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人物】人民网副总裁唐维红: 跑步健身心 体育强中国

她是健康跑步的践行者、她是马拉松运动的推动者、她是马拉松文化的传播者!为减压而跑步,两年多来,她已参加30余场马拉松赛事、完成10个全马。

在认真跑步、热情参赛的同时,作为媒体人,她积极为推动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健康发展鼓与呼。

她就是人民网副总裁、高级编辑唐维红。

得知我获评马拉松年度人物,不少朋友点赞、祝贺,也有很多朋友表示没想到。因为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我最怵的体育项目就是跑步。没想到这个年龄居然开始跑步啦,还是马拉松!”在谈到获得中国田径协会“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奖项时,唐维红说。

因为公务,唐维红没能到颁奖盛典现场,她在朋友圈用四个关键词表达了她获得这一荣誉的心情:

第一个词是庆幸!庆幸我们赶上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好时代!

第二个词是点赞!为中国田径协会点赞!他们落实放管服,开门办赛,让我们都有机会成为马拉松大家庭的一员!

第三个词是感谢!感谢我们人民体育、感谢中迹公司等小伙伴们的努力开拓!2017年,我们健康中国马拉松系列赛有付出更有收获!

第四个词是感恩!感恩首都媒体跑团和朋友们的帮扶和陪伴!在奔跑的跑上,有他们的鼓励、支持和陪伴,我才能坚持下来,且无伤,享受奔跑的快乐!

跑步三年来,受益良多!身体状态好、再也不失眠了,身体各项指标比原先都好,钙含量也增加了。我想是因为晒太阳的时间更多了。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健康中国的推动者、建设者,而不应该只是获得者!媒体人尤该如此!

唐维红是从2015年春天开始跑步的。那年两会结束后,她感觉身体异常疲惫。怎么能改善这种情况呢?健步走、游泳……唐维红尝试了几种锻炼方式,但好像都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她想到了跑步。那时,唐维红的身边已经有不少朋友和同事在跑步了。她亲眼看得到他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变化,于是也想试试。

晚上下班后,在操场的跑道上,唐维红开始了她离开大学校园后的第一次跑步。第一天也就跑了一圈200米,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很累,但很痛快,好像疲惫、烦恼都随汗水流走了。于是,第二天两圈、然后是三圈、四圈、一公里、二公里……

2018兰州马拉松是唐维红完成的第10个全程马拉松

2016年新年,应朋友之邀,唐维红到厦门观摩马拉松比赛。虽然已跑步半年多了,但马拉松对她来说还是蛮遥远的一件事。

比赛那天,唐维红第一次站上赛道,以体验者的身份,首次感受到了马拉松赛事的魅力。“迎着习习微风,跟着众人的步伐,我奔跑在绿树成荫的环岛南路,与热情的观众击掌互动。那种兴奋与快乐是以前从未体验过的。5公里、10公里、12公里……站在桥身通体洁白、双向六车道、据称是目前世界上离海平面最近的演武大桥上,海天一色,心胸瞬间变得开阔。停下脚步,举起手机,将自己和美景一并收入镜头。”回忆起两年前的情景,唐维红仍然很有感触。

“厦门我去过很多次,但以跑步的形式亲近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还是第一次。不知不觉,我跑了15公里!虽然离终点还很远,但这却是我跑步以来的最远距离!此行收获的快乐与自信更令我回味良久。”

从那以后,唐维红的跑步之路一发而不可收,她爱上了马拉松!

“从那时到现在,我完成了10个全马、20多个半马,还尝试了两次越野马拉松。跑步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出差,跑鞋是我行李箱中必备的装备。”

知道我在跑步,许多朋友问我的第一句话常常是“你不怕受伤吗?”为什么要把自己跑伤呢?健康跑步、安全完赛,是我给自己定的原则。为此,唐维红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讲科学、不冒进。任何锻炼都有规律可循,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千差万别。尊重科学,量力而行,对每位跑者都适用。其次,就是重在积累、重在坚持。三年来,唐维红坚持每周两到三次7公里左右短距离跑,周末争取完成一个15公里左右的较长距离跑。跑前的热身、跑后的拉伸也不敢有丝毫马虎。

唐维红常常跟别人说,你看到的是跑者在朋友圈中晒奖牌、晒成绩,你没有看到的是他们奖牌、成绩背后的汗水和努力。

其实,挑战无处不在。“我不知道别的跑者参加马拉松比赛时是怎样的感受,”唐维红说,“对我来说,每一场赛事都充满挑战,常有想放弃的时刻。每一次,我在跟自己较劲,都在挖掘自己的潜能。我知道,只要我一公里一公里坚定地前行,我就会离终点越来越近,我就能把那美丽的奖牌收入囊中!”

马拉松如此,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努力、坚持、前行,就会有所收获!我希望我们能一直健康、快乐地跑下去。世界那么大,我们要携手跑步去看看!

在唐维红的心中,几乎每场比赛都令她印象深刻,但有一场比赛,却格外与众不同。那就是2017年的北京跑。

2017年4月16日上午7时,伴着京腔京韵,2017北京国际长跑节暨北京半程马拉松从天安门起跑,一路向东、再向北——长安街、雍和宫、玲珑塔、奥林匹克塔……直到位于鸟巢和水立方之间的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的终点,跑过一个又一个地标,穿越一段又一段历史。

生活在北京,参加北京跑,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抽签!5万多人报名,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参赛。唐维红幸运中签,格外珍惜这个参赛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比赛还多了一份温情、多了一层含义——唐维红和她的先生一路相随、相伴,最后携手冲线,完成了属于他们两人的马拉松。

唐维红的先生吴洪跃曾是跑步青年,现在在中纪报工作。二人刚结婚那会儿,家在正义路。吴先生每天早早起床,要去天安门广场跑几圈。可是在当时,唐维红却觉得先生这个爱好“有点儿土”。后来吴先生也不再跑步了,陪着夫人一起游泳、一起打羽毛球……可是等唐维红开始跑步并慢慢感受到身体因跑步而发生的变化后,她又拉着先生一起跑。每到周末,只要不加班,没有雾霾,夫妻二人都会挤出时间,到奥森跑两圈。

唐维红和先生吴洪跃携手完成2018年兰州马拉松

以往参加马拉松比赛,因为速度不一样,两人都是各跑各的。那一次,唐维红早早跟先生约定,不求PB,要好好享受北京的春天,一起完赛!

吴先生的速度比唐维红快,为了跟夫人同步,吴先生一直压着速度在跑。二人一路跑,一路聊,一路看,熟悉的北京城竟有那么多他们不曾留意的精彩!而进水站拿水、扔垃圾……都由先生代劳;吴先生还不时跑前跑后拍照,让唐维红享受了一把拥有私兔和专职摄影师的待遇。

距终点差不多还有一百米,二人拉起手,加速,冲刺!以2小时22分钟31秒的净成绩完赛。没有PB,但那份喜悦和满足是唐维红以前从未感受过的。

唐维红和先生吴洪跃共同参加2018年重庆马拉松

当赛后唐维红把二人在终点的合影晒到朋友圈时,收获了非常多的点赞和祝福。“爱情的长跑,永远四季如春!”这是跑友陈远丁的留言。是呀,爱情也像马拉松,需要不断增添补给,需要赏心悦目的赛道,需要彼此鼓励,一起加油,才能跑得更长、跑得更久!

“我希望我们能一直健康、快乐地跑下去。世界那么大,我们要携手跑步去看看!”唐维红说。

运动有助于健康,为什么马拉松格外引人关注?有学者将之归结为,马拉松可以磨练意志、锻造人格、提升心智。我深以为然。跑步三年,受益良多,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跑出健康,享受快乐人生。

2017年春天开始,由中国田径协会、人民网和中迹体育联合主办的“人民体育健康中国”马拉松系列赛拉开大幕。这是人民网主办的第一个群众性大型体育赛事。唐维红与合作伙伴一起精心筹划、精心组织。

“我们常说,现在中国的马拉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赛事数量不断创新高,甚至有了马拉松春运的高峰期。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体现在马拉松赛事上。”谈到中国马拉松发展现状,唐维红有自己的理解。“为此,在赛事规划中,我们确定了大小城市相结合的原则,花了很大力气把赛事办到三四线城市。在河北涞水、在甘肃临泽、在陕西大荔……‘健康中国’马拉松赛陆续落地。”

唐维红在兰州马拉松论坛上分享她对马拉松运动的感悟

可想而知,在这些城市办赛,难度很大,交通不便、投入不足、招商困难……加之,运动健身理念的倡导、跑步人口的培育,跑步业态的打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唐维红认为,这就更加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需要主管部门的倾斜、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在刚刚结束的兰州马拉松论坛暨跑步文化分享会上,唐维红发出倡议:“在我看来,相对于参加一地的赛事,带走一城的美食,一场马拉松能为当地留下些什么,比如对跑步的科学认知、对马拉松精神的理解、跑道等硬件的投入和改善……这些才是更重要的!发展人民体育,共筑健康中国,让老百姓能够享有更多体育强国建设的获得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唐维红为健康中国系列赛涞水站鸣枪

尽管已经年过五十,但是留着乌黑短发、身材依然像个小姑娘一样的唐维红有着比年轻人更有活力的思想,“马拉松传播已进入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不管你是初跑者,还是六星跑者,只有坚持跑下去,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唐维红喜欢毛泽东主席在100多年前《体育之研究》中的一句话:“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体育强,则中国强。

“感谢马拉松让我体味到了体育的魅力! 我会一直跑下去,做健康跑步的践行者、马拉松运动的推动者、马拉松文化的传播者!中国梦、强国梦,有你有我!”唐维红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