人完成,工作强度和要求已经不是十年前能比的了——套用一句现在的流行语就是“卷起来”,你不努力,总有人会比你更花心思。

在我看来,“国际体育记者日”只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职业存在。因为对于记者来说,只要有赛事活动、有新闻发生,我们就会在现场,或是在赶往现场的路上,我们并不会为了庆祝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而休息。当然,我依然保持热忱,因为能够成为记录这些事情的一员,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我想再去

武汉转转”

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特派记者 余敏刚

2019年的10月17日,我作为全省两位特派记者之一前往武汉报道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时至今日,对于“她”的印象仍历历在目。“她”是一座体育之城,有着无数的体育故事,也有无数精彩的体育人生。像人们耳熟能详的足球运动员王霜和曾诚、网坛巨星李娜、跳水皇后伏明霞和周继红、体操王子杨威等运动员都来自这座城市。


2019,“她”因军运圣火而汇聚世界目光。军运会期间,我走在街头,随处可见的宣传口号和广告牌,都为这座城市营造出浓厚的军运会氛围。哪怕行至街边的小吃店,都能看到几位老人齐刷刷地围坐一团,观看军运会的实况转播。每一个瞬间,体育赋予这座城市的幸福感写满了一张张笑脸。而在我现场观赛期间,哪怕再“体育盲”的人,一旦进入独具特色的军运项目现场,军人独特的气质和那震撼人心的敬礼,都会让人瞬间被点燃。尤其当赛场上爆发出胜利的呼声时,多少人会跟着不由自主地心潮澎湃,甚至泪流满面。

2020年的一场疫情,再一次让“她”成为了全球的焦点。在杭州居家隔离期间,我每天都会关注武汉军运会媒体里转发关于“她”的信息,为“她”难过,为“她”惊喜,为“她”感动,为“她”加油!同年3月19日,我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回乡。同一时间,武汉军运会媒体接待负责人吴晓青给我发了微信:“感谢浙江同胞,来武汉支援我们。”那时那刻,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2020年4月8日在武汉闭城76个日夜后,终于摆脱阴霾,涅槃新生。

如今的武汉已恢复如初,如果有时间,我会再去黄鹤楼看看风景,会去跑一场马拉松、看一场比赛,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热干面!

期待浙江

绽放“冰雪光芒”

2022年北京冬奥会特派记者 钟樑

2022年春节,我很荣幸被派往北京采访冬奥会。这是一届史无前例的冬奥会,不仅是因为他让北京成为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如此成功地举办世界性的盛会亦是我国在办赛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集中展现。

在北京冬奥会赛场,我亲眼见证了谷爱凌的高光时刻,也为武大靖的竭尽全力而喝彩。最重要的是,我也在现场见证了浙江冰雪运动从0到1的历史性时刻。比赛现场非常冷,一度逼近零下27度,在眼镜上的水蒸气一下子就会蒙上一层薄薄的冰。跳台上不太稳定的对流风也让比赛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84米是甄炜杰在冬奥会上的第一次跨越。这个成绩显然并不算理想,但对一个三年前由跆拳道跨项,甚至很少见到雪的南方孩子来说,能克服恐惧,站上最大落差135米的雪道纵身一跃,已经能让人肃然起敬。毕竟跳台滑雪是一个需要长时间训练和经验积累的项目。

借着北京冬奥会的契机,浙江冰雪迎来一个良好的开端。不仅有四位浙江健儿在冬奥会赛场上亮相,冰雪运动在浙江的发展也日趋火热。在今年的省运会上,更是首次将冰雪项目纳入到了正式比赛项目当中。我也十分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再次采访冬奥会,见证浙江选手的高光时刻!

国际体育记者日的由来

1995年,在加拿大举行的第58届国际体育记者协会(简称AIPS)代表大会,将7月2日定为“国际体育记者日”,号召所有会员国协会在7月2日这天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AIPS于1924年7月2日在法国巴黎成立,目前有125个会员国协会。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在1978年AIPS莫斯科代表大会上被接纳为该组织正式会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